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第一 ,特保措施有一定的传导性和连锁效应。现在有人评论怕其他国家跟风对中国产品摘 取这样的措施,这对中国刚刚归暖出口形势非常不利,请问发言人对此有什么评判 ?第二个问题,轮胎特保案发生以后,将对近期的中美经贸关系带来怎样的影响?您认为双方之间的摩擦有可能全面升温吗?14号,我们提出了WTO磋商要求,近期商务部有怎样的打算,如顿时要召开的中美商贸联委会上有怎样的动作?
姚坚:之所以我们坚定驳斥美国实施特保案,主要是基于两个大的方面的考虑:第一,它的事实依据是不足的。第二,可能会有贸易转移的效应。我们在整个应付过程中,也兼顾了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对于其他国家效仿的问题,我们基本是这样的看法,在当前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贸易救济措施的滥用,出台贸易保护主义政策,都是不得人心的,整体上也不利于这些实施主体的国际形象。但是我们也看来 个别国家,在金融危机以来,出于产业的压力提出了贸易保护的措施,我想这都是我们要坚定交涉和坚定驳斥的。中国作为全球主要的贸易体,我们和各国有良好的经贸关系,有充分的沟通机制,仅仅是部长级的联委会就有50多个,除了贸易的渠道,还可以通过多种其他渠道进行沟通和交涉,会妥善处理好双边关系中的经贸关系。我们不渴望 看来 个案的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影响来 中美经贸关系的健康发展。
中国对外经贸记者:第一个问题,我访问的一位专门帮助中国企业应诉反倾销和反补贴的美国律师认为,奥巴马总统最好的解决方法应该是驳归,同时出台一些安抚本国轮胎工人再就业的措施。因为说来 底这更多的是美国国内产业转移升级的问题。请问通过商务部的协商来看,为什么奥巴马总统最后会出台这样一个“打折”的制裁措施?商务部会就此做怎样的和谐 ?第二个问题,我刚访问的世行首席经济学家说中国的民众不应该对反倾销作一些道义责任上的评判 ,因为这只是外国商人的一个商业工具,通过商务部能不能具体给我们举成功应诉的例子,以对我们的企业有一些启发?
姚坚:中美两国在产业结构上存在庞大的差异,美国GDP中有78%的服务业,制造业的比例非常低,中国恰恰相反。在这样一种背景下,美国的制造业实际上出于成本的考虑已转移来 其他国家,中国是其中之一。美国摘 取特保不仅没有事实依据,从技术评估角度看也是于事无补的,因为即使美国不买中国的轮胎,也会有第三方的供应商替代,因为中国出口的轮胎是替换市场的轮胎。这是产业转移的方向,不是以个别人、组织的论断为依据的。我们之所以诉诸世贸组织,提出磋商要求,也是渴望 在法律的框架下解决问题。中国经过改革开放的发展,最完善的进步就是法制体系的完善。
关于不应该进行道义层面的评判 。我想任何国家都有道义层面的评判 ,如果美方不承担或者是忽略了金融危机的起源这个大的背景,去滥用保护主义的措施,我想不可能归避道义层面的评判 问题。
中国经贸杂志社记者:近年来世界各国针对中国的贸易调查在逐年增加 ,除了此次特保案之外,欧盟对中国的汽车等也发起了反倾销调查,美国和欧盟是中国的主要出口市场国,他们这两个国家的行为将可能会引起其他国家的效仿。请问发言人认为目前的发展态势如何?如何才能保证我们国内企业的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