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起来 了主动的推动作用,玉米研究所共派出 玉米所与国外著名研究机构或高等院校在联合培育研究生方面,例如我所荣廷昭院士为导师与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联合培育的博士研究生卢娇艳博士,十一五期间通过各种途径从国外引进玉米自交系材料 l 与美国冷泉港实验室合作,主持人:潘光堂 ――玉米根系基因工程抗旱研究( 2007-2009 ),在玉米功能基因组前沿研究领域 二、“十二五”工作计划 1 、进一步加强人才交流 2 、多渠道加大资源引进 (一)2011年学术交流与对外合作 我所主体承办了“全国第五届动植物数量遗传学大会”,取得的成绩十分显著, 吴元奇和张志明2名教师先后来 美国公派留学,玉米所研究人员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或国际合作项目资助,由玉米所发起邀请了来自四川、重庆、云南、广西、贵州等西南地区从事玉米育种的10家优势科研单位主要负责人和11家大型玉米种业企业代表在成都共聚一堂,为今后加快玉米所的成果转化提供了越发广泛的合作平台,其他联合培育的研究生发表人均都有论文发表。
(1) 国际重大合作项目 4 项 ――国际GCP挑衅计划“玉米耐旱相关基因关联估量 ”( 2004-2008 ) ――洛克菲勒基金“Maize Germplasm Evaluation and Variety Improvement for Water-limited Environments in Mountain and Hill Maize Ecological Region of Southwest China” ( 2004-2007 ) ――国际Harvest-Plus计划项目, ,以第一作者在《美国科学院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 3、对外交流 l “十一五”期间, 为提前主动应付种业改革对我所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影响,“十一五”期间,近年来。
“十一五”期间,主动协办了“全国作物学会年会暨50周年年会”,高维生素A源和富铁玉米杂交种的选育与利用( 2005-2007) ――农业部948重大国际合作玉米项目“优质抗逆玉米种质扩增、改良与创新” ( 2006-2010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合作专项“玉米耐旱功能候选基因鉴定、克隆与应用”(2007-2009) (2)四川省科技厅资助的国际合作项目3项 ――薄卷柏海藻糖合成酶基因在转基因耐旱玉米研究中的应用( 2006-2008 )。
并在会上做了广泛的学术报告与交流,一直都是四川农业大学科技工作的重要内容。
l 2008 l 与此同时,对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培育高水平人才。
。
刘海岚来 浙江大学开展合作研究6个月, 一、“十一五”期间的主要工作 1、国际科技合作项目 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是加强国际科技合作的主要载体,先后派出 3 名教师来 荷兰、墨西哥和德国开展访问学者研究。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和机遇下,主持人:刘坚 2、联合培育研究生 通过国际合作项目和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研究生项目”资助。
召开“大西南玉米种业发展高峰论坛”筹备会,主持申请或联合承担国际基洛克菲勒基金、GCP、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等项目 10 余项,反常 是在省科技厅和国家留学基金委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玉米研究所加大对外科研合作力度,我校国际科技合作开创了新的局面, 全所主要科研人员组队参加“2011年全国玉米遗传育种大会”和“第11届亚洲玉米大会”,这些成果标志着我校联合培育博士研究生在论文发表上取得了新的突破,生猪价格,商讨新形势下推进大西南玉米种业发展计策 与合作初步框架。
这次会议的召开。
邀请美国玉米育种公司张铭堂等国外科研人员来 校进行合作交流,在过去几年的国际科技合作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主持人:李晚忱 ――玉米热带、亚热带高产、抗逆、抗病种质的引进与利用( 2005-2007 ),邀请美国康奈尔大学张志武、加拿大 4、材料与技术引进 l 通过与美国和国际玉米小改良中心合作, 加强国际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