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猪腹泻的原因众多,主要包括病毒性、细菌性、寄生虫性、营养性和中毒性等,其中猪的冠状病毒是最为常见的致腹泻主要病因,这种冠状病毒主要有: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和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两者均为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的成员,均可引起猪急性水样腹泻、呕吐和脱水症状的发生。前者对哺乳仔猪具有较高的致病率和致死率;后者则可引发各种年龄段的猪发病,但以10日龄以内的乳猪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
病原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对外界抵抗力不强,常用碱性消毒药能很快将病原杀死。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在阳光下暴晒6小时即被灭活,但放在阴暗处7天还能感染,粪尿中病毒粒子在5℃下存放8周、20℃下存放2周以及35℃下24小时仍具有感染性。
病毒不耐干燥和腐败,在PH值4-9时稳定,PH值3时死亡,这个特性有利于自身抵抗胃肠的酸碱环境,该病毒在光、紫外线照射下迅速灭活。
常用消毒药:0.03%甲醛,1%苯酚,0.1%-0.3%次氯酸钠,0.5%-1%氢氧化钠,0.3%-0.5%过氧乙酸以及碘制剂等均可以杀灭。
流行特点
病猪和带毒猪是主要传染源,病毒从粪便排出污染环境而散播传染,感染途径主要是消化道和呼吸道,健康猪采食了含有病毒的饲料、饮水,经呼吸道吸入了带病毒的空气、尘埃而感染。
特别是密闭式猪舍,在秋末初冬湿度大、温度低及高密度饲养的猪群更易感染。猪群一旦感染,传播迅速之快,几天之内就可以使全场的猪只发病。
临床症状
两病的临床症状较为相似,患病初期体温正常或升高,食欲不振或废绝,精神萎靡,时有呕吐症状发生,排灰色或灰黄色水样粪便,有酸臭味,粪便中含有未消化的食物,常伴有脱水症状。
日龄较大的猪症状不明显,日龄较小的猪进食后易发生呕吐症状,排水样粪便,剖检病猪发现,肠管胀气,肠壁变薄,肠内有黄色内容物,部分肠系膜呈现树枝状充血,肠绒毛萎缩变短,甚至消失。
这两种病毒是养猪业的大敌,防治不好会给养猪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所以,一定要做好防治措施。具体方法如下:
预防
1.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猪群抗病力。加强管理可以提高猪群的抵抗力,为抵抗外界病原侵袭打下基础。保证良好的饲养环境有助于减少猪群应激,降低环境中的病原。保持产房相对稳定的温湿度,为新生仔猪构建一个舒适的环境。
加强母猪饲养管理,保证充分的营养,不仅可以保证母猪自身需求,也可为仔猪提供营养充足的母乳。在晚秋至初冬及寒冷季节注意天气变化,尤其是产房和保育猪舍,产房昼夜温度要在25℃左右,保温箱内温度要在30℃以上,保育猪舍温度要在22℃以上。
在保暖的基础上做好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地面干燥,防止贼风侵袭,防潮湿,室内湿度保持在65%以下。
2.健全生物安全措施,防止病原传播。良好的生物安全措施可以防止病原微生物传入猪场,切断场内传播及往外扩散的途径。采取分点饲养或分区饲养,严格执行“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生活区、生产区、粪污处理区及无害化处理区有效分开,避免净道、污道交叉。
制定科学的人员、车辆和物资的消毒程序,确保生物安全措施的落实。饲养人员进入猪舍要更衣,换工作鞋,踏消毒池。洗净双手,经消毒后方可进入猪舍工作。
猪舍内每天认真清扫、洗刷,每三天带猪消毒一次,药物可选用0.3%-0.5%次氯酸钠和过氧乙酸,环境及猪舍内地面可以用2%的火碱消毒。
3.合理使用疫苗,建立科学免疫程序。由冠状病毒引起感染的猪腹泻病,目前仍缺乏有效的临床药物,采用疫苗免疫接种是主要的预防措施。
由于这两种病原有相似的传染途径和临床症状,故临床上两种病毒的感染难于鉴别,很难区分是一种病原感染,还是混合感染,所以现在市面上多数是两病的二联苗。
免疫应根据猪场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疫苗,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进行防控。但由于猪流行性腹泻毒株的变异,现在各个猪场对免疫防控的保护效果反应不一。
因此,在采用二联苗免疫效果不理想的猪场,可以参考国内外防治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的常用方法,用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感染猪的粪便或发病仔猪的肠内容物感染妊娠孕母猪,刺激其产生母源抗体,降低新生仔猪的死亡率。
治疗
这两种病尚无特效疗法,对症治疗可以缓解症状,防止继发感染;加强护理可以减少死亡。具体做法如下:
1.一旦发现疑似病例,积极隔离诊治,避免疫情在猪群中扩散和蔓延。病猪隔离期间,全面清洁、消毒。安排专舍专人看护,避免疫情恶化。
隔离诊治期间,尤其留意妊娠母猪和仔猪的保护和管理。严格封闭化管理,禁止病毒携带者进入,尤其禁止进入母猪产房。饲养管理人员严格隔离,做好消毒防护。
2.对病猪可以试用抗菌素等药进行治疗,对脱水严重的病猪可以用10%葡萄糖盐水加适量抗菌素进行腹腔补液或口服补液盐水。
