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具体应用上,我们在应对“低烈度”非洲猪瘟病毒侵扰时,作为猪场管理者就可以通过消除或削弱那些“帮助”非洲猪瘟病毒感染的条件,来使“非洲猪瘟病毒 + 猪≠非洲猪瘟”这个不等式成立。
要使这个不等式成立,前期我们重点讲了四个方面,本期继续来讲最后两个方面!
减少应激
应激是非洲猪瘟发生的催化剂。应激会摧毁猪只免疫力,一方面可以破坏黏膜免疫,让非洲猪瘟病毒有机可乘,其主要机制如图 4所示。另外一方面,应激也导致猪只内源性干扰素分泌减少,降低猪只抗病能力。
同时,应激唤醒体内非洲猪瘟病毒。当前在猪场出现了无症状带毒猪,这些猪只在平时表现相对比较正常,通过血液、唾液检测非洲猪瘟抗原均呈阴性,但一旦遭遇应激,如分娩、疫苗注射、断奶、转群以及气温遭遇剧烈波动等情况,这些猪只开始出现不稳定,并表现出非洲猪瘟患病症状,以及出现非洲猪瘟抗原阴性转抗原阳性的现象。
之所以出现这种阴转阳现象,原因在于,无症状带毒猪体内病毒多凝聚于淋巴结、扁桃体、关节液内,在遭遇刺激时,通过应激-下丘脑-垂体-淋巴结将病毒重新唤醒,不断从这些组织释放非洲猪瘟病毒,因此,应激是非洲猪瘟暴发的导火索。对于预防应激的措施,笔者建议可以做好“五度一通”管理和添加抗病营养。
图:应激摧毁猪只免疫力的机制
清除帮凶帮凶是非洲猪瘟发生的助燃剂。尽管家猪都对非洲猪瘟易感,但不同健康水平的猪只对非洲猪瘟感染阈值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一些猪场常见的疾病与非洲猪瘟混合感染后,会呈现出一定的协同增效作用,呈现1+1>2的效应,降低猪群非洲猪瘟感染阈值,增加猪场暴发非洲猪瘟的风险,因此这些疾病被称之为非洲猪瘟帮凶,例如支原体、猪蓝耳病、流行性腹泻等猪常见流行性疾病。
笔者长期的实践表明,非洲猪瘟帮凶活跃的猪场,一旦暴发非洲猪瘟,其“拔牙”的难度和“拔牙”导致的损失都会上升。所以,对于病毒性疾病,需要做好相关疫苗的免疫或稳定净化工作。而对于细菌性疾病,要做好关键节点的抗生素干预,例如母猪分娩后抗生素干预工作。
小结
综上所述,在传统以围墙为防控措施的生物安全出现“失灵”的情况下,猪场会存在“低烈度”的病毒。要使猪场在“低烈度”病毒存在的情况下猪群不被感染,只要实施“以猪为本”的P氏生物安全,就完全有可能实现“非洲猪瘟病毒 + 猪≠非洲猪瘟患病”的不等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