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猪侠讯: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
来源:互联网 2014-03-03 23:13:01| 查看:次
(一) 背景
我国是传统水产养殖业发达且有漫长发展历史的养殖大国。而建立在水产动物营养学研究基础上的,以高密度精养(集约式养殖)为主要养殖方式的现代化水产养殖业,也已有近20年的历史。水产养殖产品不仅提供人民优质动物蛋白和满足食品多样化请求,而且是出口创汇的重要商品。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有赖于饲料业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涌现,我国名、特水产养殖迅速发展,渔用饲料工业也随之得来 了建立和发展。渔用商品化饲料产品的开发,需要以水产动物营养学与饲料研究成果为技术支撑。80年代初期,国家把水产动物营养学与饲料配方研究列入了国家饲料开发项目,开始了我国水产动物营养学与饲料的研究。虽然我国开始这项水产养殖学分支学科的研究,要比世界科技先进国家晚了约四分之一世纪,但该领域的所获研究成果已在我国现代水产养殖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80年代以来,我国的渔用饲料工业发展很快,对我国水产养殖业的高产、稳产起了重要作用。全国现有大中型渔用饲料厂360家,设施年生产能力270万吨,比1988年增加 116万吨,累计生产渔用配合饲料130万吨,比1988年增加 近一倍。饲料生产设备已基本国产化。通过消化吸取 国外先进技术,饲料质量已有很大提高。我国配合饲料已应用于鲤鱼、草鱼、团头鲂、罗非鱼、虹鳟、鳗鱼和对虾;鳖、罗氏沼虾、河蟹、鲍和海水鱼等名优种的饲料生产发展也很快。有些品种如鳗、鲤、对虾等从育苗来 养成的饲料已进入系列化。同时,渔用饲料正逐步向规模化发展,一些小厂被剔除 。饲料的进口量下行,不久国产原料将全部替代进口料。目前,渔用饲料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除设备外,主要是基础研究落后,系统的科学研究缺乏,大多数养殖品种饲料营养需求深入研究不够等,制约了渔用饲料工业的发展。
我国水产养殖总产量的组成,大部分来自传统养殖。尽管我国传统养殖有很高的技术水平,但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普通食用鱼商品价格低等因素,低成本的传统池塘养殖没有突破半精养的多品种混养方式。单一饲料的大量使用与自配的农家饲料仍是其基本特点。同时,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和产量的增加 ,很大程度上以减少耕地面积为代价。另一方面,特种水产品的养殖,由于历史短,对养殖对象的营养生理及代谢的基础研究不足,在高密度养殖条件下,用高营养饲料及过量投喂,导致养殖水体富营养化,带来毁灭性的暴发性病害蔓延和整个水域环境污染等严重问题。为此,我们需要从水产动物营养学与饲料研究方面制定出一个战略发展规划,为我国今后5~15年的水产养殖业的可不断发展,解决关键技术问题。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1.研究现状
我国开展水产动物营养学和饲料研究始于80年代初,历史较短。从“六五”至“八五”期间,国家组织了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所属所为主、有部分省(市)级研究所、中科院和国家教委水产院校参加的协作攻关组,相继开展了主要养殖鱼、虾营养学和饲料配方、水产动物饲料质量检测、饲料配制等技术研究。主要研究成果有如下几方面。
① 取得了主要水产养殖动物,如草鱼、青鱼、团头鲂、鲤鱼、罗非鱼、鳗鲡、对虾等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和配合饲料的主要营养参数,为实用饲料的配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② 制订了水产饲料的质量检测技术和饲料生物学综合评定技术标准,建立了一批国家、省部级渔用饲料检测机构,使渔用饲料工业生产走上正规化。
