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气是一种有强烈刺激性的气体。据研究报道指出,平均每头育肥猪氨气排放量为107.18~424.42mg/h,而一个年出栏万头的猪场,平均每天氮的排放量达105kg,其中很大一部分以氨气形式释放到大气中。猪舍内氨气的浓度过高不但会影响猪的生长发育,还会降低机体的抵抗力,从而诱发多种疾病,给养猪生产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同时对饲养员和猪场周边环境也产生了危害。所以,减少猪只氨气排放,降低猪舍氨气浓度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氨气的产生:
氨气是一种有毒、无色、有强烈刺激性臭味的气体,可感觉最低浓度为5.3 mg/L。畜舍内的氨气来源主要为两种:一种是来源于动物体内,主要是肠胃消化物、粪尿等;另一种是舍内环境的氨气,主要饲料残渣和垫草等有机物腐败分解产生的。畜舍内氨气的含量与饲养密度、畜舍温湿度、畜舍结构等有着密切关系。根据氨气的特性,畜舍内的温湿度越高,氨的浓度相对越高。
氨气的标准:
家畜长期处于畜舍空气中,氨的容许量应限制的更严些,我国无公害养殖GB18407.3规定,场区<5 mg/m3,猪舍<20 mg/m3,牛舍<15 mg/m3。
人对于8 mg/m3的氨一般不易察觉,15 mg/m3时已有感觉,38 mg/m3时引起流泪和鼻塞,76 mg/m3会使眼泪、鼻涕显著增多。
氨气的危害
1、对猪的危害影响生长性能
浓度较低的氨环境不会对猪产生不良影响。猪长期生活在低浓度的氨环境中,一般不会产生明显的病理反应,但是会导致平均日采食量下降,对饲料的消化率降低,疾病的抵抗能力下降。舍内氨气浓度为25mg/m?时体重20kg的仔猪生长速度下降5%;当氨气浓度上升到50mg/m?时,仔猪的生长速度下降12%;氨气浓度为100~150mg/m?时,仔猪的生长速度将减少30%。对舍内环境条件对生产性能的影响的相关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舍内环境中氨气浓度的升高,猪的日增重将下降,料重比随氨气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同时较高的氨气浓度还将诱发其他疾病的发生。
血液中也会有氨的存在即内源氨。内源氨的主要来源是由肠道中的微生物分解食糜中的含氮化合物产生的,肠道中所产生的氨气,通过肠黏膜上皮细胞的吸收进入血液循环,使血氨升高。血氨在机体中需要先与氨基酸结合,再通过血液运输到肝脏,在肝脏中经过一系列的反应,最终生成尿素。血氨的排出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以及谷氨酸和精氨酸,进而影响猪只的生长发育。可见,高的血氨浓度会增加猪只肝肾解毒负荷,影响肝肾的正常功能。血氨高耗能的解毒过程对于脑组织影响最为严重。脑组织耗能远高于肌肉组织,对于能量也最为敏感,因此血氨浓度稍有上升,猪只就会出现烦躁不安、精神萎靡、食欲下降或厌食的现象,若长时间的高血氨浓度,能致使猪只昏迷、流涎,严重的会导致猪只猝死。
2、影响生产性能
猪舍内的氨气会影响后备母猪的发情。公猪嘴里的白沫中有一种性激素——唾液腺,它的气味可以促使后备母猪发情,但是这种激素的传播距离不到1米,若猪舍内氨气浓度过高,会影响后备母猪的嗅觉功能。再加上氨气本身具有刺激性气味,影响后备母猪对公猪身上这种味道的敏感性,从而影响母猪发情,延迟了后备母猪达到性成熟的时间。有资料表明,氨气浓度达到30mg/L,会导致200日龄之内发情的小母猪数量下降30%。
