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2月1日电 述评:保证 猪肉市场平稳生产和供应的重要举措
记者 江国成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农业部、商务部、国家工商总局、国家质检总局日前联合发布了《防止生猪价格过度归落调控预案(暂行)》。这是我国为防止农产品价格暴跌出台的首部调控预案。
近30年来,每隔数年,我国的生猪生产往往涌现规律性震荡,表现为生猪生产供大于求时,猪肉价格逐步下跌,低于成本线,导致养殖户亏损,不得不宰杀母猪,少养猪,进而带来苗猪和猪肉供应量下跌,直至供不应求,推动价格逐步走高。与此同时,价格的上涨会刺激越来越多的农户养猪。随着生猪数量越来越多,猪肉供应又将供大于求,价格又将归落,完成一个震荡周期。
2006-2007年,由于国内外生猪饲料粮玉米价格大幅上涨,猪蓝耳病的流行和农村劳动力价格的上涨,生猪生产成本和风险居高不下,许多养殖户亏损累累,只能宰杀母猪,致使生猪数量锐减,猪肉供不应求,肉价短时间内涨幅过大。
生猪生产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猪肉是大多数城乡居民的主要副食品。平稳生猪生产,保持 合理的价格水平,对增加 农民收入、满足市场供应、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建立生猪生产平稳发展的长效机制,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包括能繁母猪补贴、奖励生猪调出大县、生猪政策性保险、建立健全生猪疫病防控体系和生猪良种繁育体系等着眼于长期的扶持政策,增加 政府储备投放、向城乡低保对象和家庭经济困难的大中专院校学生发放暂时补贴等应付猪肉价格过度上涨的措施。
2007年猪肉价格大幅上涨后,由于上述措施发挥作用,目前生猪生产逐步 恢复,一些主产区甚至涌现供大于求的苗头。
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如生猪生产连续 扩大,今后再涌现价格大幅归落的情景,生猪行情,而政府没有相应措施,将再度严重挫伤养殖户主动性,不利于生猪生产的平稳发展。
为此,国家适时出台上述预案,请求当猪粮比价(生猪出场价格与玉米批发价格的比值)来 达盈亏平稳 点时开始预警,根据情景启动相应响应机制,并根据猪粮比价下行的程度调整调控力度,使猪粮比价不至于下行过多,这样,既能够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又可缓解生猪生产的规律性震荡,无论从短期还是从长期来看,均有利于生猪生产的平稳发展。
国家相应的干预措施包括:发布生猪市场预警信息;适当增加 中央和地方冻肉储备;由财政贴息,鼓励 大型猪肉加工企业增加 商业储备;进一步增加 中央和地方储备,直至再进一步增加 中央储备,进一步提供给 猪补贴,加强进出口调剂 等措施。
只要中央和地方政府相关部门能够按照上述预案的请求,保持“市场主导、政府调控”的原则,各司其职,就一定能够平稳生猪生产,保证 市场供应,实现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双赢。
我国制订首部防止生猪价格过度归落的调控预案
新华网北京1月21日电(记者江国成)记者21日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获悉,我国已制订首部防止生猪价格过度归落调控预案,以建立保证 生猪生产平稳发展的长效机制,保护 生猪养殖户利益,保证 市场有序供应。
农业部派五个工作组开展奶业整顿和生猪蛋鸡督导
生猪价格止涨归稳部分地区涌现下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