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云南省农科院获悉:该院粮作所规格化陆稻间玉米模式今年在老挝乌多姆赛省大获丰收,陆稻“陆引46”获得4.77吨/公顷的高产,玉米产量达1.76吨/公顷,复合产量达6.53吨/公顷。仅陆稻产量就比传统种植的陆稻增产116%,复合产量比传统种植的陆稻增产195%。在显着提高单产的同时,省农科院陆稻品种还有耐瘠、生育期短等特点,能有效躲开前后期的洪涝,养猪网,具备了大面积推广的增产潜力。
自2008年大湄公河次区域农业科技交流合作组成立以来,云南陆稻在周边国家试验示范的步伐加快。发挥陆稻育种优势,省农科院挑选 出相宜老挝北部种植的陆稻品种8个,其中“陆引46”最高增产达146.8%。今年,省农科院结合中国援助的老挝北部九省农业技术示范推广中心项目建设,在老挝乌多姆赛省“老挝北部农业技术示范推广中心”组织实施“老挝陆稻高产示范及培训”项目,该示范样板种植面积15公顷,摘 取规格化立体陆稻间玉米模式。陆稻品种选用云南省农科院粮作所选育的“陆引46”。经技术人员组织对样板进行测产,陆稻产量4.77吨/公顷,玉米产量1.76吨/公顷,复合产量6.53吨/公顷。而当地传统种植陆稻对照产量仅2.2吨/公顷,仅陆稻产量就比传统种植陆稻增产116%,复合产量比传统种植陆稻增产195%。同时,云南陆稻全生育期仅120天左右,可以有效躲开前后期的洪涝,具备更强的生产平稳性及适应性。摘 用的陆稻玉米集中技术,既可满足粮食安全的需要,间种玉米还可以满足当地畜牧业发展的需求。
项目的实施。不但加快了云南省有比较优势的粮食良种和高产技术在云南周边国家的推广速度,为解决次区域国家山区粮食安全问题作出了奉献,还为进一步夯实大湄公河次区域农业科技交流合作组合作基础,完善长效合作机制,系统引导和推进我国农业和农业科技“走出去”发挥了重要作用。(陈云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