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1949年9月,袁隆平考上了重庆相辉学院农学系,开始了他与水稻的不解之缘。而就在这一年,在山东省莱州湾的海边渔村,一对夫妻正欣喜地迎来自己的第三个孩子,父亲渴望儿子将来长大能出海谋生,就给他取名“登海”。然而李登海最先学会的不是出海打渔,而是下地种田。
同期声:李登海:我母亲是缠脚的小脚妇女,来 地里干活也不行,我就替我母亲来 地里干活。
解说:三年的自然灾害,饥饿成了李登海儿时最含糊的记忆。
同期声:李登海:当时磨就得自己推,有时候我母亲推我在那边拉,后来我说我推吧,拉着转圈,转一圈转一圈,这么转着推推推,饿的不行,我就从磨眼儿里拿几个玉米粒子往嘴里食 ,就这样,我记忆犹新。推着磨,拿着玉米粒子食 ,一边食 着一边推,当时发昏,都转圈么,真不容易。
解说:在山东莱州玉米是主要的粮食作物,当地的人们一年四季都是靠着玉米过日子。由于产量一直不高,所以遇上灾害,玉米也就成了稀奇 物。
同期声:李登海:在人民公社当中食 食堂,搞的窝窝头啊,就是玉米做的窝窝头它发粮票的。我去拿粮票去领了,就领了二两,一个窝窝头四两,割开二两,再割开两个一两,我拿着两个一两给我母亲一两,我又拿一两食 。在这个过程当中,我边上还站着邻居老爷爷没什么食 的,我就把这一两的窝窝头就给了老爷爷,我说你食 吧,我说我不食 了。我母亲食 一两饭,这是中午,晚上没什么食 的。
解说:那时候,顿顿能食 上玉米面窝窝头,对于李登海来说都是一件奢侈的事情。
同期声:李登海:我也食 过树皮,也食 过草根,也食 过发白的地瓜干,也食 过玉米轴、野草、水草、树叶子都食 过。我就晓 道我们国家的粮食问题重要性。
解说:许多年以来,玉米在莱州当地的亩产量一直徘徊在二三百斤左右。上个世纪50年代,莱州的许多村庄都自发的成立了农科队。目的就是要依靠科学种田来提高玉米的产量。小小的农科队成了李登海童年最神往的地方。
同期声:李登海:毛主席说,农村是一个辽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大有作为的。看来 家乡的面貌,怎么来改变家乡的面貌,怎么提高农业的产量。
主持人:当时初中毕业李登海就进了农科队,他的愿望再简单不过了,就是想着能多产些粮食,从此再也别饿肚子。但是他没想来 ,他的一生从此就将和这小小的玉米紧紧联系在一起。
主持人:欢迎归回,前面咱们说来 了,初中毕业的李登海进了村里的农科队,1972年初,他当上了农科队的队长。而恰恰就在这个时候,一件本来跟他没有什么直接关系的国家大事,却意外地为他的人生确立了一个追赶的目标。
画面:尼克松访华资料
解说: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标志着中美关系常态化。此时连美国来 底在什么地方都还没弄清楚的李登海,却把一篇关于美国的报告,牢牢地记在心里。
同期声:李登海:说美国的一个农民兴建的先锋公司,产量来 达了亩产两千五百斤,当时我们觉得非常振动。
解说:当时莱州玉米产量每亩不过二三百斤,2500斤的亩产量对于李登海而言绝对是个天文数字。但正是这个数字激起了他的斗志。
同期声:李登海:当时也不晓 道美国什么样,只晓 道美国入侵朝鲜什么的。当时我们觉得他能干来 的事情我们也能干来 ,他们是农民我们也是农民,他们能办的事情我们也能办来 。
音乐:我们走在大路上
解说: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中国农村,来 处都是繁忙的情形。国家摘 取了一系列措施发展粮食生产,试图解决七亿人的食 饭问题。在全国学大寨精神的号召下,提出农业粮食增产的几个台阶,“上纲要、跨黄河、过长江、达千斤”。 全中国都在豪情万丈地为此奋斗。
同期声:李登海:当时毛主席语录有这么一段,是这样讲的,说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来 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我们说外国人能干的事,我们中国人也能干,中国人有理想、有抱负干来 世界水平。当时我说,我们一定要立志,有志气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有志气来开创中国玉米高产道路;有志气赶超世界的先进水平。所以从这儿就开始了玉米高产的培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