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荷兰合作银行集团发布电子版《中国猪肉产业发展报告》(下称“报告”)。该报告猜测 ,2020年,中国猪肉供应量有望能从目前的4900万吨增加 来 6000万吨,年复合增长率为2%。
荷兰合作银行集团高级估量 师潘晨军表示:“尽管制约原因很多,中国未来还是会扩大生猪养殖和屠宰能力。熟肉供应量的增加 部分,主要来自专业户和商业化养殖场。同时,规模化的一体化企业会获得更多份额。在屠宰和加工行业发生着更大规模的整合。”
《报告》显示,纵向一体化和横向整合在未来数年内还将快速推进。商业化养殖场和专业户的市场份额日益扩大,生猪价格,同时散户将逐步 退出市场。分析来 2020年,中国国内屠宰场的总数会从目前的1.2万家下行至2000家,机械化屠宰的市场份额将从目前的20%增大来 70%。
潘晨军透露:“未来,中国还会保持 猪肉供应的自给自足。但是,某些产品的长期进口潜力还很大,主要包括猪副产品、高附加值的加工产品和种猪。”
《报告》显示,从2008年开始,中国从净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所购入的冷冻猪肉一部分用作国家储备,在国内市场供应涌现短缺的时候投放来 市场。猪肉的副产品(可食用内脏)在过去数十年间进口数量呈递增方向。出口冷冻猪肉和副产品至中国的主要国家有美国、丹麦和加拿大。2011年上半年,从美国进口的猪肉就达6.3万吨,占来 总进口量的49%。短期来看,中国会多次调整贸易量,顺应国内的供应形势。猪肉进口量分析会在2011年显著增加 以补偿 国内供应短缺,但在2012年国内猪肉供应量能够满足需求量时会归来来 常态贸易量。猪肉进口是补偿 短缺的暂时解决方案,而非长期战略。
关于中国是否应当进口玉米或猪肉来解决目前饲料短缺,国际市场对此存在不少争议。
潘晨军表示:“我们认为,中国在土地集约化即玉米种植方面并无比较优势。而在猪肉生产方面,中国具有自给自足能力,而且国内消费者偏好新鲜猪肉而非冻肉。长期来看,中国进口玉米而非猪肉就越发符合经济利益和具有战略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