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浆原料紧张的状况还将坚持一段时间,我估量 可能要来 明年年底才有所缓解。”天坛生物副总经理赵国军对《第一财经日报》说。
广州“佰易事件”后,国家相关机构对于血站的规范和整治力度已越来越大,随之而来的血浆原料短缺现象,也使得血制品近期价格节节攀升。各大生物制品企业争夺原料的同时,部分小型企业因为无法承担 资金压力而逐步退出生产。血制品行业面临的将是一场规范化的“洗牌”。
原料上涨15%
事实上,血液整治工作从2004年起就被列为全国整规工作的重点。而一批黑血站、问题血站的关闭和整治,使得血浆原料从2005起就开始变得紧俏。
“今年原料血浆的价格比去年上涨了15%左右,吨浆价格都在30万元以上。而我们企业的人血白蛋白涨了近20元,涨幅在10%左右。”深圳卫武光明生物制品公司总经理洪计灵对记者说。
按照常态的供应量,全国血浆供应量为4200吨左右,但是今年血浆供应量将减少1000吨左右。
而除了集中整治外,国家对于血站和血制品摘 取的一系列改制和规范政策,同样影响来 了原料血浆的供应。
赵国军告诉记者,单摘 血站是血液中心和地方卫生局的附属机构,目前,国家请求政企分开,将单摘 血站改制成为独立企业,以便于监管。由于改制需要很长的时间,而单摘 血站又属于血制品企业经营链的上游,因此使得摘 血过程变得漫长。
另一方面,洪计灵告诉记者,从明年1月1日起,国家将推行血液制品原料血浆“检疫期”制度。即原料血浆投产前需要放置90天,经对献浆员的血浆样本再次进行病毒筛查并检测合格,方可投入生产,而这也大大增加 了企业资金周转的压力。
“以一家月投料50吨的企业为例,规定实施后就意味着其必须预先储备至少200吨的血浆原料,以保证第4个月开始有料可用。以一吨血浆原料35万元运算 ,其必须要有7000万元的周转资金用于摘 购原料。而这对于小企业来说,是难以承担 的,同时也间接导致原料的紧张。”洪计灵说。
一半是利润,一半是风险
对于国家的系列整治措施,赵国军和洪计灵都肯定 了其主动意义。但血制品价格的上涨,在给龙头企业带来丰厚利润的同时,也让中小型企业面临着庞大压力。
由于血站改制的因素,目前各大生物制品企业为争夺原料,正在争相收购血站,而这也使得收购成本连续上涨。
今年4月,华兰生物公司刚以4360万元竞拍来 重庆市唯独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重庆益拓的全部资产。当时,该竞拍的底价仅为2300万元。
洪计灵也告诉记者,此前卫武光明为了收购一个总资产700多万元的血站,共花费了2180万元。“我们现在一共收购了7个血站,生猪价格,按常态运算 只要3000多万就能拿下了,但我们的投入却近7000万元。”
多方面的原因也使得部分企业因无料可用开工严重不足。华兰生物曾在去年的一份公告中表示,虽然其原料基地比较巩固,但当时的原料供应却只能满足80%的需要。而作为全国第五大生物制品企业的卫武光明,其生产饱和率只来 达40%。
此前,有媒体报道,来 2006年底,全国原有34家血液制品生产企业中真正有浆可投、处于常态生产阶段的企业还不足25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