血氨浓度过高还会导致子宫中氨含量增加,从而破坏子宫的酸性环境,影响精子的活力和胚胎的着床和生长发育,从而降低母猪的受孕率。另外,高浓度的血氨还会降低血氧浓度,进而影响胚胎的发育,尤其是初产母猪、老母猪以及体质偏差的母猪在生产时,由于产程较长,导致后面未出来的仔猪因长时间缺氧而死亡。
3、引发疾病
猪舍内的氨气通过呼吸道吸入后,经肺泡进入血液,与血红蛋白结合,使血红素变为正铁血红素,降低血红蛋白的携氧能力、血液碱储和血红素的氧化性能,从而出现贫血和组织缺氧,降低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通过对规模猪场和小型猪场舍内有害气体的研究发现,规模化猪场舍内的有害气体浓度显著小于小型猪场舍内的浓度,猪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特别是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显著低于有害气体浓度高的猪舍。
氨气对环境的污染:
近几年,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猪场趋向于规模化,这些大规模的养猪企业在给人们提供足量肉产品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粪便和污水。畜禽(特别是养猪业)排泄的大量含氮物质是造成畜牧业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这些含氮物质主要来自饲料中未被消化利用的粗蛋白和氨基酸的降解。
排出的氮,若不通过处理经空气作用产生大量硝酸盐,渗入地表水、地下水和饮用水中,促使水体“富营养化”并产生臭气。据估算,1头肥育猪从出生到出栏,排粪量为850~1050kg,排尿量为1 200~1300kg,1个万头猪场每年排放纯粪尿约为3万吨,加上猪舍冲洗污水,每年可排放粪尿及污水6~7万吨。每日排污水100~150 t,且粪便恶臭成分高达230种,成为集约化猪、鸡、牛饲养中首要的污染畜种。
过去畜禽粪尿用作肥料供作物生长,靠自然界的自然能力消除,但是现在大量的现代化规模养殖场所产生的粪尿远远超过了自然界的自净能力,特别是这些有机质在厌氧微生物作用下降解产生大量的臭气,不但对人类的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而且也严重影响家畜的健康和生产性能的发挥,在所有的臭气中氨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可能最大。氨的释放不仅对环境造成污染,而且使猪粪作为肥料的肥效下降。如何控制和减少养猪生产中氨的释放问题,不仅是一个环境问题,而且是一个经济问题。
造成猪舍内氨气浓度上升的主要有以下因素:
1、饲养密度不断扩大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日益增长,我国畜牧业也已经向规模化、集约化迅速发展。然而,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据第一次全国农业污染源普查结果显示,畜禽养殖业粪便年产量达2.43亿吨,尿液年产生量达1.63亿吨。据2016年《中国空气质量管理评估报告》中指出,近20年来,我国一直是全球氨气排放量最大的国家,其中来自畜禽养殖和化肥施用的氨气排放占到80%以上。我国年排放氨气总量约1020万吨,远远超过美国和欧盟的氨气排放总量,且随着我国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氨气的排放量还有持续上升的趋势。
2、饲料营养水平过剩
