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腹泻与腹胀性疾病是猪场中常见的健康问题,其发病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由细菌、病毒或寄生虫等病原微生物的感染。病猪的主要症状包括粪便稀薄,严重时会出现水样便,同时伴随消化和吸收不良。病程较长的猪只还会出现渐进性消瘦。其中,以腹泻或腹胀为共同特征的疾病主要包括猪克雷伯氏杆菌病、初生仔猪绿脓杆菌病和猪魏氏梭菌病。
猪克雷伯氏杆菌病
病原:克雷伯氏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不运动、不产生芽孢且具有荚膜的杆菌。气候突变、饲料改变或霉变等因素都可能诱发此病。该病多发生于15至20日龄的仔猪,但20至100日龄的仔猪也容易感染。尽管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但当气温在20℃左右时,发病数会增加,而在20℃以下时发病数较少。
主症:病猪体温升高,精神不振,食欲不振或完全丧失,两耳皮肤发红带紫,结膜苍白,腹泻且肛门周围有粪污。还会出现咳嗽、流浆性黏性鼻液、呼吸加快(以腹式呼吸为主),严重时呈犬坐姿势。部分病猪后肢麻痹,站立不稳,通常在4至5天内死亡,临死前口、鼻有淡红色泡沫流出。未死亡的病猪生长缓慢,长期腹泻。
预防:保持母猪产房的清洁卫生,并做好消毒工作。在气候骤变时,应加强保暖防寒措施,以减少应激导致的发病。同时,应大力灭鼠,发现病猪应立即隔离治疗。
治疗:最好进行药敏试验以确定敏感药物。根据资料,该病原体对庆大霉素和卡那霉素高度敏感,对磺胺嘧啶、土霉素和红霉素中等敏感,对链霉素低度敏感,对青霉素不敏感。治疗方法包括:①庆大霉素,每千克体重0.1万至1.5万IU,肌内注射;②卡那霉素,每千克体重3至15mg,肌内注射,每12小时1次,连用3至5天。为增强病猪的抗病力,还可使用10%樟脑磺酸钠1至2mL和25%维生素C 1至2mL,肌内注射,每1至2天1次。
初生仔猪绿脓杆菌病
病原:该病的病原为绿脓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细直的杆菌,无荚膜和芽孢。该菌在普通琼脂平皿中可迅速产生蓝绿色素,广泛分布于土壤、水和空气中。
主症:初生仔猪表现为精神不振、昏迷、呼吸困难、倒地不起,体温可升至40℃以上,严重腹泻,腹部皮肤发绀,腹水增多。
预防:主要做好产房、猪舍的清洁卫生工作,并对产房、接生器械及栏舍环境进行彻底消毒。
治疗:可用抗菌药物治疗。根据药敏试验,氟呱酸高敏,羧苄青霉素和丁胺卡毒素中敏,均可选用。
猪魏氏梭菌病
病原:该病病原主要为A型、C型、D型的魏氏梭菌,以A型为主。本菌为厌氧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如土壤、饲料、污水、粪便及人畜肠道中。其繁殖体对外抵抗力不强,但当形成芽孢后,对热、干燥和消毒药的抵抗力会增强。
主症:该病一般呈散发性发病。病猪常无先兆症状,突然倒地死亡,倒地时呼吸困难,四肢强烈抽搐,角弓反张,从鼻、口腔流出少量泡沫样血样物。死后腹部迅速膨胀,白色猪可见腹底部、耳根、鼻盘发绀。
预防:保持猪舍的清洁卫生,定期消毒,并加强检疫工作。对于曾有该病发生的猪场,可使用家畜魏氏梭菌病、出血性败血症二联铝胶苗进行皮下或肌内注射预防,每次3mL,隔6周再注射1次,可免疫1年。也可使用魏氏梭菌病多价苗进行预防接种。对未病猪,可在饲料中添加痢菌净(每千克体重80至100mg)或敌菌净(每千克体重200mg),连喂4至5天;也可使用土霉素按0.5%比例添加,连喂4至5天。
治疗:对有明显症状的病猪,可静脉注射5%甲硝唑注射液(一次量每千克体重25mg),间隔12小时1次,连用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