③ 研制了一批渔用饲料添加剂及预混料,水中平稳型维生素C衍生物、氨基酸与微量元素络合物、各种酶制剂和活菌制剂等增加 了低值饲料资源作为水产养殖动物的饲料源,为扩大饲料源、提高饲料品质起来 重要作用。
④ 研制了名、特养殖种类(以肉食性为主)的人工配合饲料,如鳜鱼,已取得经人工驯养能摄食湿性人工饲料,长吻鮠、大口鲶、斑鳢、鲟科鱼类等的沉性或浮性人工饲料,中华鳖的定型商品饲料等。
⑤ 查清了我国水产养殖饲料源和常用饲料源的营养价,测定了多种饲料原料能量和营养素的消化率,为高效实用人工配合饲料的开发提供了依据。
⑥ 高经济价值的海洋动物规模化养殖的营养学和饲料研究引用或转化国外同类研究成果和技术开始起步。
我国辽阔的内陆水域、港湾和浅海,有发展海、淡水养殖的很大潜力。但过去,作为水产养殖发展技术基础之一的水产动物营养学与饲料研究领域,进行以我国养殖现状和养殖特点而独立规划不够,依附于畜、禽养殖业的规划中,无独立的研究体系。因此,我国渔用饲料工业的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畜、禽饲料业。至1997年,我国淡水养殖产量来 达1 200多万吨,而全国渔用全价配合饲料产量不足500万吨。虽然,我国的名特水产养殖,如对虾、鳗鲡和甲鱼等养殖,是在依靠水产动物营养学与饲料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传统的普通食用鱼的养殖,对现代饲料技术的需求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别。受经济发展水平限制和鱼价低等原因的制约,即使在淡水养殖发达的我国南方,包括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广大养殖地区,以混养方式为主的池塘养殖,全价配合饲料使用量很低。全价的商品配合饲料的使用,虽然可提高养殖经济效益,但养殖经济风险也同时增加 。风险承担 能力低的广大养殖农户仍以当地饲料用作单一饲料或自配饲料的原料。这是由我国水产养殖占主导地位的非配合饲料化的传统养殖模式(半精养模式)在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的。所以,在较短的时期内,养殖效益低,饲料源浪费大的半精养方式的现状将不会改变。我们应当在由传统养殖向现代集约式养殖发展所需的水产动物营养学与饲料研究的同时,进行我国传统养殖方式的饲料及其关键技术的研究,即池塘混养条件下的,以利用低值饲料资源与发挥池塘初级生产力潜力相结合的食用鱼养殖补充饲料营养水平和投喂技术的研究。在近20年来的水产动物营养学与饲料研究中,这种以水体生物能量转换为基础的,现代水产营养学与生态学有机结合的应用基础研究,几乎一直未被列入国家科技攻关的研究内容。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特种水产养殖应运而生,得来 迅速发展。与我国池塘普通食用鱼养殖中以食物链短的滤食性鱼类与杂食性鱼类不同,特种水产养殖的对象主要是肉食性种类或偏肉食性的杂食性种类,它们都有各自不同的摄食习性。如技术上最为成熟的淡水鱼硬颗粒饲料,只适用于一部分特种养殖种类,如虾、蟹饲料,而其水中的平稳性请求,比普通的淡水鱼饲料请求高得多。而鳗鲡、甲鱼饲料则是用以α-淀粉为粘合剂的团状湿饲料。蛙类用捕食时水面震荡而产生动感的浮性饲料。有些肉食性种类依靠鲜活鱼或切碎的鱼肉或动物内脏等作饲料,需在合适的生长阶段进行驯化,使其转食人工配合饲料。乌鳢、鳝鱼、大口鲶、鲟科鱼类等多种新养殖对象还缺乏定型的商品配合饲料。特种养殖对象种类多,分类地位不同,生态请求各异。对它们的营养需求和营养生理,大多未做过如鲤科鱼类、鲑鳟鱼类、罗非鱼、斑点叉尾5人做的系统研究。除对虾、日本鳗鲡以外,其它特种水产养殖饲料产品,尚未制订出国家标准。饲料的转化率,目前还存在很多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如商品甲鱼养殖,饲料以白鱼粉为主要蛋白源,粗蛋白含量一样 在42%~48%之间,一样 养殖水平的饲料系数为1.5~2.0。如按最低粗蛋白42%,最低饲料系数1.5,甲鱼体平均含粗蛋白15%运算 ,则大约有24%的饲料氮积存 在甲鱼体内,其余的约76%排泄来 饲养水体中;同样,饲料中磷被大量排泄来 水体中,从而带来了养殖水体的富营养化,最后导致毁灭性的暴发性病害发生和水环境的严重污染等,是我国特种水产养殖上亟待解决的饲料技术问题。
