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7月份以来,国内主产区新麦收购价格基本趋于平稳。由于各地小麦价格基本涨至较高位置,部分地区已经超出市场的心理预期,贸易商和制粉企业的收购主动性有所下行,国家托市企业收购进度也在连续放缓。7月22日的国家暂时储备 小麦竞价销售交易会上,计划销售小麦299776吨,实际成交5686吨,成交率1.9%,其中:白小麦计划销售64300吨,实际成交1156吨,成交率1.8%,成交均价2378元/吨;混合麦计划销售235476吨,实际成交4530吨,成交率1.92%,成交均价2360元/吨。

目前,主产区特别南方麦区收购高峰基本已过。据据统计,截至7月15日,河南、山东等11个小麦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新产小麦5384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 1842万吨。截至7月20日,安徽省全社会累计收购新麦993.3万吨,同比增加 361.3万吨。其中国有企业收购小麦685.1万吨,同比增加 319.4万吨;托市收购小麦609万吨,同比增加 307.8万吨,夏粮收购基本完结。
每年的夏收小麦集中收购期间,制粉企业的收购一直是市场收购的中坚力量,但今年收购行为相对慎重得多。当前市场分析,受国内经济大环境及小麦市场本身供给宽松、需求疲弱的制约,企业运行较为艰巨 ,部分企业虽然仍会适度收购一些粮源,但大多不愿做大库存,估量 后期制粉企业的需求对市场的拉动作用难有显然改观。

(三)、稻谷市场供需状况估量
1、托市收购底价连续抬升,“稻强米弱”愈发严肃
近几年来,国家连续提高稻谷最低收购价,托市收购量也连续增加 。今年上半年,国家发改委宣布,为保护农民种粮主动性,促进粮食生产发展,2014年国家连续 在粮食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格政策,并适当提高最低收购价格水平。经国务院批准,2014年生产的早籼稻(三等,下同)、中晚籼稻和粳稻最低收购价格分别提高来 每50公斤135元、138元和155元,比2013年分别提高3元、3元和5元。最低收购价政策对保证 农民种粮收益起来 了主动作用。
不过,稻谷最低收购价近年来每年都上调,稻谷的价格重心由此每年都在上台阶。而大米市场则已完全市场化,价格随行就市。因而“稻强米弱”的现象在近年来表现得较为突出,导致稻谷与大米比价纷乱 ,且对国内稻谷价格形成一定挈 累。由于“稻强米弱”较长时期存在和加工能力过剩,使得大米加工利润微薄甚至亏损,生猪行情,导致加工企业开工主动性不高,摘 购临储稻谷爱好 不大,顺价销售的难度将日益加大。
自5月21日开始拍卖的临储稻谷也印证了这一点,所拍卖的临储稻谷,无论是2013年的新稻,还是以往的陈稻,总成交率只有一成多一点,且呈连续下滑之势,总体成交不太理想。在国内供求整体宽松和进口不断的大环境下,早稻消费受挤压呈萎缩态势,在稻米行情整体低迷、供求整体宽松、消费需求不旺的情景下,贸易商和加工企业对未来市场方向悲观,大多不乐意进行常态的市场收购,更乐意参与政策性收购。不过,近期国家临储交易成交情景有所归暖,在7月25日的交易会上,计划销售稻谷1203954吨,实际成交400292吨,成交率33.25%,其中:2013年粳稻成交率42.02%; 2013年中晚籼稻成交率32.45%。市场主体参与安徽、湖北地区稻谷竞价交易热情较高,成交比率保持 高位。

2、国内粮价高于国际市场,进口大米冲击国内市场
稻谷收储价格的不断提升,使中国成为国际市场的价格高地,目前进口大米与国内大米差价仍较大。观测显示,目前越南5%破碎率大米出口报价约为410美元/吨,泰国5%破碎率大米出口报价约为427美元/吨,完税后越南大米价格为3150元/吨,泰国大米价格为3271元/吨。在广东市场上5%破碎率大米价格约为3580元/吨左右,价格相差悬殊,使得中国从周边国家进口大米非常活跃,国产大米竞争力很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