随着育种技术的不断发展,母猪窝产仔数有了较大提高,为提高母猪的产奶量、提高活仔数,往往在哺乳料中添加较高水平的蛋白。研究表明,猪只能利用饲料中30%~55%的氮,其余大部分以粪尿的形式排出体外,不仅造成了蛋白资源的极大浪费,也造成猪舍内氨气浓度极大增加。随着猪生长阶段的变化,体重越大,采食量和日平均蛋白质的摄入量也随之增加。母猪体重较其他生长阶段猪的体重较大,采食量大大增加,随机体代谢产生的尿酸、尿素越多,氨气的排放量也随之增加。
3、通风状况
在室外低温的环境下,养猪户一般采用封闭式管理,来维持猪舍内温度的恒定,防止仔猪腹泻。温度是影响氨气产生的又一因素,随着饲养密度的增加,舍内温度不断上升,当舍内达到一定温度,可增加粪尿中脲酶的活性,促进氨气的产生。据报道,猪舍高温时间段(13:00-17:00)的氨气排放量占全天氨排放量的33%。养猪户为保持猪舍温度、防止仔猪腹泻,一般不实行冲栏,大量的粪尿长时间堆积,在堆肥过程中,随着粪堆内温度升高,在14-28天时堆粪内部温度达到60℃以上,氨气排放量最大。
减少氨气污染对养猪业的意义及原则
1、意义据统计,现代的养猪生产中猪采食的氮中约70%排除体外(约200/0粪氮和50%尿氮)。粪中微生物在脲酶活性的作用下尿中的尿素迅速分解为氨气挥发,粪氮多以有机氮的形式存在,不容易分解,降解成NH3则是一个相对较慢的过程。因此通过对畜禽日粮的营养调控来减少粪便排放量及对环境的影响是集约化猪场从根本上解决粪便污染的重要措施。
2、减少氨的释放总体原则①提高饲料氮的利用效率,减少粪尿氮的排出量,尤其是尿氮的排出量;②对排出的氮使其尽量少地转化成氨,降低粪尿中尿素与氨的浓度及脉酶的活性、pH值、温度、减少散发表面积等;③对产生的氨通过吸附或化学反应等,使其尽可能少地释放到空气中去。美国德金公司生产的利可40全面适合除氨总体三原则,试验表明,饲料中添加利可40后氮(含氮有机物)排放量减少可达10%。粪便中磷的排放量减少达18%。
猪舍氨气怎样预防?
1、做好猪场卫生工作,勤打扫
氨气的产生主要来源于粪便和尿液,猪场人员应及时彻底的清理粪便、尿液等排泄物,保持猪舍内的清洁。清扫的频率应该较夏季有所提升。
2、适时的开窗换气,做好空气的流通
合理的开窗通风换气,可及时彻底排出猪舍内的有害气体。在冬季建议在晴朗的中午左右,适当的开窗保持空气的流通。
3、保持适当的饲养密度
大多数的猪场为了节省空间保持室温,常常通过加大饲养密度来实现。但氨气的产生会随着温度的提升而剧增,危害猪群的健康。因此保持适当的密度非常有必要。
4、降低猪舍湿度,保持干燥
冬季的猪舍应适当的降低大规模冲洗圈舍清洗,尽可能的保持圈舍的干燥,防止积水或湿度过大导致细菌滋生与有害气体的产生。在不易清洁的区域,比如产床、保育床下或育肥舍尿液容易堆积的地方可以铺撒干燥剂,及时吸收部分污水,保持干燥。
5、优化猪群营养,降低粪便氮排放
氨气中的氮元素主要来源为饲料的蛋白质,蛋白质的有效利用率对于氨气的排放有着密切的联系。针对这种情况有两种途径解决:1、降低饲料中的粗蛋白含量。有科学研究发现日粮的粗蛋白水平从18%降到10%,改为添加合成氨基酸,排泄物中的氨氮及总氮分别降低40%和42%;2、增加蛋白质的吸收利用率。研究发现,很多的有益微生物可以提高饲料蛋白利用率,可以抑制细菌产生有害气体。同时,饲料可以添加酸化剂可以提高蛋白质的消化与吸收,从而达到降低氮的排放。
6、加强喷雾消毒,降低空气氨浓度
当冬季的天气不佳时,可以定期的喷洒带有降氨除臭功效或者过氧化物类的消毒剂,既能很好的降低空气的氨气的含量,同时也能做到定期消毒减少猪舍内的有害细菌。
氨气的防治措施:
1、加强猪舍环境管理
(1)合理选址和科学设计
猪场应选在地势高燥、地形开阔、排水方便、通风良好,周围无居民区、无化工厂、屠宰场和矿区的等污染的地方。猪舍的设计应做到彻底及时排出粪便、垫料和污水等废弃物,通风换气良好,尽量减少舍内有害气体产生。
