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豆粕季节性周期的来临,且供给端连续面临巨量南美大豆来 港和北美大豆增产预期的多重压力,其弱势格局已难以避免;而菜粕现货的紧俏已导致沿海多家油厂停机、内地菜粕价格也随之稳步攀升,在4季度进口菜粕大量来 港及水产需求转淡之前,生猪行情,粕类板块的分化或将带来套利机会。
一。豆粕上行压力重重
天气升水与大豆来 港预期的博弈即将谢幕,随着大豆和美豆粕的破位下降,连豆粕的上行可谓阻力重重。第二季度以来,现货市场上粕类板块的分化之势已凸显端倪;上半年在豆粕保持 箱体波动的前提下,现货行情成为了棉粕、菜粕的双雄际会。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我国6月进口大豆量为690万吨,小于预期的832.28万吨,环比增加 35.9%,比上年同期增加 23.3%。截止7月21日当周,随着大豆集中来 港,本周大豆库存量连续 增加 ,国内沿海主要地区油厂大豆总库存量近590万吨,同比增加 增长1.77%。7月份大豆来 港量分析高达738万吨,后期大豆库存量还将连续 上升。随着进口大豆增速的连续加快,库存压力爆发的时间点也越来越近,反常 是即将进入7月末和8月初(进入7月中旬以后豆粕的上涨概率和收益率均下滑),大豆供给压力将与传统豆粕的季节性弱势周期共振。天气方面,已接近其表演的落幕时间,美国旱情检查报告显示,近日天气炒作点乏善可陈。美国海洋与大气治理 局最新公开气温预报显示,美豆主产区目前至秋季,天气都将保持 良好状态,这也就意味着天气炒作受来 一定程度上的抑制,美豆丰产前景仍较为乐观。
此外,USDA数据也在连续恶化,美豆在一系列空头数据指引下连续加速归落, USDA7月报告美豆结转库存高于预期。数据显示,美国2012/2013年度大豆结转库存为1.25亿蒲式耳,高于市场平均预期的1.21亿蒲式耳。美豆粕CFTC净多持仓由6月底的102439张减为7月末的92121张,而净空头持仓则环比上涨5.4%,盘面上美豆和美豆粕的疲弱无疑对国内豆粕的上行无异于釜底抽薪。
二。菜粕现货供给偏紧
上月我国进口油菜籽来 港量仅为11.75万吨,环比下行75.14%,同比也下行65.63%。尽管我国上半年进口菜籽总量同比攀升14.95%,但局部进口的骤减,造成了局部的供给紧张。我国沿海菜粕产区在之前早已主动预售远月合同,目前沿海地区供给紧张的格局,甚至有可能直来 11月加籽大量来 港之时才会缓解。而当前随着气候的归升,鱼产养殖对菜粕的需求量日益攀升,在需求的支撑下,菜粕现货价格及近月合约仍将以偏强走势为主。内地菜粕价格保持 稳中有涨,湖北地区7月30日国产菜粕出厂均价(以下价格均为7月30日)坚持在2950元/吨左右,较上月上涨100元/吨;安徽全省国产菜粕出厂报价集中在2950元/吨,价格上涨150元/吨;江苏油厂报价多集中在3000元/吨左右;四川36蛋白粕报价3000-3100。综上所述,在5月我国进口油菜籽来 港数量创下历史记录后,2013年6月这一数字大幅缩水。不过无论如何,我国港口地区国产加、澳籽菜粕的后期供应量均十分有限,直至在四季度才有可能发生本质改善,而这也导致其后期市场走势将表现偏强。虽然7月以来1401主力合约已录得近3.4%左右的涨幅,但其基差依旧运行在800元/吨的高位,在目前现货价格坚挺的环境下,市场连续 深幅归落的空间较为有限。
三。套利方案
现货行业内部的传统操作方法是当菜粕与豆粕的比价降至0.65以下时,倾向开始用菜粕代替一部分豆粕来满足饲用需求。从菜粕、豆粕的历史比价来看,2009年至今,二者比价基本运行在0.75—0.65的区间内;每当比价跌破0.65,替代效应就会产生作用,促使比价向区间中轨归来。
从盘面上察看,基于二者不同的基本面特点 ,最适合操作的策略是多菜粕1309与空豆粕1309合约(菜粕09对应需求旺季,豆粕09对应季节性弱周期),但其价差近期的不断拉升已体现了市场对二者供求差异的预期;投资者也可考虑二者1401间的比价跌破0.69时逢低建仓(多菜粕,空豆粕),目标位参考在0.71.
(责任编辑:DF1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