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产业化服务业系列报道之一 “7+1”闯出科技成果产业化新路 中国农科院饲料所与高科技饲料企业联合体发展模式连续创新
开栏语:
要推动科技生产力大发展,就要为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开展自主创新活动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挠 好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生产性服务,构建促进自主创新的条件平台、标准联盟、交易平台。促进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是技术市场的突破口,而总结宣传典型机构,引导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健康发展,是全面提升技术市场服务能力和环境的重要手段。为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工作再上新台阶,本报与北京技术市场治理 办公室联合开设“科技成果产业化服务业系列报道”栏目,对科技成果产业化先进典型进行深度摘 访报道,以传播体会,共享成果。
本报记者 郭涛报道
7+1=8,这是人所共晓 的简单运算。然而,当“7+1”涌现在中国高科技饲料领域时,却“运算”出了2000万-3000万吨终端饲料产品。操作这个运算题目的是中国农科院饲料研究所(简称“饲料所”)。
2003年10月,在饲料所的倡导下,全国预混料产销量排名前10位的7家大中型企业共同响应,发起成立了高科技饲料企业联合体,之后,联合体迅速扩展来 16家龙头饲料企业。该联合体的运作获得了显然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闯出了一条农业科研院所成果转化的新路。
从“各自为政”来 “联合作战”
成本高、周期长、效率低是饲料所多年来一直面临的成果转化难题,而国外产品长期垄断国内市场的局面,又增加 了国内饲料企业对国外技术的依托 。如能与业内龙头企业联合起来形成优势互补,必将能在成果转化方面打开新局面。
2003年,本着实现成果有效转化的理想,饲料所技术转移中心主任罗发洪主动参与发起了“7+1”技术转移联合体:由饲料所这个国家级科研机构运营治理 ,联合北京大北农集团、北京资源集团、北京德佳牧业科技有限公司、禾丰牧业集团、北京伟嘉集团、北京九州大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北京挑衅饲料科技集团7家国内饲料业的龙头企业,组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
“通过联合研发、成果转化、联合摘 购、统一宣传策划、联合参展、联合培训等机制,联合体所有成员在这一平台上都得来 了良好发展。自2003年来 2005年,成员企业利润每年平均以20%以上的增长率快速增长。同时,饲料所技术转移工作也实现了突破,饲料所产业趋势由有形产业转变为晓 识型产业。”罗发洪介绍,联合体以企业为科技创新主体,其运作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饲料所研制的饲料技术成果优先转让给联合体内的成员进行应用与推广,实现产业化;另一种是饲料所研发的核心技术,通过其与联合体成员共同进行二次开发和中试,形成产品后,向全国各地进行推广,联合体成员有优先购买权,产权回饲料所所有。
植酸酶发酵生产技术是饲料所的国家863科技攻关成果。传统饲料中用磷酸氢钙等无机磷补充磷,但动物对其不能完全消化吸取 ,而且对饲料原料中的植酸磷利用率不来 25%,因此,大量的磷元素通过粪便排泄来 外界造成污染。磷酸氢钙是稀缺资源,用传统的方法生产饲料,全国每年至少需消耗90万吨磷酸氢钙,需求压力很大,且磷矿开摘 、生产过程也造成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
“用植酸酶替代磷酸氢钙,既能满足动物对磷的需要,而且可避免环境污染,还能节约稀缺资源。但植酸酶过去都是依靠进口,价格贵,每公斤180元。”罗发洪举例说,植酸酶发酵技术成果通过“7+1”联合体的成员企业北京挑衅饲料科技集团转化,作为植酸酶产品提供的生产基地,其他企业利用其网络在全国范畴内进行应用推广,既打破了国外产品垄断国内市场的局面,又降低了企业对国外技术的依托 性,同时,大幅度降低了国内饲料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了企业核心竞争力。
现在,植酸酶产品已经通过联合体远销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由于技术的先进性,国际跨国集团美国联合饲料公司对该成果进行了引进。