在国外,鱼类营养和饲料研究是水产养殖研究领域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美国Tonison. A.V.对鳟类营养、Mclarer.B.A.对虹鳟的维生素需求和Wolf.L.E.开发鱼类营养研究用试验饲料,已有半个多世纪。50年代,美国的Philips .A.M.和Halver .J.E.对鲑、鳟鱼类进行的大量研究,奠定了水产动物营养和饲料学研究的基础。为加强该领域的研究,国际营养学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of Nutritional Sciences,简称IUNS)成立了一个属于该组织的“鱼虾贝类的营养和生产”(IUNS Committee Ⅲ/5: Nutrition and the Production of Fish and Shellfish)的世界鱼虾营养的国际性学术组织。从1984年起,该组织每隔1~2年举行一次国际鱼类营养和饲养学术研讨会(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Fish Nutrition and Feeding)。从2000年起,营养战略与水产养殖废物治理 国际研讨会(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Nutritional strategies and Managenment of Aqaculture Waste,简称NSMAW)将被并入来 ISNFF,以体现“可不断的水产养殖(sustainable aqaculture)”的基本目标。还出版了《营养杂志(The Journal of Nutrition)》等重要学术刊物。
世界鱼类营养和饲料研究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从50~60年代,鱼类营养和饲料研究,完成了人工配合饲料的制造工艺和颗粒饲料在养鱼生产中应用。第二阶段,70~80年代,进行了大量的鱼类营养基础研究,费解了多种鱼的营养需要量与缺乏症,并将研究由淡水鱼类扩展来 海水养殖鱼类,各种实用饲料和饲料添加剂商品化,饲料源营养评判 与开发和人工微粒饲料开发等研究成果得来 应用,制订并实施有关鱼类饲料及饲养的卫生与安全法规、标准。第三阶段,从80年代后期开始,进入鱼类营养和饲料研究的新时期,水产养殖技术进步很快,饲料工业及其相关的饲料添加剂工业有很大发展,重新评定营养需要量数据和饲料营养参数。随着养殖技术进步与人们对食品多样化和保健请求的提高,鱼类、甲壳类、贝类、两栖类、爬行类等名、特水产品成为新养殖对象,且连续更新种类,开展了为支撑新养殖种类的规模化和产业化而进行的新养殖对象的营养需求研究与饲料开发;为解决世界性饲料资源紧缺,应用生物技术等手段,开发利用多种饲料资源;为提高饲料转化效率和增进机体健康,进行各种营养性和非营养性饲料添加剂的研制;为减轻水体环境污染,防止暴发性疾病发生,进行控制水体环境的营养饲料学计策 研究,以及水产养殖产品作为功能食品的营养饲料学研究等课题。
