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急性者常伴随败血症;亚急性者以皮肤发生特异性疹块为特点,俗称“打火印”;慢性者以关节炎和疣状心内膜炎为特点。该病是猪的常发病之一,对养猪业危害很大。
病原学;猪丹毒杆菌是细长的革兰阳性小杆菌,在动物组织中呈短断头发状。该菌无芽孢和荚膜,无鞭毛不能运动。在血清琼脂上长成针尖状如露珠的透明细小菌落;在血液琼脂上生长带有狭窄的绿色溶血环的微小菌落;明胶穿刺线长成试管刷状。该菌能发酵葡萄糖、果糖、半乳糖和乳糖,能产生硫化氢,不产生靛基质。 猪丹毒杆菌对热、碱类消毒药、含氯制剂等敏感。
推荐防治办法;治疗时每吨饲料中添加猪益肽2kg,连用5-7天,病发症状基本消失。
预防时每吨饲料中添加猪益肽1kg,连用3-5天,也可长期添加。让猪自身免疫力和抗病能力提高5倍-10倍,
特点:从高免猪血清抗体中分离,冻干,包被得到的特异性血清冻干粉,其具有抗细菌,抗病毒 和抗外毒素等多种活性,并具有调理,凝集和沉淀病原体,以及中和病毒的作用.能有 解机体发热、炎症和疼痛。该药作用迅速,30分钟内可减轻疼痛
流行病学特征;该病主要发生于猪,禽类和人其他动物也可感染。以2~6个月的幼猪最易感。病猪、带菌猪和其他带菌畜禽是本病的传染来源。其感染途径是消化道和损伤的皮肤,吸血昆虫也可传播本病,使该病的流行有一定的季节性。
临床特征;急性猪丹毒使猪体温升高达42-43℃,稽留热,精神不振,步行不稳,全身皮肤尤其是胸部、腹部、四肢内侧和耳部等皮肤较薄处出现不规则的鲜红斑块,初为淡红色,渐渐变为暗紫色,指压退色,去压又恢复,不突出手皮肤,也不坏死。有时后肢麻痹,呼吸困难,寒战绝食,多数1-2天死亡,或转为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