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非洲猪瘟后行业复养情况?
今年春节以来,猪价即开始呈现持续上涨趋势,3 月中下旬猪价已达 14 元/公斤以上,行业开始恢复盈利,但行业产能却仍呈现持续下行,截至 2019 年 5 月能繁母猪存栏量同比降幅达 23.9%。除了疫情导致行业产能持续去化以外,行业目前复养成功率较低使得新增配种母猪较少也为存栏持续下行的主要原因,为何当下行业复养如此困难?
消毒措施不彻底是猪场复养失败最普遍原因
对于猪场的消毒不彻底,消毒措施不完善,这是导致猪场复养失败最普遍的原因。猪场在复养前需要经过严格的消毒处理,且消毒程序一般要重复多次,消毒方案的一般流程是火焰消毒-清栏-冲洗-喷洒消毒-泡洗-干燥等,需要覆盖到猪场设施的每个角落,是一个工作量非常大的过程,特别是对于栋舍内的暗沟管道等均要清洗到位。但大部分散养户甚至中小型规模猪场对于消毒措施的理解仅仅是用大剂量消毒剂处理猪场内部,结果并不能彻底杀灭病毒,反而因使用消毒剂导致环境湿度上升,更有利于非洲猪瘟病毒生存。
周边地区疫情严重,使得猪场感染风险较大
即使对于猪场进行了彻底的消毒清洗,但如果周边地区的非洲猪瘟疫情也较为严重,此时猪场也面临较高的感染风险。由于中国的养殖密度较大,平均每平方公里养殖量达73 头,是除韩国和日本以外生猪养殖密度最大的国家,且部分省份的养殖密度超过日本,达到 300 头以上每平方公里密度。而猪场恢复生产一般应确保周边 3 公里范围内近6 个月无疫情,周边 5 公里应无高风险场所,因此当前实际上可确保相对能够恢复安全生产的区域较少,且疫情还在持续扩散中,但很多猪场由于猪价的驱动,在周边地区尚未彻底根除病毒和有效控制传染媒介的情况下就开始恢复生产,从而使得复养成功率较低。
防疫体系仍未建立完善
由于过去疫苗的存在,我国生猪养殖行业过去对于防疫意识和防疫体系建设并未过度重视,大部分仍处于较低水平。对于大部分散养户以及中小规模猪场而言,首先是没有能力或者意愿进行防疫体系建设,因此并无法找到实际造成非洲猪瘟疫情感染的根本根源来自哪里;其次是即使能够搞清楚自身生物安全问题出在哪里,但限于财力或者自身能力也不愿或不能投资改造,建立饲料高温消毒站、车辆洗消站、售猪中心等需要较大投资,对于非洲猪瘟检测的 PCR 设备投资更是需要十几万人民币,对于中小型养殖场由于其自身规模限制,无法产生规模效应,因此也通常会造成疫情的再次爆发。
复养成功率低导致行业周期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