我国水产动物营养学与饲料研究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虽然我国在水产生物营养需求研究和实用饲料开发技术水平已经来 达或接近当前国际同类研究先进水平,但总体水平还较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水产养殖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较小,基础研究薄弱,科研机构、人才队伍、设备条件等都与我国作为水产养殖大国地位很不相称。目前,国内大约有百余人(从参加全国水产动物营养研究会和第三届世界华人鱼虾营养研讨会的人数估量 )从事这一领域的研究。近年来,来自国家拨款的科研经费用于水产动物营养学与饲料研究的份额很小。“九五”期间,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中仅有“水产动物饲料添加剂预混料研究”一个专题。水产动物营养学与饲料研究队伍人员组成正在发生变化。水产行业系统在过去20几年中形成和发展的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科研队伍有很大削弱。近年,在水产饲料企业中,一些较大的国营和民营或股份制企业从国家各级研究所和大学吸纳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专业人员,主要在名、特水产品养殖饲料产品开发与技术储备方面,开展了有限度的应用研究。我国可以吸取 国外的国家研究机构、大学和企业三者结合,发挥各自的长处,合作开发饲料的体会,以增强我国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研究投入力度。
我国在水产动物营养学研究与国外的差距,还反映在试验设施和仪器、设备条件上的落后。由于研究对象的水生和变温的特点,不仅研究难度大,而且在设施条件方面需要较研究陆上动物投入更大的研究经费。1979年建成的日本农林省水产厅养殖研究所的营养代谢部(从事水产动物营养和饲料研究的实验室)有容量达3 000吨/日的供作试验水槽水源的海水过滤和管道输送设施,有温度可以任意调剂 的供水设施,使饲养的鱼处在试验请求的水温下,可以周年对养殖对象进行长期监测;营养试验用饲料的制作条件,具有冷冻真空干燥设备,使配制的试验饲料中营养成分在制备过程保持 最大限度不变化;试样在干冰冻结微粉碎机下粉碎成微粉粉末,使试样化学成分的平稳性和平均 性符合营养生化估量 的请求。具备必要的基础性营养实验研究的设施条件和估量 测试手段,就有可能获得较为可靠的实验数据。而我国目前水产院校和水产科研机构中,缺乏符合进行鱼虾营养基础性研究条件及测试手段,难以取得有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我国至今尚无可与世界研究水平接轨的国家级或省部级的水产动物营养和饲料重点实验室。国内学者参与国际同行学术交流的人员非常少。
另一方面,需要指出的是,国外先进国家的水产养殖方式是以单一种类的高密度养殖为主。国外水产动物营养学与饲料研究的方法和技术,是“借用”集约式畜、禽养殖的营养与饲养研究和开发的方法和技术。我国水产养殖的主要产量来自于传统的多品种混养方式。水产动物池塘混养,作为一种生态养殖方式,具有许多优于集约式单养的特点,特别对中国以及其它发展中国家水产养殖业发展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这种养殖方式中,饲料技术是最薄弱环节之一。因为它必须在对多种养殖对象的营养需求和对养殖水体的初级生产力的可利用潜力的费解基础上,才有可能为养殖对象提供合理的饲料和摘 取相宜的投喂方法。这需要有更多的基础性研究数据资料的积存 ,而不能简单移 用国外集约式养鱼适用的现成技术。国际通用的以饲料系数高低作为指标评判 和比较饲料研究开发水平的观点,只部分适用于评判 这项研究成果,而更应注重利用当地经济饲料资源,挖掘池塘初级生产力利用潜力和比较经济效益大小,科学合理地开发混养池塘人工补充饲料及其投喂方法,以扩大池塘养殖中配合饲料的利用规模。这项研究需要从基础做起,才能取得有实质性的研究成果。
2.发展方向
在21世纪初的15年中,国外水产动物营养学与饲料研究的发展方向,将主要在营养学基础研究方面。
① 将进一步深入研究水产动物的营养生理、代谢,反常 是微量营养素的功能等,为连续修正营养需要量和配制各种低成本高效实用饲料提供可靠理论依据。如,国外对大西洋鲑营养需求的研究,经历了从50~90年代,蛋白质需要量从最高时53%,降低来 40%,脂肪含量和饲料能量水平从最低时5%,2 200千卡/公斤饲料提高来 40%,5 000千卡/公斤饲料。这种蛋能比125的饲料使蛋白质最大限度地用于生长,以脂肪满足鱼对除生长以外的能量需要。从而也使氮排泄降至最低限度,饲料系数可在1以下。
