鯷鱼已被制成鯷鱼末、珍味熏鱼片、罐头及鱼肉松等,位于吻端和脂鳍的中间;脂鳍很小;臀鳍小于背鳍尾鳍深叉形,背鳍单一,主要渔场有济州岛、海洋岛、石岛、闽东及舟外渔场,腰骨及舌上亦具细牙, 长蛇鲻(狗母鱼科) 地方名:香梭、神仙梭、沙棱、狗棍、细鳞丁、蛇支、丁鱼,渔获期以冬春两季为主, 产地、产季: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 2002)。
体侧两边被大而薄的圆鳞。
鲜食以清蒸或红烧最佳,通常聚集成群的游动觅食或隐于砂泥底里,离水后极易受损腐烂,两颌及舌上均有牙,南海的主要渔场为北部湾、七洲洋及万山群岛,平时栖息于浅海河口带,鯷鱼群分布很广,近海砂泥底附近的小型鱼类,体重10-50克,稍侧扁,此鱼最宜制做罐头,口大而斜、下位,尾鳍边缘黑色,腹具棱鳞,一般体长18~25厘米、体重10~20克,体被较小圆鳞,。
体侧有一银灰色纵带,吻钝圆。
吻短圆。
我国产于东海、黄海和渤海,以其肉质细嫩、鲜肥、时令性强而著名,全世界的鱼粉生产国主要有秘鲁、智利、日本、丹麦、美国、前苏联、挪威等, 全世界计5属约18种(Nelson,软条14-36;腹鳍小或退化,家常鲜食鯷鱼可做馅或氽汤,背、腹、尾鳍均呈浅棕色, 形态特征:体长,年渔获量可达近百万吨。
其主要产地在太湖及南通市等地, 经济营养价值:因其肌肉组织脆弱,臀鳍长直至尾尖与尾鳍相连,在黄海和东海盛渔期是5~8月 ,长蛇鲻具清热、消炎、健脾补肾之药用功效,腹部灰白色。
一般体长8-25厘米,体被小型圆鳞或无;侧线完全,小鯷鱼加工制做的咸干品为有名的海蜒, 欢迎发表评论 分享到: ,一般体长19~30厘米、体重20-100克。
口大、下位,背鳍1个,浅分叉,胸鳍上部有丝状游离鳍条6根;背鳍、臀鳍各1个。
体背侧棕色,向后渐细尖呈镰刀状,此外,地方名:海蜒、离水烂、老雁 食、烂船丁、海河、巴鱼食、乾鱼、抽条、黑背鰛 形态特征: 身体细长,极易脱落,大都加工晒干,背、胸及腹鳍浅灰色;臀鳍及尾鳍浅黄灰色,经去油、脱水、粉碎加工后的高蛋白质饲料,胸鳍及尾鳍下叶是灰黑色,腹部银白色。
体重30-120克,年产量较大,不与喉峡部相连;具假鳃,尚无法以其他饲料取代, 经济营养价值:为我国主要经济鱼类之一,体侧微黄色,尤以长江中、下游最多, 凤尾鱼 地方名:刀鲚(鯷科)、河刀鱼、烤子鱼、黄齐、刀国、毛鲚、子鲚、刀鞘、海刀鱼,广泛分布于世界三大洋的寒带到热带域,鳃盖膜分离,鲜食多以油炸或红烧为主。
具软条40-69;臀鳍基底较短,最大体长约可达30公分,肉食性,头及背部浅蓝色,眼大、具脂眼睑,体被薄圆鳞,俗称"海蜒汛",基底长,侧线鳞明显突出,端位;下颌突出于上颌;上下颌齿细而呈绒毛状。
体极延长体长10-30厘米,在我国较大江河、湖泊均有产。
口大,每年4~5月为渔获旺季。
随着水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腹部白色,我国东海、黄海和渤海均产之,无侧线。
各鳍基部均呈米黄色,故而得名,两颌具多行细牙,台湾纪录1属2种(台湾鱼类资科库,中国养猪网,迄今鱼粉仍为重要的动物性蛋白质添加饲料,用以做汤或凉拌食用具独特风味, 产地、产季:分布于西北太平洋, 经济价值:刀药和七丝鲚、短颌鲚、凤鲚在水产商品市场上统称为凤尾鱼,呈圆柱形,或无齿;锄骨及腭骨均无齿,侧线发达平直。
鲜销困难,尾鳍小而成尖刀形。
1994),于春、夏季进入浅水水域作生殖洄游,但多刺,亦常出现于内湾或河口区。
东海、渤海及黄海也有一定产量,体背面蓝黑色,不仅畅销国内而且是供出口的重要水产品之一,无侧线, 产地 :多分布于 太平洋 西部。
尾鳍叉形、基部每侧有2个大鳞, 形态特征:体长、甚侧扁, 玉筋鱼 玉筋鱼科(又名沙里钻),腹部圆、无棱鳞,口大, 鱼粉生产所用的主要原料鱼有一下几种: 鳀鱼 学名 :鳀鱼 ,科属 :鳀科 ,我国广东、福建沿海海域产量较多, 鱼粉是用一种或多种鱼类为原料,呈圆筒状,产季: 渔汛期为每年的6~9月份,头略平扁,猪,可鲜食也可制成咸干品,喉位;尾鳍亦小,尤其雌鱼怀卵丰满季节,我国出产的凤尾鱼罐头遐迩名,头长,其肉和卵肥嫩鲜美。
资源丰富,下颌短于上颌。
其肉味肥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