(2)加强日常管理,切断氨源
猪舍及时彻底清除粪尿、污水等废弃物,保证舍内清洁。同时还应全面检查、冲洗和消毒饮水系统,保证水流通畅,无滴水、漏水现象,保持干燥。在冬春季节到来之前,应提早做好保温取暖工作,垫草要经常更换,防止有害气体超标。
(3)保持适当的饲养密度
在冬春季节,由于饲养密度过高,通风换气差,造成氨气的产生剧增,危害动物健康。在实际生产中,保持正常的饲养密度,冬季取暖和通风要兼顾,加强通风换气、卫生清理。
(4)做好猪舍采暖和通风换气工作。在冬季,尤其是北方天气寒冷,特别要保证猪舍的适宜温度,满足各个阶段猪生长发育的需要。在保温的同时还需要加强通风换气,保证舍内空气清新,降低呼吸道疾病的发生率。
2、优化饲料营养
(1)优化饲料配方,改善营养水平,减少氨的排放量。加强疫病防治,改善猪群健康,提高饲料内营养物质的消化利用率。添加合成的氨基酸,降低粗蛋白质水平,日粮的氨基酸水平与动物的氨基酸水平相适应,可提高消化率,特别是提高饲料蛋白氨基酸的利用率,可减少舍内氨气的产生。
(2)增加日粮中非淀粉多糖含量,可减少尿氮排泄量,增加粪氮排泄量。有利于减少氨的产生与散发量。
(3)添加酶制剂或酸制剂,提高氮的利用率,酶制剂和酸制剂的添加用以提高养分的消化率已经得到了广泛证实。抑制脲酶和尿酸酶的活性,通过使用脲酶抑制剂和尿酸酶抑制剂、添加益生素或抗生素抑制产生酶的微生物的活性来减少氨的产生,提高动物的生产性能。通过日粮的组分调整肠道pH值,由于氨的散发受粪尿中pH值的影响,在其它条件相同时,pH值越低,氨散发量越少,因而可通过改变饲粮组分以降低猪粪尿pH值,从而减少氨的散发量。
(4)用微生物发酵法也可有效地降低畜舍内氨气的浓度。饲料中添加0.25%的嗜乳酸杆菌、枯草杆菌和类链球菌混合物能显著改善猪的生产性能,添加量达到0.5%能有效降低粪便中氨。
(畜牧网综合整理)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氨气是一种有强烈刺激性的气体。据研究报道指出,平均每头育肥猪氨气排放量为107.18~424.42mg/h,而一个年出栏万头的猪场,平均每天氮的排放量达105kg,其中很大一部分以氨气形式释放到大气中。猪舍内氨气的浓度过高不但会影响猪的生长发育,还会降低机体的抵抗力,从而诱发多种疾病,给养猪生产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同时对饲养员和猪场周边环境也产生了危害。所以,减少猪只氨气排放,降低猪舍氨气浓度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氨气的产生:
氨气是一种有毒、无色、有强烈刺激性臭味的气体,可感觉最低浓度为5.3 mg/L。畜舍内的氨气来源主要为两种:一种是来源于动物体内,主要是肠胃消化物、粪尿等;另一种是舍内环境的氨气,主要饲料残渣和垫草等有机物腐败分解产生的。畜舍内氨气的含量与饲养密度、畜舍温湿度、畜舍结构等有着密切关系。根据氨气的特性,畜舍内的温湿度越高,氨的浓度相对越高。
氨气的标准:
家畜长期处于畜舍空气中,氨的容许量应限制的更严些,我国无公害养殖GB18407.3规定,场区<5 mg/m3,猪舍<20 mg/m3,牛舍<15 mg/m3。
人对于8 mg/m3的氨一般不易察觉,15 mg/m3时已有感觉,38 mg/m3时引起流泪和鼻塞,76 mg/m3会使眼泪、鼻涕显著增多。
氨气的危害
1、对猪的危害影响生长性能
