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认为消毒没什么用 不消毒
有的养殖户认为消毒不能直接见到效果,所以不消毒;有的养殖场是不消毒也生病,消毒也生病,最后干脆是不消毒。这些养殖户搞养殖主要靠撞大运。
2、未发生疫病可以不进行消毒
消毒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杀灭传染源释放到环境中的病原体和切断传播途径来保护易感动物。传染病的发生要有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动物,缺少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都不会发生和流行。在畜禽养殖中,有时没有疫病发生,但外界环境存在传染源,传染源会释放病原体,病原体就会经空气、饲料、饮水、昆虫、车辆、动物、人等途径,入侵易感畜禽,如果没有及时消毒、净化环境,环境中的病原体就会越积越多,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起疫病的发生和流行。因此,未发生疫病地区的养殖户更应做好消毒工作,防患于未然。
3、冬季害怕舍内潮湿而不消毒
冬季由于舎内外温差较大又加上通风不良,舍内会非常潮湿,很多养殖场会在冬季采取只封场而不消毒,这样做的结果是冬季养殖场的病会更多、更复杂。正确的做法是一要坚持消毒,具体做法是可以适当加大消毒剂使用浓度而减少单位面积使用剂量;二要坚持通风,最好在栏舎顶端采用24小时通风,这样做不但可以及时将废气排走而净化空气,还可以降低舍内湿度,保证了动物的安全和健康(温度很重要,通风比温度还重要)。
4、饮水不用消毒
许多养殖场对饮水消毒重视不够,饮水消毒是对畜禽的日常饮用水进行的有效消毒,消毒的目的一是将饮水中的微生物杀灭,从而达到国家规定的畜禽饮用水标准;二是能够去除水中异味;三是可以防止水管被藻类堵塞(清洁管线)。饮水消毒时一定要按照说明剂量使用,盲目加大用量会对畜禽消化道黏膜造成伤害,反而影响畜禽健康。另外,一是一定要把饮水消毒和清管线区分开;二是在选择饮水消毒剂时尽量选择二氧化氯制剂,尽量不用二氯异氰尿酸纳制剂,因为二氧化氯制剂是氧化剂,反应结束后无任何残留,无污染,而二氯异氰尿酸钠是氯制剂,生成的有效成分是次氯酸,对胃肠道刺激较大。
5、已经消毒,畜禽就不会发生传染病
尽管进行了消毒,但并不一定就能收到彻底的消毒效果,这与选用的消毒剂品种、浓度、质量及消毒方法有关。就是已经彻底规范消毒后,短时间内很安全,但许多病原体可以通过空气、飞禽,老鼠等媒体传播,养殖动物自身不断污染环境,也会使环境中的各种致病微生物大量繁殖,所以必须定时、定位、彻底、规范消毒,同时结合有计划地免疫接种,才能做到养殖动物不得病或少得病。消毒不是万能的,但是离了消毒是万万不能的。
6、消毒时把消毒液喷到动物身上效果才好
很多工作人员在消毒时,拿着消毒喷枪直接对着动物喷洒,认为这样消毒才有效果,实际上,我们消毒主要是消空气中的毒,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将喷枪举高并呈45°向上喷洒,让喷出的水雾从最高处自由下落,在下落的过程中把空气中的粉尘和病原微生物带到地面,15--30分钟后可将病原微生物彻底杀灭。
7、进口消毒剂一定比国产的好
国内消毒剂质量参差不齐,大量低价、劣质的产品充斥市场,使广大用户无从选择,这就造成了很多养殖户只迷信进口消毒剂。进口消毒剂相对来说质量较好,但是价格昂贵,势必增加养殖成本。国内消毒剂生产企业只要严格按照标准生产,一样可以生产出优质的消毒剂,甚至有些产品已经超过进口产品,并且物美价廉。
8、消毒剂交替越频繁效果越好
病原微生物对消毒剂也会产生耐药性,但是,不会像病原微生物对抗生素那么明显、那么快。另外,今天刚用了碱性消毒剂,第二天换了酸性消毒剂,这样做不但不会增加消毒效果,反而会削弱消毒效果,还有,消毒剂均为化学物质,都有可能产生化学反应而减弱消毒效果,所以,在实际操作中,消毒剂的选择要坚持三个原则,一是要根据不同的季节选择不同的消毒剂,二是根据不同饲养阶段和位置选择不同的消毒剂,三是根据不同的疫情选择不同的消毒剂。
9、冲洗完栏舍立即消毒
刚冲洗完栏舎时由于地面水分太大,势必会造成消毒剂浓度的降低,使消毒的效果变差或失去消毒作用。正确的方法是先彻底清扫栏舍,进行干燥,再打泡沫,然后再次进行冲洗、消毒。
10、有严格制定的消毒程序就万事大吉
许多养殖场非常重视消毒,可是有个别场的一线工人对消毒认识不够或责任心不强,在消毒过程中只注重形式,不注重效果,支差应付,造成消毒失败,所以,规模化养殖场一定要建立健全消毒检查监督机制,以确保消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