口服补液盐水配方:氯化钠3.5克、碳酸氢钠2.5克、氯化钾1.5克、葡萄糖20克,加凉开水至1000毫升,供猪自饮或灌服,可以较好地纠正猪体内脱水。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和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两者均为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的成员,均可引起猪急性水样腹泻、呕吐和脱水症状的发生。前者对哺乳仔猪具有较高的致病率和致死率;后者则可引发各种年龄段的猪发病,但以10日龄以内的乳猪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
病原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对外界抵抗力不强,常用碱性消毒药能很快将病原杀死。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在阳光下暴晒6小时即被灭活,但放在阴暗处7天还能感染,粪尿中病毒粒子在5℃下存放8周、20℃下存放2周以及35℃下24小时仍具有感染性。
病毒不耐干燥和腐败,在PH值4-9时稳定,PH值3时死亡,这个特性有利于自身抵抗胃肠的酸碱环境,该病毒在光、紫外线照射下迅速灭活。
常用消毒药:0.03%甲醛,1%苯酚,0.1%-0.3%次氯酸钠,0.5%-1%氢氧化钠,0.3%-0.5%过氧乙酸以及碘制剂等均可以杀灭。
流行特点
病猪和带毒猪是主要传染源,病毒从粪便排出污染环境而散播传染,感染途径主要是消化道和呼吸道,健康猪采食了含有病毒的饲料、饮水,经呼吸道吸入了带病毒的空气、尘埃而感染。
特别是密闭式猪舍,在秋末初冬湿度大、温度低及高密度饲养的猪群更易感染。猪群一旦感染,传播迅速之快,几天之内就可以使全场的猪只发病。
临床症状
两病的临床症状较为相似,患病初期体温正常或升高,食欲不振或废绝,精神萎靡,时有呕吐症状发生,排灰色或灰黄色水样粪便,有酸臭味,粪便中含有未消化的食物,常伴有脱水症状。
日龄较大的猪症状不明显,日龄较小的猪进食后易发生呕吐症状,排水样粪便,剖检病猪发现,肠管胀气,肠壁变薄,肠内有黄色内容物,部分肠系膜呈现树枝状充血,肠绒毛萎缩变短,甚至消失。
这两种病毒是养猪业的大敌,防治不好会给养猪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所以,一定要做好防治措施。具体方法如下:
预防
1.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猪群抗病力。加强管理可以提高猪群的抵抗力,为抵抗外界病原侵袭打下基础。保证良好的饲养环境有助于减少猪群应激,降低环境中的病原。保持产房相对稳定的温湿度,为新生仔猪构建一个舒适的环境。
加强母猪饲养管理,保证充分的营养,不仅可以保证母猪自身需求,也可为仔猪提供营养充足的母乳。在晚秋至初冬及寒冷季节注意天气变化,尤其是产房和保育猪舍,产房昼夜温度要在25℃左右,保温箱内温度要在30℃以上,保育猪舍温度要在22℃以上。
在保暖的基础上做好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地面干燥,防止贼风侵袭,防潮湿,室内湿度保持在65%以下。
2.健全生物安全措施,防止病原传播。良好的生物安全措施可以防止病原微生物传入猪场,切断场内传播及往外扩散的途径。采取分点饲养或分区饲养,严格执行“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生活区、生产区、粪污处理区及无害化处理区有效分开,避免净道、污道交叉。
制定科学的人员、车辆和物资的消毒程序,确保生物安全措施的落实。饲养人员进入猪舍要更衣,换工作鞋,踏消毒池。洗净双手,经消毒后方可进入猪舍工作。
猪舍内每天认真清扫、洗刷,每三天带猪消毒一次,药物可选用0.3%-0.5%次氯酸钠和过氧乙酸,环境及猪舍内地面可以用2%的火碱消毒。
3.合理使用疫苗,建立科学免疫程序。由冠状病毒引起感染的猪腹泻病,目前仍缺乏有效的临床药物,采用疫苗免疫接种是主要的预防措施。
由于这两种病原有相似的传染途径和临床症状,故临床上两种病毒的感染难于鉴别,很难区分是一种病原感染,还是混合感染,所以现在市面上多数是两病的二联苗。
免疫应根据猪场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疫苗,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进行防控。但由于猪流行性腹泻毒株的变异,现在各个猪场对免疫防控的保护效果反应不一。
因此,在采用二联苗免疫效果不理想的猪场,可以参考国内外防治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的常用方法,用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感染猪的粪便或发病仔猪的肠内容物感染妊娠孕母猪,刺激其产生母源抗体,降低新生仔猪的死亡率。
治疗
这两种病尚无特效疗法,对症治疗可以缓解症状,防止继发感染;加强护理可以减少死亡。具体做法如下:
1.一旦发现疑似病例,积极隔离诊治,避免疫情在猪群中扩散和蔓延。病猪隔离期间,全面清洁、消毒。安排专舍专人看护,避免疫情恶化。
隔离诊治期间,尤其留意妊娠母猪和仔猪的保护和管理。严格封闭化管理,禁止病毒携带者进入,尤其禁止进入母猪产房。饲养管理人员严格隔离,做好消毒防护。
2.对病猪可以试用抗菌素等药进行治疗,对脱水严重的病猪可以用10%葡萄糖盐水加适量抗菌素进行腹腔补液或口服补液盐水。
口服补液盐水配方:氯化钠3.5克、碳酸氢钠2.5克、氯化钾1.5克、葡萄糖20克,加凉开水至1000毫升,供猪自饮或灌服,可以较好地纠正猪体内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