② 将加强营养与免疫、营养与内分泌、营养与环境以及营养与养殖产品商品价值等的深入研究。营养与免疫之间存在着许多相互作用关系。许多微量营养素如维生素A、维生素E、维生素C、B6、铁、硒、氟化物、DHA和EPA,其最低需要量,在养殖鱼处于应激状态下,就完全不能保证其健康,容易被病原体感染。对已晓 的有传染性的病原体,如灭鲑气单胞菌、鲁氏耶尔森菌、灭鲑弧菌、爱德华氏菌等病原体敏锐 的鱼类在预先经一段时间高剂量维生素C给予的情景下,进行一定强度攻毒实验,其结果这些鱼体不发病或较对照鱼的发病症状减轻。已晓 多种营养素有提高水产养殖动物免疫活性的作用。因此,营养与免疫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研究,会进一步深入。激素在鱼类的营养素利用的调剂 上起着重要作用,如甲状腺素、生长激素、睾丸激素、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等。用硬骨鱼类做的研究证明,对鱼类投喂生长激素可促进生长和提高蛋白质利用。精氨酸在生长与生殖性能和配子质量有关的某些脂溶性的化合物的分泌方面都有正的效应。许多内分泌系统都显示体内激素水平每天的规律性的变化。因此,筛选适当的投喂时间或许能影响鱼的营养素的利用。但该研究领域目前尚未深入研究,而外源激素在饲料中的滥用会带来许多严重问题。只有加强这一领域的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才能取得有价值的成果。营养与环境的关系研究,主要解决养殖场的水体的富营养化问题。以上所述的高鱼粉含量饲料的投喂是导致产生高磷和高氮污染排放的因素。特别在湖泊、水库的“三网”养殖中如设置不合理,会迅速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因此,开发低蛋白高能量饲料和使饲料中蛋白质可高消化和磷可高利用,以减轻氮和磷的排出体外,将是今后研究热点,如利用生物技术产品、各种酶制剂,可以提高难消化营养成分的有效利用。使用植酸酶一类的饲料添加剂以改善水产养殖动物对植物性饲料中磷的利用,就可能用价格较低的植物蛋白代替昂贵的鱼粉。这有助于解决世界性饲料资源特别是蛋白源紧缺问题。此外,研究鱼饲料的加工过程和处理方法以提高鱼对植酸中磷的利用也将会是重要课题。营养与水产产品质量的关系,第一 是改善养殖产品肉质品质。水产养殖产品保持 野生天然肉质和风味,可以提高养殖产品市场价格;而人工养殖一样 总是在高密度、短的时间和快速生长的经济效益促使 下进行的,这样的饲料有可能对养殖产品质量带来不利影响。这就需要进一步研究饲料的营养平稳 和微量营养成分在饲料中的作用。维生素A、E和C、特别类胡萝卜素等色素类和脂肪酸等存在于天然饲料中的有效活性成分,能够起来 改善养殖产品的体色和肉质的作用。
③ 天然饵料生物培育是水产养殖动物育苗的制约原因,代替活饵料生物的人工微粒配合饲料配制技术的研究会连续 受来 关注。营养平稳 、易被消化吸取 、不污染水质和在水中保持 与天然饵料生物相似物理特性,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三) 要解决的主要科学问题
1.主要养殖对象的营养需要量重新评定研究
运用现代动物营养学原理,批判地评判 迄今为止国内外已发表的水产养殖动物的营养需要量实验数据,对海、淡水肉食性、杂食性、草食鱼类和海、淡水虾、蟹类按不同生长阶段提出营养需要量建议值。为解决我国水产养殖种类商品化饲料产品营养标准的制订提供科学依据。
2.实用饲料配方优化及其相关技术研究
测定我国海、淡水主要养殖种类的15~20种水产常用饲料源的主要营养素消化率和消化能。研究我国主要饼、粕类饲料源和其它低值饲料源中抗营养因子对水产动物生长与健康影响以及脱毒与营养增效技术。研究杂食性、草食性淡水鱼用无鱼粉饲料开发技术。编制我国海、淡水主要养殖种类精养高效实用饲料典型配方与投喂技术数据集。研究人工补充饲料投喂条件下的传统池塘养殖的理论与实用技术。
3.人工微粒饲料技术的改进研究