浓度较低的氨环境不会对猪产生不良影响。猪长期生活在低浓度的氨环境中,一般不会产生明显的病理反应,但是会导致平均日采食量下降,对饲料的消化率降低,疾病的抵抗能力下降。舍内氨气浓度为25mg/m?时体重20kg的仔猪生长速度下降5%;当氨气浓度上升到50mg/m?时,仔猪的生长速度下降12%;氨气浓度为100~150mg/m?时,仔猪的生长速度将减少30%。对舍内环境条件对生产性能的影响的相关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舍内环境中氨气浓度的升高,猪的日增重将下降,料重比随氨气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同时较高的氨气浓度还将诱发其他疾病的发生。
血液中也会有氨的存在即内源氨。内源氨的主要来源是由肠道中的微生物分解食糜中的含氮化合物产生的,肠道中所产生的氨气,通过肠黏膜上皮细胞的吸收进入血液循环,使血氨升高。血氨在机体中需要先与氨基酸结合,再通过血液运输到肝脏,在肝脏中经过一系列的反应,最终生成尿素。血氨的排出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以及谷氨酸和精氨酸,进而影响猪只的生长发育。可见,高的血氨浓度会增加猪只肝肾解毒负荷,影响肝肾的正常功能。血氨高耗能的解毒过程对于脑组织影响最为严重。脑组织耗能远高于肌肉组织,对于能量也最为敏感,因此血氨浓度稍有上升,猪只就会出现烦躁不安、精神萎靡、食欲下降或厌食的现象,若长时间的高血氨浓度,能致使猪只昏迷、流涎,严重的会导致猪只猝死。
2、影响生产性能
猪舍内的氨气会影响后备母猪的发情。公猪嘴里的白沫中有一种性激素——唾液腺,它的气味可以促使后备母猪发情,但是这种激素的传播距离不到1米,若猪舍内氨气浓度过高,会影响后备母猪的嗅觉功能。再加上氨气本身具有刺激性气味,影响后备母猪对公猪身上这种味道的敏感性,从而影响母猪发情,延迟了后备母猪达到性成熟的时间。有资料表明,氨气浓度达到30mg/L,会导致200日龄之内发情的小母猪数量下降30%。
血氨浓度过高还会导致子宫中氨含量增加,从而破坏子宫的酸性环境,影响精子的活力和胚胎的着床和生长发育,从而降低母猪的受孕率。另外,高浓度的血氨还会降低血氧浓度,进而影响胚胎的发育,尤其是初产母猪、老母猪以及体质偏差的母猪在生产时,由于产程较长,导致后面未出来的仔猪因长时间缺氧而死亡。
3、引发疾病
猪舍内的氨气通过呼吸道吸入后,经肺泡进入血液,与血红蛋白结合,使血红素变为正铁血红素,降低血红蛋白的携氧能力、血液碱储和血红素的氧化性能,从而出现贫血和组织缺氧,降低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通过对规模猪场和小型猪场舍内有害气体的研究发现,规模化猪场舍内的有害气体浓度显著小于小型猪场舍内的浓度,猪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特别是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显著低于有害气体浓度高的猪舍。
氨气对环境的污染:
近几年,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猪场趋向于规模化,这些大规模的养猪企业在给人们提供足量肉产品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粪便和污水。畜禽(特别是养猪业)排泄的大量含氮物质是造成畜牧业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这些含氮物质主要来自饲料中未被消化利用的粗蛋白和氨基酸的降解。
排出的氮,若不通过处理经空气作用产生大量硝酸盐,渗入地表水、地下水和饮用水中,促使水体“富营养化”并产生臭气。据估算,1头肥育猪从出生到出栏,排粪量为850~1050kg,排尿量为1 200~1300kg,1个万头猪场每年排放纯粪尿约为3万吨,加上猪舍冲洗污水,每年可排放粪尿及污水6~7万吨。每日排污水100~150 t,且粪便恶臭成分高达230种,成为集约化猪、鸡、牛饲养中首要的污染畜种。
