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增生性肠炎(PPE)是一种肠道疾病,其特征是隐窝肠皮细胞增生并伴有炎症,有时伴有溃疡或出血。病变通常包括部分小肠和/或大肠的粘膜增厚。许多术语已被用于描述这种疾病,包括:增生性出血性肠病(PHE)、猪肠腺瘤病(PIA)、猪增生性肠炎(PPE)、坏死性肠炎(NE)、区域或末端回肠炎(RI)、回肠炎等。
猪增生性肠炎(PPE)在世界范围内都有发生。该病主要发生在生长/育肥猪中,但也可能发生在3周龄的猪、上市体重的猪和成年猪中。
疾病在病理学上分为在生长猪中更常见的严重急性形式(增殖性出血性肠病)和更频繁发生的慢性或坏死形式,通常都在生长期。
猪增生性肠炎导致的慢性肠道疾病在国内的养猪场中普遍存在,据2024年区域调查结果,感染率高达82%以上,其发病症状多样难以完全消除。
本文将详细介绍猪增生性肠炎的危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和预防治疗措施,以帮助广大养猪管理者更好地应对这一挑战。

01发病机理和临床表现
一、发病机理
1、摄入污染材料
猪通过摄入被含有细胞内劳森菌粪便污染的食物或水源,成为感染途径之一。这种污染通常发生在饲养环境中卫生条件不佳的情况下,导致动物暴露于病原体中。
2、肠上皮细胞侵入
在摄入污染食物后,劳森菌穿透肠粘膜,特别是回肠上皮细胞(小肠的最后部分)。该细菌优先粘附于未成熟的上皮细胞并在这些细胞分裂时繁殖和扩散。这一过程使李斯特菌能够有效进入宿主细胞内部。
3、增殖与局部感染
一旦进入上皮细胞,劳森菌开始繁殖并对宿主细胞造成损害,诱导其结构和功能变化。这种增殖导致典型的微观病理变化,包括肠粘膜隐窝增生和隐窝细胞数量异常增加,从而引发局部感染。
4症状出现
感染后的上皮细胞表现出参与营养获取的顶膜转运蛋白表达降低的特征。由于过量未吸收溶质的存在,肠腔中渗透性/吸收不良性腹泻现象显著。
二、临床表现
根据年龄组、发病机制和进展形式,可能会出现四种不同的临床表现:
急性:增殖性出血性肠病(PHE),尤其是育肥猪和后备母猪/年轻公猪。
亚急性/慢性形式:猪肠腺瘤病(PIA),尤其是饲养和育肥猪。
慢性形式:坏死性肠炎(NE),尤其是饲养和育肥猪。
慢性形式:区域性回肠炎(RI),主要是饲养和育肥猪。
PHE是一种严重的PPE,主要影响4至12月龄的成年猪。其典型症状为不同严重程度的急性腹泻,常伴有偶尔的黑色柏油样粪便,可能发展为水样腹泻并伴有明显血液。此外,患病猪会出现苍白、虚弱和快速死亡等症状,严重病例的死亡率高达50%。怀孕母猪感染后可能会流产。部分病例会迅速进展至死亡,也有病例表现为猝死且之前无症状体征。
慢性PIA通常影响断奶者和生长者,导致持续性慢性腹泻,甚至可能致死。PIA的症状还表现为6至12周龄猪体重增加减少和体重不均匀。患有PIA的猪可能进展为NE,这可能导致死亡。
NE会破坏黏膜,导致上皮广泛凝固坏死,黏膜表面出现黄灰色病变。在NE发作中存活下来的猪可能发展为RI,即区域性回肠炎。
02增生性肠炎的主要危害
1.生产性能下降
猪只感染细胞内劳氏菌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腹泻、贫血和生长迟缓。
具体来说,急性病例通常表现为血性腹泻和成年猪的猝死,而慢性病例则多见于幼猪,表现为持续的慢性腹泻和小肠的异常增殖。
这些症状都直接影响了猪只的正常生长速度和饲料转化率,从而降低了生产效率。
2.饲料利用率降低
由于回肠炎导致猪只需要更多的能量来维持基本的生命活动,其饲料利用率显著下降。
研究表明,患病猪只的料肉比显著高于健康猪只,这意味着每生产一公斤猪肉所需的饲料更多。因此,饲料成本大幅增加,进一步压缩了养殖利润。
3.免疫系统受损
细胞内劳氏菌会破坏猪只的肠道黏膜屏障,使病原体更容易侵入体内。此外,长期的慢性病程会消耗猪只大量的免疫资源,导致免疫系统长期处于应激状态,抵抗力下降,使得其他疾病的发病率上升。这不仅增加了治疗成本,也给整体健康管理带来了困难。
03造成的经济损失
1.直接损失