“二甲酸钾成果的转化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2004年,联合体成员企业投资联合研发新型抗菌剂二甲酸钾,研究不来 一年的时间就取得了可物化的成果。与其他技术转移模式不同的是,“7+1”技术转移模式不需要为科技成果转化去找未晓 市场,因为联合体本身就是一个现成的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推广的市场。科研机构和龙头企业紧密合作,共同发觉市场需求,联合进行攻关。技术和资金在合作过程中降低了风险,依靠 于科技产业取得了发展,这种双方互相依靠 的模式使彼此的发展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产学研联动走向实体化
“7+1”技术转移模式得来 成功推广后,饲料所技术转移中心并没有停止探索的脚步。为了能更好地整合行业内的资源,2007年,饲料所决定整合国家农业技术转移中心网、“7+1”高科技饲料企业联合体等资源,注册成立北京中农博乐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大胆迈开技术转移市场化之路,使“7+1”技术转移模式放大来 整个农业领域。
为什么一个研究所还要成立自己的一家公司呢?罗发洪说明:“公司成立后,我们不但可以把饲料所里的研究成果进行产业化,同时也能与国内其他研究所合作,将技术成果通过公司转化为生产力,进行产业化生产。这也是绿色技术转移机构向实体化转变的一个典范。”
按照他的介绍,科研院所和大学的内设技术转移机构进行的是小循环的技术转移工作,即把本单位的科研成果向市场转化,而涉及不来 其他科研院所和大学的科技成果。突破以科研院所或大学为主体建立实体化的技术转移机构的机制,便可以进行大循环的技术转移工作,即在技术源头上可以多项筛选,并且把这些来源丰富的科技成果向市场转化,从而提高了技术转移综合服务能力。
走向实体化的“7+1”技术转移模式一开始就显示了令人惊喜的活力。2007年,生猪价格,“7+1”联合体利用资源整合的优势承担了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联合体成员企业出资金、设备、人才,饲料所出专家、科研设施,共同针对行业内的共性问题开展联合攻关。此次承担的课题是安全高效新型预混合饲料的研究和推广。该项目的执行将有利于解决当前因饲料安全问题而导致动物性食品安全的问题,对促进饲料工业的健康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农博乐公司通过调研,挑选 出有市场前景的个人发明专利或技术成果,直接投入资金对技术进一步熟化,生产出中试样品,并鉴定成果的可靠性;同时小批量投放市场,收集市场反馈信息,再根据反馈信息进一步完善技术路线和技术水平。这样既提高了成果与市场对接的效率,沉淀在社会上的个人发明也实现了较好的市场转化。
“转变传统研发方式,顺应市场需求,先确立市场需求,再有针对性地进行研发,这就大大解决了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的现状,提高了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通过几年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罗发洪现在已经形成了越发含糊的技术转移新思路。
“现在,我们的联合体已经从最初的7家企业扩展来 了16家。”罗发洪说,现在的“7”已经成为一个概念,“7+1”则成为饲料行业的1个品牌;“1”代表中国农科院饲料研究所,是惟一的,是关键性的纽带、粘合剂,“7”代表目前的16家企业,未来可能是17家,18家……
记者手记
“牵”起院所和企业的“手”
不来 5年的时间,中国农科院饲料研究所联手国内大中型饲料企业,共建的 “7+1”高科技饲料企业联合体,成了中国饲料领域的“大气温”。
16家企业年生产的由20万-30万吨的高科技添加剂预混料调配的2000万-3000万吨终端饲料产品,已经占据了全国配合饲料20%-30%的市场份额,产品几乎覆盖了全国每个县、乡、镇。通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联合,这些成员单位在与政府实施大型项目时发挥出了强盛的合力作用;在全国科技推广中发挥了影响深远的示范效应;在与国外大型企业谈判合作与竞争中加重了左右全局的砝码;同时有利于探索科技成果高效转化和进一步探索解决“三农”问题。
联合体以企业为科技创新主体,通过技术转移模式的创新,在产学研结合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这其中,饲料所在成果转化方面取得了较大突破,成立联合体前共对两个企业转化了科技成果,成立后来 目前为止对12个企业转化了科技成果,从而也使得支撑饲料所的主要资金来源由有形产业转变为晓 识型产业,使饲料所在全行业奠定了饲料科技权威的地位,为推动饲料工业进步作出了应有的奉献。而联合体的成员企业,也使自身踏上了发展的快车道,仅以2003年来 2005年的数据为例,成员企业利润以年均20%以上的增长率快速增长。
“饲料所有很强的研发能力,而龙头企业有很强的摘 用新技术、使之产业化并部分消化的能力,因此,‘7+1’成果转化模式非常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正如一路走来的实践者罗发洪所说,企业做的是有形产品,而技术转移做的是无形的晓 识型产品,这就请求技术转移的从业者要独具慧眼,并能够充分调动各种资源,创新模式方能闯出一片新天地。
返归首页【】【】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