①副猪嗜血杆菌对洛美沙星、替米考星、氟甲砜霉素、头孢噻呋钠、头孢噻肟等药物敏锐 ,对头孢唑啉钠(先锋v)、强力霉素、羟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丁胺卡那霉素、恩诺沙星、庆大霉素、环丙沙星中度敏锐 ,而对红霉素、氨苄青霉素等药物均产生了耐药性。
②链球菌对羟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氟甲砜霉素、替米考星、氨苄青霉素、强力霉素、头孢噻呋钠、洛美沙星、恩诺沙星、头孢噻肟敏锐 ,对庆大霉素、环丙沙星、红霉素、头孢唑啉钠(先锋v)、丁胺卡那霉素不敏锐 。
③巴氏杆菌对氟甲砜霉素、替米考星、丁胺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羟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氨苄青霉素、红霉素敏锐 ,对洛美沙星、恩诺沙星、环丙沙星、头孢噻肟、头孢噻呋钠、头孢唑啉钠(先锋v)、强力霉素不敏锐 。
④猪肺炎支原体对替米考星、强力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氟甲砜霉素、洛美沙星、恩诺沙星、环丙沙星敏锐 ,对头孢噻肟、头孢噻呋钠、头孢唑啉钠(先锋v)、红霉素、羟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不敏锐 。
通过对分离菌的药敏试验,我们指导该猪场筛选了新型替米考星、头孢噻呋钠、氟甲砜霉素、强力霉素等敏锐 药物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5控制措施
5.1免疫
针对该猪场猪群的发病特点,我们协助该场重新调整了免疫程序。
5.1.1副猪嗜血杆菌
①母猪:初次免疫的母猪产前40d进行第1次免疫,产前20d进行第2次免疫注射;已经进行过免疫的母猪,分娩前4周免疫1次。②从7日龄来 60 日龄的仔猪实施紧急接种,每次1 mL,间隔15d增强免疫一次,全场仔猪在2—3周龄免疫副猪嗜血杆菌疫苗。
5.1.2猪蓝耳病
①母猪使用灭活疫苗:在分娩后6 d和怀孕后60 d,分别按2ml/头剂量免疫1次。②仔猪断奶前l周使用猪蓝耳病弱毒疫苗1头份进行免疫。
5.13猪瘟免疫
新生仔猪实行超前免疫,30~35日龄再强化免疫;经产母猪于仔猪断奶前后注射。
5.1.4伪狂犬病免疫
母猪于配种前和分娩前30 日灭活苗4 mL。仔猪3-5 日龄首免1mL,若仍有少数仔猪发病可以在20日龄强化免疫2mL。
5.1.5猪巴氏杆菌
仔猪于30日龄注射猪肺疫(A+B型)疫苗l头份。
5.1.6链球菌病免疫
用链球菌Ⅱ型弱毒苗于仔猪10~12日龄首免l头份,25~30日龄强化免疫2头份。
5.2治疗
5.2.1及时隔离病猪,防止病猪与健康猪的接触传播,同时摘 用大剂量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5.2.2根据药敏试验的结果,筛选对3种细菌和支原体敏锐 的药物:第二代替米考星、氟甲砜霉素、强力霉素、头孢噻呋钠、洛美沙星、蒽诺沙星进行防治,发病猪在不同生产线摘 用3种方案进行治疗,按成效好坏罗列如下:
①30%复方氟甲砜霉素注射液,2.5%蒽诺沙星注射液,均按每公斤体重0.3 mL,分开不同部位肌肉注射,每天2~3次,连用5 d;
②头孢噻呋钠注射液,肌肉注射,每公斤体重0.2 mL,30%复方氟甲砜霉素注射液,按每千克体重0.3mL,分开肌肉注射,每天2~3次,连用3~5 d。
对关节肿胀严重的猪用组合药物(头孢类抗生素+氨基比林+维生素C+地塞米松)直接注射来 关节腔内,连用3 d;同时不能只对患猪用药,对暂未发病的猪应同时用药,全群猪只每吨饲料中添加腾骏“骏安”(20%第二代替米考星)500 g/t+10%氟苯尼考500 g/t+强力霉素300 g,持续使用14 d,饮水中加入洛美沙星或环丙沙星,多种维生素等让猪自由饮用,病猪经治疗处理后,从改变防治方案的第3天开始,大部分病猪精神状态显然好转,摘 食量增多,2周后控制了疫情。
5.2.3加强环境消毒和饲养治理 在发病期间保持l d消毒l次,同时保持 栏舍通风,适当降低饲养密度,减少应激。
5.3预防
5.3.1仔猪的药物预防
由于该场副猪嗜血杆菌危害较严重,因而应用以下方法进行预防:
①仔猪出生后l、7、14、28、42日龄各肌肉注射30%复方氟甲砜霉素(如“加康”注射液等03、0.5、10和1 mL进行保健,成效良好。
②仔猪出生7d后至断奶后3~5周:每吨饲料中添加20%第二代替米考星300 g/t+10%氟苯尼考500 g/t+强力霉素300 g。反常 是4~8周龄的仔猪母源抗体已降来 较低的水平或已经消逝,此时在饲料中使用药物进行预防,是预防副猪嗜血杆菌较为有效的方法。
5.3.2生产母猪的药物预防
①母猪产前7 d至产后7 d:饲料中添加l0%氟苯尼考400 g+2.5%洛美沙星1 000 g,持续饲喂14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