过去畜禽粪尿用作肥料供作物生长,靠自然界的自然能力消除,但是现在大量的现代化规模养殖场所产生的粪尿远远超过了自然界的自净能力,特别是这些有机质在厌氧微生物作用下降解产生大量的臭气,不但对人类的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而且也严重影响家畜的健康和生产性能的发挥,在所有的臭气中氨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可能最大。氨的释放不仅对环境造成污染,而且使猪粪作为肥料的肥效下降。如何控制和减少养猪生产中氨的释放问题,不仅是一个环境问题,而且是一个经济问题。
造成猪舍内氨气浓度上升的主要有以下因素:
1、饲养密度不断扩大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日益增长,我国畜牧业也已经向规模化、集约化迅速发展。然而,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据第一次全国农业污染源普查结果显示,畜禽养殖业粪便年产量达2.43亿吨,尿液年产生量达1.63亿吨。据2016年《中国空气质量管理评估报告》中指出,近20年来,我国一直是全球氨气排放量最大的国家,其中来自畜禽养殖和化肥施用的氨气排放占到80%以上。我国年排放氨气总量约1020万吨,远远超过美国和欧盟的氨气排放总量,且随着我国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氨气的排放量还有持续上升的趋势。
2、饲料营养水平过剩
随着育种技术的不断发展,母猪窝产仔数有了较大提高,为提高母猪的产奶量、提高活仔数,往往在哺乳料中添加较高水平的蛋白。研究表明,猪只能利用饲料中30%~55%的氮,其余大部分以粪尿的形式排出体外,不仅造成了蛋白资源的极大浪费,也造成猪舍内氨气浓度极大增加。随着猪生长阶段的变化,体重越大,采食量和日平均蛋白质的摄入量也随之增加。母猪体重较其他生长阶段猪的体重较大,采食量大大增加,随机体代谢产生的尿酸、尿素越多,氨气的排放量也随之增加。
3、通风状况
在室外低温的环境下,养猪户一般采用封闭式管理,来维持猪舍内温度的恒定,防止仔猪腹泻。温度是影响氨气产生的又一因素,随着饲养密度的增加,舍内温度不断上升,当舍内达到一定温度,可增加粪尿中脲酶的活性,促进氨气的产生。据报道,猪舍高温时间段(13:00-17:00)的氨气排放量占全天氨排放量的33%。养猪户为保持猪舍温度、防止仔猪腹泻,一般不实行冲栏,大量的粪尿长时间堆积,在堆肥过程中,随着粪堆内温度升高,在14-28天时堆粪内部温度达到60℃以上,氨气排放量最大。
减少氨气污染对养猪业的意义及原则
1、意义据统计,现代的养猪生产中猪采食的氮中约70%排除体外(约200/0粪氮和50%尿氮)。粪中微生物在脲酶活性的作用下尿中的尿素迅速分解为氨气挥发,粪氮多以有机氮的形式存在,不容易分解,降解成NH3则是一个相对较慢的过程。因此通过对畜禽日粮的营养调控来减少粪便排放量及对环境的影响是集约化猪场从根本上解决粪便污染的重要措施。
2、减少氨的释放总体原则①提高饲料氮的利用效率,减少粪尿氮的排出量,尤其是尿氮的排出量;②对排出的氮使其尽量少地转化成氨,降低粪尿中尿素与氨的浓度及脉酶的活性、pH值、温度、减少散发表面积等;③对产生的氨通过吸附或化学反应等,使其尽可能少地释放到空气中去。美国德金公司生产的利可40全面适合除氨总体三原则,试验表明,饲料中添加利可40后氮(含氮有机物)排放量减少可达10%。粪便中磷的排放量减少达18%。
猪舍氨气怎样预防?
