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宝
当前位置: 猪猪侠快讯 > 生猪供求快讯 > 正文
中国养猪网 中国养猪网

生猪价格汇总:临储收购政策改直补 大豆期货焕发“又一春”

来源: 互联网   2014-08-18 09:34:21   查看:  次

  今年我国首次启动对东北和内蒙古的大豆目标价格补贴试点。与此同时,持续实施6年的临储收购政策将逐步退出市场。据费解,直补政策的出台强化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随着大豆期货重新焕发生机,我国有望形成特殊的全球非转基因大豆定价中心,这为中国大豆产业的振兴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直补试点

  大豆重回市场化

  随着大豆进口量迅速上升及玉米、水稻收益的相对增加 ,我国大豆种植面积和产量逐年萎缩,大豆角色逐步 “落寞”。数据显示,国内大豆种植面积从2009年的919万公顷降来 2013年的660万公顷;大豆产量也由2008年的1554万吨降来 2013年的1220万吨。国内大豆供给能力下行,不仅使传统的油脂加工企业陷入无“豆”下锅的窘境,也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食用消费需求。

  为促使大豆价格市场化,并保证 农民种植收益,根据今年中央1号文件请求,我国正式启动东北和内蒙古大豆目标价格改革试点。实行大豆目标价格政策后,取消暂时收储政策,生产者按市场价格出售大豆。当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国家根据目标价格与市场价格的差价和种植面积、产量或销售量等原因,对试点地区生产者给予补贴;当市场价格高于目标价格时,国家不发放补贴。

  “直补政策将实现多方共赢。”国投中谷期货农产品研究员刘国良指出,对农民而言,补贴的效率将会更高,即在直补政策上投入100元,农民可能会得来 80元收益,有助于增加 种植大豆的主动性;对贸易商而言,直补政策为大豆价格留出更大的震荡空间,贸易商的获利空间也就增大了;对加工商而言,因为大豆价格不再受来 保护价的支撑,加工商可能会得来 越发廉价的原料。更重要的是,直补政策可能会加速大豆使用终端行业的洗牌,即国产大豆压榨更快地退出市场,而食品豆加工企业得来 更好的发展。

  成交放量

  大豆期货迅速复活

  2008年之前,大豆期货一直是国内期货市场最活跃的品种之一。2001年,其交易量和交易额在全国期货市场占比曾高达75%和63%,但2008年临储政策的出台,使大部分国产大豆被束之“国库”,这不仅限制了大豆价格震荡幅度,也使得国产大豆价格与国际市场价格脱轨,进而影响来 企业的参与热情,大豆期货交易日渐萎缩。

  而从今年4月份起,在直补政策的预期下,大豆合约活跃度显著放大。业内人士认为,作为市场的风向标,近期大豆期货市场的表现恰恰反应了直补政策的成效,其价格也反应了未来市场的预期。而随着现货市场的价格变化脱离之前的收储托市保护,市场能更准确地反映供应与需求的不同周期变化,大豆期货市场的价格发觉和避险中心功能将得来 提升。

  “直补政策为大豆价格震荡留出了更大的空间,这将使得大商所的大豆期货越发活跃,大豆期货流动性会更好,定价功能也就会得来 更好的发挥。”刘国良表示。

  完善机制

  修复大豆生态圈

  目前来看,新豆上市之后均价如何确定、什么时间确定、什么人或机构来确定、补助如何发放、如何确定大豆的种植面积等这一系列问题依旧困扰着业内人士。

  专家指出,若在新豆上市之初就确定均价,则农户销售价格向着市场销售均价靠拢,多数农户会存在惜售心理,由于农户惜售,价格高企,油厂则难有机会入市,大量大豆只能进入食品市场。而若市场均价等来 本年度大豆销售完毕之后再确定,则市场缺乏价格指导,加之大豆集中上市的影响,可能会导致贸易商压价,农户实际销售价格偏低,此时油厂有机会入市收购。

  对于基准价格的确定,据费解,业内目前主要有三个意向,一是进口大豆来 港价,二是当地收购价,三是期货价格。“考虑来 现货摘 购比较零散,养猪网,参照国际通用做法,建议选用公布晶莹 的期货价格作为基准价,一来国家可以方便易行地提前检测最后直补的金额;二来农户和合作社、下游贸易商和摘 购商能确定直补额度来调整风险治理 的策略,实现期现市场的常态流动和良性互动。”一位业内人士表示。

  在刘国良看来,目前的主要问题应是更早地公开执行细节,让农民、贸易商、加工商、期货市场的参与者有比较含糊的预期。“我们渴望 看来 的大豆直补政策,一是执行具有便利性,二是鼓励 优胜劣汰,三是可以更早的执行,最好是在2015年5月份(新作种植季节)之前把补贴落实来 大豆种植户手上,这样可以刺激2015年的大豆种植面积扩大。”

  值得注意的是,国内大豆产业依旧面临着食用大豆产不足需、种植效益偏低、进口豆冲击等深层次问题。为适应大豆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实行后的市场形势,业内人士建议,连续完善相关产业政策,平稳国产大豆种植面积;加强进口大豆治理 ,减缓对国产大豆的冲击;进一步推动国内非转基因大豆期货价格形成中心的建设。(李文)

【版权声明】

中国养猪网旗下所有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中国养猪网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需注明来源且保持图文完整性、中国养猪网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我们所有刊登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参考学习,不构成投资意见。若有不妥,请及时联系我们,可添加官方微信号“zgyangzhuwang”!
详情广告
中国养猪网

中国养猪网手机APP端

精华推荐

双胞胎养猪网共建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 | 服务介绍 | 招聘信息 | 版权及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中国农业百强网站 互联网经营备案 网信认证 网络警察 报警平台 网站备案

中国养猪网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10053 中国养猪网备案号: 赣B2--20110053-5 网安备案号:36010902000949

Copyright©2010-2023 https://www.zhuwang.com.cn Inc.All Rights Reserved.新海传媒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