治疗费用:为了控制和治疗猪增生性肠炎,猪场需要投入大量的药物费用。包括抗生素、抗菌剂以及各种辅助药物的使用。此外,还需支付兽医诊断、检测和治疗的费用。
死亡率增加:急性型回肠炎常导致成年猪的猝死,直接增加了猪场的死亡率损失。即便是幼猪的慢性病例,也会因为长期生长缓慢或继发感染而死亡。
淘汰费用:一些严重感染的猪只无法治愈,必须进行淘汰,这无疑增加了猪场的成本负担。
2.间接损失
生长缓慢:慢性型回肠炎常见于幼猪,虽然不一定会直接致死,但会导致猪只生长缓慢,出栏时间推迟,延长了养殖周期,增加了饲养成本。
饲料浪费:由于肠道吸收功能受损,部分营养物质无法被有效吸收利用,导致饲料转化率降低,增加了饲料成本。
劳动力成本增加:频繁的疾病管理和护理工作加大了工人的工作强度,增加了劳动力成本。
04治疗和防疫措施
1、加强饲养管理,采取全进全出,减少猪群转栏和混群,提供适宜环境,及时清理粪便和保持卫生。
2、定期用碘或季铵盐类消毒剂消毒,合理的饲养密度,减少应激,满足营养需求。
2、清栏后,对猪舍要用专业泡沫清洗剂和热水冲洗,留足7天干燥时间。
3、加强生物安全防范。灭鼠、灭蝇、灭蚊子,坚持自繁自养,如需引种,把好引种关,必须到阴性场引进种,隔离45d以上,引进的后备种猪泰万菌素100mg/kg拌料,脉冲式给药10d,间隔15d再投药一次。
4、接种疫苗。
目前国内有猪回肠炎疫苗,如德国勃林格公司活疫苗和英特威公司灭活疫苗,口服活疫苗或注射灭活疫苗能对猪场回肠炎的发生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5、抗生素预防。常用于防治猪回肠炎的抗生素有泰妙菌素、泰乐菌素、四环素等。用药周期应在14d以上,最好可达到21d;
对生长育肥猪回肠炎的预防可在10-12周龄用磷酸泰乐菌素110mg/kg拌料,连续3周,以后每月用一周,110mg/kg拌料,直到上市前5d。
对分娩母猪群可在产前1周至产后2周使用110mg/kg磷酸泰乐菌素拌料。
对后备母猪可在转群前利用110mg/kg磷酸泰乐菌素拌料,连续3周。
治疗猪发生回肠炎时可用泰乐菌素100mg/kg、金霉素400mg/kg,或泰妙菌素35mg/kg,饮用或拌料口服,也可对感染猪或接触猪肌注,连用14d。
猪增生性肠炎(PPE)在世界范围内都有发生。该病主要发生在生长/育肥猪中,但也可能发生在3周龄的猪、上市体重的猪和成年猪中。
疾病在病理学上分为在生长猪中更常见的严重急性形式(增殖性出血性肠病)和更频繁发生的慢性或坏死形式,通常都在生长期。
猪增生性肠炎导致的慢性肠道疾病在国内的养猪场中普遍存在,据2024年区域调查结果,感染率高达82%以上,其发病症状多样难以完全消除。
本文将详细介绍猪增生性肠炎的危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和预防治疗措施,以帮助广大养猪管理者更好地应对这一挑战。

01发病机理和临床表现
一、发病机理
1、摄入污染材料
猪通过摄入被含有细胞内劳森菌粪便污染的食物或水源,成为感染途径之一。这种污染通常发生在饲养环境中卫生条件不佳的情况下,导致动物暴露于病原体中。
2、肠上皮细胞侵入
在摄入污染食物后,劳森菌穿透肠粘膜,特别是回肠上皮细胞(小肠的最后部分)。该细菌优先粘附于未成熟的上皮细胞并在这些细胞分裂时繁殖和扩散。这一过程使李斯特菌能够有效进入宿主细胞内部。
3、增殖与局部感染
一旦进入上皮细胞,劳森菌开始繁殖并对宿主细胞造成损害,诱导其结构和功能变化。这种增殖导致典型的微观病理变化,包括肠粘膜隐窝增生和隐窝细胞数量异常增加,从而引发局部感染。
4症状出现
感染后的上皮细胞表现出参与营养获取的顶膜转运蛋白表达降低的特征。由于过量未吸收溶质的存在,肠腔中渗透性/吸收不良性腹泻现象显著。
二、临床表现
根据年龄组、发病机制和进展形式,可能会出现四种不同的临床表现:
急性:增殖性出血性肠病(PHE),尤其是育肥猪和后备母猪/年轻公猪。
亚急性/慢性形式:猪肠腺瘤病(PIA),尤其是饲养和育肥猪。
慢性形式:坏死性肠炎(NE),尤其是饲养和育肥猪。
慢性形式:区域性回肠炎(RI),主要是饲养和育肥猪。