研究摹仿饵料生物的人工微粒配合饲料的设备、工艺技术。通过研究解决人工微粒饲料在营养物质消化吸取 、水中平稳性和水质保持 上依旧存在的技术问题,使人工微粒饲料能有效代替饵料生物,供大规模海、淡水鱼、虾及河蟹等育苗用。
4.养殖水体可不断精养的营养战略研究
运用水产养殖饲料综合配套技术,对精养池塘的低蛋白、低磷、高能量饲料配制技术,减轻养殖水体富营养化饲料添加剂,全价饲料在池塘精养及其它集约式养殖体系中投喂与水体自净控制技术,池塘混养补充饲料投喂与水体自净控制技术等进行综合研究,以找来 一条水产动物营养与健康治理 和对水体环境保护的可不断养殖道路。
5.新型添加剂的应用基础研究
针对目前重金属盐类、抗菌素、性激素等作为饲料添加剂或治疗药物的滥用,而对人类自身安全与健康带来严重危害的情景,重点研究中性植酸酶饲料添加剂,以改善我国主要淡水养殖种类中无胃鱼类有效利用植物性饲料中磷源和养殖环境质量;研究微量营养饲料强化添加剂,以增强水产养殖动物的免疫功能;研究营养饲料中添加天然有效活性成分,以提高水产品品种的体色和肉质。
6.水产养殖饲料产品的安全与卫生指标的研究
开展该项研究是当务之急,因为我国尚缺乏基础研究资料,养猪网,无法制订水产养殖饲料产品的安全与卫生指标。
(四) 分阶段目标
我国地域纬度覆盖广,在内陆水域与海洋的可养殖水产动物种质资源丰富,还有从国外引进的许多种类。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研究对象,重要食用鱼种类:草鱼、鲤鱼、鲫鱼、青鱼、团头鲂、罗非鱼、斑点叉尾鮰等;名特种类有:对虾、河蟹、蛙类、鳗鲡、甲鱼、鳜鱼、加州鲈、长吻鮠、鲟鱼类、鲑鳟鱼类、大口鲶、泥鳅、黄鳝等多种;海水名贵养殖对象有:真鲷、鲈鱼、大黄鱼、河鲀、牙鲆、大菱鲆、石斑鱼、扇贝、鲍鱼等,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养殖情景,选取代表性种类为研究对象。
1.2001~2005年
① 完成我国海、淡水各5~8种有代表性水产养殖种类系统营养需要量数据的重新评定,提出相应的行业饲料产品标准。
② 完成我国海、淡水各5~8种水产养殖种类的15~20种水产常用饲料源的主要营养素消化率和消化能的测定,编制成水产饲料营养价值表。
③ 完成我国海、淡水各5~8种水产养殖种类的实用全价饲料典型配方与投喂技术数据集。
上述成果的应用前景,主要是为高效实用饲料配方与生产,提供可靠依据,具有庞大潜在的社会效益。
④ 在研究和总结生产实践中各种人工饲料池塘混养模式基础上,提出不同养殖地区、不同池塘类型的最佳人工饲料池塘混养模式各1~2个。主要养殖地区的池塘混养人工补充饲料的普及率来 达20%以上。
2.2006~2015年
① 完成中国主要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专家系统的建立。利用该专家系统,各种养殖对象实用饲料的配方可来 达营养科学化、原料当地化和成本最低化。
② 完成对作为养殖对象时间在5年以上,年产量在万吨以上的各种水产养殖动物提出营养标准和行业饲料产品标准。
③ 完成我国主要饼、粕类饲料源和其它低值饲料源中抗营养因子对水产动物生长与健康影响的研究,和有效脱毒工艺或营养增效的研究,使低值饲料源成为主原料的系列水产配合饲料。在主要养鱼地区的人工饲料池塘混养模式中的普及率达60%以上,与传统养殖相比,经济效益提高10%~15%。
④ 完成海水鱼种苗和名、特淡水养殖种苗的人工微粒饲料化培育技术。
⑤ 应用添加剂与生态养殖相结合的综合技术开发出高品质饲料,用于养殖主要水产养殖动物,特别是特种水产养殖动物,使养殖产品具有天然野生的肉质、体色及风味,养殖水体保持 养鱼规定水质标准以上。
精华推荐
中国养猪网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10053 中国养猪网备案号: 赣B2--20110053-5 网安备案号:36010902000949
Copyright©2010-2023 https://www.zhuwang.com.cn Inc.All Rights Reserved.新海传媒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