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定价国内难有发言权
一位油脂加工企业主也表示,纯天然大豆是老祖宗留下的,不甜愿就此被进口转基因大豆冲垮,但在市场面前实在是有心无力。如果市场能更青睐非转基因豆油,从而在定价上形成更有利于非转基因豆油的机制,国产大豆还是会有生存空间的。
不过,大豆及其制品的定价权却成为了当地从业者的伤痛。王小语介绍,黑龙江虽然是大豆的主产地,但是对大豆的定价却难有发言权,大豆价格由远在美国芝加哥的期货交易所来决定。国际资本通过期货市场这个平台,生猪行情,来实现其整体产业的定价权、话语权的把握。美国生产的非转基因大豆的价格远高于转基因大豆价,而我国的非转基因大豆却与进口的转基因大豆在同一价格平台上竞争。
大豆收购保护价或被取消
在国产大豆与进口大豆的长期PK过程中,国家暂时收储大豆最低收购保护价政策被认为是造成大豆市场供需价格长期扭曲、国内外农产品价差连续拉大的原因之一。这一旨在保护种粮农户利益的政策已经持续执行五年,东北地区的大豆保护价受此影响出现 连年上涨态势,但对产业的影响却呈复杂化,对于该政策的走向争辩 也由来已久。
近期,有市场传言称,大豆临储收购2013年或将被取消,而是改为差价直补政策。即如果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按两者的价差核定补贴额,由政府直接补贴给农民;如果市场价格高于目标价格,则不启动。市场业内人士表示,如果实行差价补贴,政府财政负担或将减轻,也将使得国产大豆市场价格与进口大豆成本接轨,主产区的榨油企业和终端消费者将因此受益。
内存
黑龙江国产大豆“抗击史”
2000年以后,进口大豆的迅猛增加 挤占了以黑龙江为首的国产大豆的市场份额。随后,黑龙江等国产大豆主产区也开始了在政府主导下的自卫进程。
自2002年起,黑龙江省对大豆种植业以每亩10元钱的方式进行补贴,并于2007年成立黑龙江大豆协会。
2008年,曾有加工企业进口一批转基因大豆,但协会随后召集企业座谈,最后达成不进口、不加工转基因大豆的意见。
2009年,国家发改委曾宣布给收购国产大豆的加工企业每吨160元的补贴,以拉平进口大豆与国产大豆的价差,但其成本仍高于加工进口大豆。2010年5月,该补贴政策停止实行。
2010年,黑龙江省提出先行在省内实行非转基因强制标识,实行优质优价。
2011年,“中国非转基因大豆核心保护区”在黑龙江农垦九三治理 局落户,成为中国首个非转基因大豆核心保护区。
2012年,黑龙江多部门向国家有关部门提出在黑龙江设立非转基因保护区的建议,但随后未获通过。(孙昌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