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宝
当前位置: 猪病防治 > 猪病技术 > 正文
中国养猪网 中国养猪网

传经送宝!猪黄曲霉毒素中毒的诊断和防治

来源:  河北省涉县固新镇人民政府   2024-11-16 11:51:24   查看:  次

  黄曲霉毒素(AFT)是一类由黄曲霉菌和寄生曲霉菌等真菌产生的二呋喃香豆素类化合物,具有显著的毒性和致癌性。据其分子结构和理化性质,黄曲霉毒素主要分为B、G、M和P等类型,其中以黄曲霉毒素B1(AFTB1)的毒性最强,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归类为I类致癌物。其首次报道可追溯至20世纪50年代英国苏格兰地区,之后陆续出现于其他国家。AFTB1分子中的双呋喃环结构赋予其高度的化学稳定性,使其能够耐受高温高压等加工条件,不易被降解,对食品和饲料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猪作为对黄曲霉毒素最为敏感的畜禽之一,猪黄曲霉毒素中毒症是由于饲料或环境中黄曲霉毒素污染或含量超标而引起的一种全球性畜禽疾病,其流行病学特征与饲料原料的产地、储存条件、加工工艺以及养殖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有利于产毒真菌的生长繁殖,进而增加饲料中黄曲霉毒素的污染风险。相关研究表明,黄曲霉毒素普遍存在于玉米、豆粕等猪常用饲料原料中,对养猪业构成严重威胁。黄曲霉毒素中毒不仅严重危害猪群健康,还会对养猪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黄曲霉毒素中毒会导致猪群生长性能下降、饲料转化率降低、免疫力抑制,易继发其他疾病,严重时可导致死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此外,该毒素在猪体内的残留还会降低猪肉品质,影响消费者健康,造成间接经济损失,严重制约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

 

生猪

 

  1 猪黄曲霉毒素的发病特点

 

  1.1 高污染性与稳定性

 

  猪黄曲霉毒素中毒是危害养猪业的重要疾病之一,其高发病率与黄曲霉毒素的高污染性和稳定性密切相关。其中以黄曲霉毒素B1型毒性和致癌性最强,也是最常见的污染类型。黄曲霉菌及其产生的毒素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几乎所有饲料原料在生长、收获、加工、运输和储存过程中都难以避免被其污染,在玉米、小麦、大豆、花生等多种饲料原料中最为常见,其中玉米和花生是最易受到AFT污染的农产品。另外,影响黄曲霉毒素的生长和繁殖的条件众多,包括温度、湿度、氧气、pH等环境因素,而饲料原料的种类、储存时间、加工方式等也会影响黄曲霉毒素的污染程度。黄曲霉毒素稳定的化学性质和多样的污染途径使其难以根除。其独特的分子结构赋予了其极高的稳定性,在饲料加工过程中难以被破坏,被猪摄入后会产生危害。

 

  1.2 高敏感性

 

  生猪极易感染黄曲霉毒素造成中毒,其原因是猪对黄曲霉毒素具有显著的敏感性。由于生猪体内缺乏高效降解黄曲霉毒素的关键酶,如谷胱甘肽转移酶,导致黄曲霉菌毒素在肝脏和血液等组织中蓄积,进而引发细胞毒性。其次,黄曲霉毒素还会干扰免疫细胞信号通路,抑制淋巴细胞增殖和抗体生成,进而削弱机体免疫防御能力,同时增加其他疾病继发感染的风险,尤其对仔猪的影响最大。因为仔猪的免疫系统和肝脏解毒功能发育不完善,对黄曲霉毒素更为敏感,更易出现生长迟缓、肝损伤等中毒症状,严重情况下出现死亡。

 

  1.3 危害严重性和广泛性

 

  生猪采食含有黄曲霉毒素的饲料后,可通过血液循环扩散至全身各器官,造成多系统损伤。肝脏作为主要的解毒器官,受损最为严重,表现为肝细胞坏死、肝纤维化等。其次还会影响免疫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和生殖系统等,导致机体功能紊乱。此外,黄曲霉毒素及其代谢产物会在猪肉产品中残留,并通过肉产品传递给人类,对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威胁。长期摄入低剂量黄曲霉毒素肉类会引发肝癌等疾病,因此,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

 

  2 猪黄曲霉毒素的临床症状

 

  猪黄曲霉毒素中毒的临床症状与其采食周期、毒素剂量以及个体差异等因素密切相关。根据病程发展速度和症状严重程度,可分为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

 

  2.1 急性型

 

  急性型多见于1~4月龄仔猪,因短期(数小时至数天)摄入大量含有黄曲霉毒素的饲料所致。因其仔猪肝脏解毒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对毒素更为敏感。仔猪患病后临床症状严重,发病迅速,死亡率极高。中毒仔猪临床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废绝、呕吐、黄疸、腹痛等症状,其粪便呈土黄色或暗褐色。通过触诊发现其肝脏部位出现肿大,伴随压痛。部分病程较长的急性中毒病例,除常见的消化道症状外,还可能出现高热、运动失调、共济失调、震颤甚至昏迷等神经系统症状。

 

  2.2 亚急性型

 