PHE是一种严重的PPE,主要影响4至12月龄的成年猪。其典型症状为不同严重程度的急性腹泻,常伴有偶尔的黑色柏油样粪便,可能发展为水样腹泻并伴有明显血液。此外,患病猪会出现苍白、虚弱和快速死亡等症状,严重病例的死亡率高达50%。怀孕母猪感染后可能会流产。部分病例会迅速进展至死亡,也有病例表现为猝死且之前无症状体征。
慢性PIA通常影响断奶者和生长者,导致持续性慢性腹泻,甚至可能致死。PIA的症状还表现为6至12周龄猪体重增加减少和体重不均匀。患有PIA的猪可能进展为NE,这可能导致死亡。
NE会破坏黏膜,导致上皮广泛凝固坏死,黏膜表面出现黄灰色病变。在NE发作中存活下来的猪可能发展为RI,即区域性回肠炎。
02增生性肠炎的主要危害
1.生产性能下降
猪只感染细胞内劳氏菌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腹泻、贫血和生长迟缓。
具体来说,急性病例通常表现为血性腹泻和成年猪的猝死,而慢性病例则多见于幼猪,表现为持续的慢性腹泻和小肠的异常增殖。
这些症状都直接影响了猪只的正常生长速度和饲料转化率,从而降低了生产效率。
2.饲料利用率降低
由于回肠炎导致猪只需要更多的能量来维持基本的生命活动,其饲料利用率显著下降。
研究表明,患病猪只的料肉比显著高于健康猪只,这意味着每生产一公斤猪肉所需的饲料更多。因此,饲料成本大幅增加,进一步压缩了养殖利润。
3.免疫系统受损
细胞内劳氏菌会破坏猪只的肠道黏膜屏障,使病原体更容易侵入体内。此外,长期的慢性病程会消耗猪只大量的免疫资源,导致免疫系统长期处于应激状态,抵抗力下降,使得其他疾病的发病率上升。这不仅增加了治疗成本,也给整体健康管理带来了困难。
03造成的经济损失
1.直接损失
治疗费用:为了控制和治疗猪增生性肠炎,猪场需要投入大量的药物费用。包括抗生素、抗菌剂以及各种辅助药物的使用。此外,还需支付兽医诊断、检测和治疗的费用。
死亡率增加:急性型回肠炎常导致成年猪的猝死,直接增加了猪场的死亡率损失。即便是幼猪的慢性病例,也会因为长期生长缓慢或继发感染而死亡。
淘汰费用:一些严重感染的猪只无法治愈,必须进行淘汰,这无疑增加了猪场的成本负担。
2.间接损失
生长缓慢:慢性型回肠炎常见于幼猪,虽然不一定会直接致死,但会导致猪只生长缓慢,出栏时间推迟,延长了养殖周期,增加了饲养成本。
饲料浪费:由于肠道吸收功能受损,部分营养物质无法被有效吸收利用,导致饲料转化率降低,增加了饲料成本。
劳动力成本增加:频繁的疾病管理和护理工作加大了工人的工作强度,增加了劳动力成本。
04治疗和防疫措施
1、加强饲养管理,采取全进全出,减少猪群转栏和混群,提供适宜环境,及时清理粪便和保持卫生。
2、定期用碘或季铵盐类消毒剂消毒,合理的饲养密度,减少应激,满足营养需求。
2、清栏后,对猪舍要用专业泡沫清洗剂和热水冲洗,留足7天干燥时间。
3、加强生物安全防范。灭鼠、灭蝇、灭蚊子,坚持自繁自养,如需引种,把好引种关,必须到阴性场引进种,隔离45d以上,引进的后备种猪泰万菌素100mg/kg拌料,脉冲式给药10d,间隔15d再投药一次。
4、接种疫苗。
目前国内有猪回肠炎疫苗,如德国勃林格公司活疫苗和英特威公司灭活疫苗,口服活疫苗或注射灭活疫苗能对猪场回肠炎的发生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5、抗生素预防。常用于防治猪回肠炎的抗生素有泰妙菌素、泰乐菌素、四环素等。用药周期应在14d以上,最好可达到21d;
对生长育肥猪回肠炎的预防可在10-12周龄用磷酸泰乐菌素110mg/kg拌料,连续3周,以后每月用一周,110mg/kg拌料,直到上市前5d。
对分娩母猪群可在产前1周至产后2周使用110mg/kg磷酸泰乐菌素拌料。
对后备母猪可在转群前利用110mg/kg磷酸泰乐菌素拌料,连续3周。
治疗猪发生回肠炎时可用泰乐菌素100mg/kg、金霉素400mg/kg,或泰妙菌素35mg/kg,饮用或拌料口服,也可对感染猪或接触猪肌注,连用14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