1、做好猪场卫生工作,勤打扫
氨气的产生主要来源于粪便和尿液,猪场人员应及时彻底的清理粪便、尿液等排泄物,保持猪舍内的清洁。清扫的频率应该较夏季有所提升。
2、适时的开窗换气,做好空气的流通
合理的开窗通风换气,可及时彻底排出猪舍内的有害气体。在冬季建议在晴朗的中午左右,适当的开窗保持空气的流通。
3、保持适当的饲养密度
大多数的猪场为了节省空间保持室温,常常通过加大饲养密度来实现。但氨气的产生会随着温度的提升而剧增,危害猪群的健康。因此保持适当的密度非常有必要。
4、降低猪舍湿度,保持干燥
冬季的猪舍应适当的降低大规模冲洗圈舍清洗,尽可能的保持圈舍的干燥,防止积水或湿度过大导致细菌滋生与有害气体的产生。在不易清洁的区域,比如产床、保育床下或育肥舍尿液容易堆积的地方可以铺撒干燥剂,及时吸收部分污水,保持干燥。
5、优化猪群营养,降低粪便氮排放
氨气中的氮元素主要来源为饲料的蛋白质,蛋白质的有效利用率对于氨气的排放有着密切的联系。针对这种情况有两种途径解决:1、降低饲料中的粗蛋白含量。有科学研究发现日粮的粗蛋白水平从18%降到10%,改为添加合成氨基酸,排泄物中的氨氮及总氮分别降低40%和42%;2、增加蛋白质的吸收利用率。研究发现,很多的有益微生物可以提高饲料蛋白利用率,可以抑制细菌产生有害气体。同时,饲料可以添加酸化剂可以提高蛋白质的消化与吸收,从而达到降低氮的排放。
6、加强喷雾消毒,降低空气氨浓度
当冬季的天气不佳时,可以定期的喷洒带有降氨除臭功效或者过氧化物类的消毒剂,既能很好的降低空气的氨气的含量,同时也能做到定期消毒减少猪舍内的有害细菌。
氨气的防治措施:
1、加强猪舍环境管理
(1)合理选址和科学设计
猪场应选在地势高燥、地形开阔、排水方便、通风良好,周围无居民区、无化工厂、屠宰场和矿区的等污染的地方。猪舍的设计应做到彻底及时排出粪便、垫料和污水等废弃物,通风换气良好,尽量减少舍内有害气体产生。
(2)加强日常管理,切断氨源
猪舍及时彻底清除粪尿、污水等废弃物,保证舍内清洁。同时还应全面检查、冲洗和消毒饮水系统,保证水流通畅,无滴水、漏水现象,保持干燥。在冬春季节到来之前,应提早做好保温取暖工作,垫草要经常更换,防止有害气体超标。
(3)保持适当的饲养密度
在冬春季节,由于饲养密度过高,通风换气差,造成氨气的产生剧增,危害动物健康。在实际生产中,保持正常的饲养密度,冬季取暖和通风要兼顾,加强通风换气、卫生清理。
(4)做好猪舍采暖和通风换气工作。在冬季,尤其是北方天气寒冷,特别要保证猪舍的适宜温度,满足各个阶段猪生长发育的需要。在保温的同时还需要加强通风换气,保证舍内空气清新,降低呼吸道疾病的发生率。
2、优化饲料营养
(1)优化饲料配方,改善营养水平,减少氨的排放量。加强疫病防治,改善猪群健康,提高饲料内营养物质的消化利用率。添加合成的氨基酸,降低粗蛋白质水平,日粮的氨基酸水平与动物的氨基酸水平相适应,可提高消化率,特别是提高饲料蛋白氨基酸的利用率,可减少舍内氨气的产生。
(2)增加日粮中非淀粉多糖含量,可减少尿氮排泄量,增加粪氮排泄量。有利于减少氨的产生与散发量。
(3)添加酶制剂或酸制剂,提高氮的利用率,酶制剂和酸制剂的添加用以提高养分的消化率已经得到了广泛证实。抑制脲酶和尿酸酶的活性,通过使用脲酶抑制剂和尿酸酶抑制剂、添加益生素或抗生素抑制产生酶的微生物的活性来减少氨的产生,提高动物的生产性能。通过日粮的组分调整肠道pH值,由于氨的散发受粪尿中pH值的影响,在其它条件相同时,pH值越低,氨散发量越少,因而可通过改变饲粮组分以降低猪粪尿pH值,从而减少氨的散发量。
(4)用微生物发酵法也可有效地降低畜舍内氨气的浓度。饲料中添加0.25%的嗜乳酸杆菌、枯草杆菌和类链球菌混合物能显著改善猪的生产性能,添加量达到0.5%能有效降低粪便中氨。
(畜牧网综合整理)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