  亚急性中毒的病猪在染病初期临床表现为食欲下降、生长迟缓,伴随精神萎靡,初期体温或出现轻度升高(达42℃),嗜睡消瘦。随病程发展其消化系统症状逐渐显现,病猪出现间歇性腹泻或便秘,粪便性状发生改变,如颜色加深、质地变硬或混有黏液和未消化的饲料。部分个体皮肤出现点状出血或瘀斑,其肝脏功能受到持续损伤,表现为轻度黄疸、肝脏轻度肿大。

 

  2.3 慢性型

 

  慢性型中毒的病猪多为育成猪和成年猪,猪黄曲霉毒素慢性中毒,是长期低剂量摄入黄曲霉毒素的结果,其临床症状表现不明显且缺乏特异性。病猪临床不会表现出急性中毒的典型临床症状,而是呈现出生产性能持续下降的趋势,具体表现为平均日增重降低、饲料成本升高、胴体瘦肉率下降等,对养殖效益造成负面影响。慢性中毒还会导致母猪繁殖机能紊乱,表现为发情周期异常、受胎率降低、胚胎死亡率升高以及仔猪成活率下降等,严重影响猪群的繁殖效率。最后,由于黄曲霉毒素具有显著的致癌性,长期低剂量摄入会导致肝脏、肾脏等器官发生慢性病变,甚至诱发肿瘤,对猪群健康构成潜在的威胁。

 

  3 猪黄曲霉毒素中毒的诊断方法

 

  猪黄曲霉毒素中毒的诊断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才能提高诊断的准确性。临床症状表现可提供参考依据,需结合实验室检测才能确诊,实验室检测方法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针对饲料原料进行检测,禤明熙等研究中以我国饲料卫生标准规定育肥猪饲料中黄曲霉毒素B1的含量≤0.02 mg/kg作为判断依据,通过饲料中黄曲霉毒素含量评判是否存在超标风险;另外,可通过紫外灯检查法或试纸条检测法,当黄曲霉毒素B1和B2在365nm紫外线下应呈现为蓝色荧光,而绿色荧光则表明黄曲霉毒素B1超标。另一类则针对病猪剖解组织进行检测,可采集血液、尿液、胆汁、肝脏等样品,进行病原分离鉴定,若分类结果在显微镜下呈现为短粗菌丝则表明感染;其次可利用ELISA试剂盒和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进一步确认,当试剂盒呈现阳性则表明存在黄曲霉毒素”;高效液相色谱法则通过比较样品中目标峰的保留时间和峰面积,可以定性和定量分析样品中黄曲霉毒素及其代谢产物的含量,当检测结果超过限量标准,则表明黄曲霉毒素中毒。

 

  4 猪黄曲霉毒素中毒的综合防治措施

 

  4.1 预防措施

 

  预防猪黄曲霉毒素中毒,需严格控制饲料原料及加工储存环节,并改善饲养管理,阻断毒素产生及摄入。首先,严格控制饲料原料关,采购时选择信誉良好的供应商,避免购入霉变或受潮的原料。原料储存应遵循“防潮、防霉、防鼠、防虫”的原则,定期进行质量检测,杜绝霉变原料入库。其次,饲料加工过程中应控制适宜的温度、湿度和时间,避免为霉菌的生长繁殖提供高温高湿的生长环境。此外,改善饲养管理,保持猪舍环境卫生,定期清洁消毒,确保通风干燥,降低霉菌孳生风险。最后,可通过在饲料中添加霉菌毒素吸附剂、增强猪群免疫力等措施,降低黄曲霉毒素的毒性作用,提高猪群对毒素的耐受能力。许国龙研究指出在饲料中添加酵母细胞壁提取物、蒙脱石和丙酸钙等防霉剂可有效抑制霉菌毒素的孳生,达到最佳保存状态。

 

  4.2 治疗措施

 

  治疗以对症治疗和支持疗法为主,旨在缓解临床症状,减少毒素吸收,保护肝肾功能,促进机体康复。贾立达研究通过对病猪肌肉注射2支维生素B(1250mg/支)和维生素C(1500mg/支)混合注射液,1次/d,可有效维持病猪正常代谢功能,缓解食欲不振、生长迟缓等症状。病情严重则采用复方磺胺甲噁唑注射液(磺胺甲噁唑1.0:甲氧苄啶0.2),按0.1~0.2mL/kg肌肉注射,首次用量加倍,1次/d,可有效控制继发感染,提高病猪治疗成功率,降低死亡率。

 

  5 结论

 

  综上所述,防控猪黄曲霉毒素中毒需要采取综合性措施。在加强饲料防霉管理、定期检测毒素含量、严禁使用霉变饲料的基础上,合理使用药物进行预防和治疗,多管齐下,才能有效降低黄曲霉毒素中毒的发生概率,保障生猪健康养殖及可持续发展。

【版权声明】

中国养猪网旗下所有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中国养猪网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需注明来源且保持图文完整性、中国养猪网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我们所有刊登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参考学习,不构成投资意见。若有不妥,请及时联系我们,可添加官方微信号“zgyangzhuwang”!
详情广告
中国养猪网

中国养猪网手机APP端

精华推荐

双胞胎养猪网共建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 | 服务介绍 | 招聘信息 | 版权及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中国农业百强网站 互联网经营备案 网信认证 网络警察 报警平台 网站备案

中国养猪网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10053 中国养猪网备案号: 赣B2--20110053-5 网安备案号:36010902000949

Copyright©2010-2023 https://www.zhuwang.com.cn Inc.All Rights Reserved.新海传媒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