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3日上午,针对国内为主的蛋白原料组成,蛋白原料和能量原料两者间不能相互替代,并且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有严厉的限制,多了或者少了都会影响饲料品质和动物影响。以市场上产量最大的猪饲料为例,其组分大概包括55-60%的玉米,15-20%的豆粕,5-15%的菜籽粕,5-10%的其他蛋白,5%的纤维(如麸皮)和少量的微量元素和其他矿物质。而玉米深加工工业副产品之一DDGS是蛋白类原料。因此发展深加工工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替代豆粕等蛋白原料,但是不能替代玉米作为能量原料。” 2006年北京正大饲料公司累计使用各种饲料原料约10万吨,其中玉米占50%,主要来自于河北省。豆粕20%左右,主要来自于周边油脂加工企业,菜籽粕等占10-15%,主要来自于山东、河北等地。DDGS等玉米加工副产品占10%左右,主要来自于河北和东北等地。 三、东北地区大规模发展饲料业,实现从大规模输出原料来 输出饲料产品存在问题 国内深加工业快速发展后,涌现的一个现象就是东北地区玉米外运数量下行,关内饲料企业摘 购玉米的成本增长、难度增加 。未来是否需要保证 东北地区每年有一定数量的玉米外运量以支持关内饲料企业的发展?未来东北地区是否可以大规模发展饲料业,从现在的输出饲料原料改为输出饲料成品?贺燕丽副司长对此问题进行了重点调研。 关于东北玉米外运量的问题,农业部饲料工业协会和饲料企业都认为是必须确保的。因为东北地区是国内最大的玉米产区和商品玉米输出地区,而华北黄淮和华南、西南地区是国内重要的养殖区,每年的饲料需求均平稳增长。因此如果未来东北地区玉米不能有足够的调出数量,则必将影响来 当地以至国内养殖业的发展,这个问题如果扩大化,则可能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需要高度器重。 关于东北地区大规模发展饲料业的问题,正大饲料公司的中外方专家认为不具有可行性。 他们认为未来东北地区大规模发展饲料业、进而实现输出饲料产品缺乏足够的现实基础:“第一,行业布局。饲料行业基本依靠 养殖行业的发展而发展,这种局面在未来业将延续。现阶段养殖业和饲料业主要集中在关内地区,东北地区饲料业和养殖业产量占全国的总量不足20%,关内更适合
生猪和各种禽类的生长。例如家禽养殖集中在山东、河北、河南和江苏,占全国的50%以上,
生猪养殖集中在四川、湖南、河南、山东和河北,占全国的40%以上。因此如果没有养殖业的深厚基础,东北地区现阶段尚不相宜大规模发展饲料行业;第二,运输问题。饲料行业是微利行业,缩短原料摘 购半径和销售半径、降低成本是饲料企业良性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目前饲料企业的摘 购和销售半径通常不超过200公里。如果东北地区改输出玉米为输出饲料成品,第一 在物流上存在长距离运输的问题,其饲料成本必然增加 ,市场竞争力下行,企业最终的生存将很困难,而且在长途运输和移 运过程中,颗粒类饲料会部分粉碎成末,降低饲料的利用率,造成不必要的缺失 ;第二,如何确保饲料品质。饲料中的蛋白成分不易长时间储存 ,
生猪行情,饲料产品因品种不同其保质期一样 在为7-60天。东北地区铁路运力常年紧张,如果以火车长途运输,则品质下行的问题将会比较突出;第三,原料的综合成本问题。由于饲料组分中除了玉米外,还包括豆粕等蛋白类原料。东北地区发展饲料业虽然有原料玉米的优势,但是在豆粕、菜籽粕、棉籽粕和鱼粉等原料上摘 购上并不具有优势,因为这些原料的主要供应地在华东和华南地区。玉米成本一样 占饲料成本的45-50%,因此单纯依靠玉米的原料优势并不足以发展饲料业。 调研中企业唤 吁,政府部门在制定深加工工业发展目标时应综合考虑各行业的和谐 发展,反常 是要为饲料业的发展留出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