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随着养殖水平不断提高以及居民对猪肉制品消费和需求的不断增加,我国猪养殖的规模不断扩大,目前生猪存栏量、出栏量均较以往有所提高。同时,我国养猪业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其中对养猪业和养殖者来说最大的难题,就是猪病的种类不断增加,同时预防和治疗的难度与成本也在不断增加。特别是对于生长育肥猪来说,患病后将给养殖者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文章对目前生猪养殖业中生长育肥猪常见且危害较大的几种疾病的临床表现和防控进行了简要综述。
中国养猪历史悠久,是世界上的养猪大国,目前中国养猪业生产效率日益提高。但是随着环境的污染、猪的流通日益频繁,各种疫病、疾病对我国养猪事业造成严重威胁。中国的猪病可以说五花八门,常见猪病类型按病原可分为病毒性疾病、细菌性疾病以及寄生虫疾病3类。这些猪病给猪场防控工作造成大量难题,因此在育肥猪生长过程中,猪场应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合理的防控对策。文章针对近年来生猪养殖业中生长育肥猪发病较多、危害较大的几种猪病的临床症状进行总结,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控措施。
1几种常见猪病的临床表现
1.1猪瘟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发现猪瘟的美国,早在18世纪初已发现该病。之后广泛传播,对家畜养殖业产生重要影响。在权威机构OIE名录中,被列为传播极为严重型传染病。随着陆陆和海陆交流的逐渐打开,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传播到我国大部分地区。
患有猪瘟的家猪和野猪发病急、体温升高、全身性感染、高度接触性传染。主要的传染源是病猪和带毒猪。已经感染的猪在未表现临床症状前即可通过口、鼻、尿、粪排毒;被污染的饲料、饮水被猪食用后,病毒可经口腔黏膜感染。猪瘟全年皆可发生,一般潜伏期为5 d,临床上对应不同毒力的毒株及临床表现,分为3个类型,1)急性型:出现败血表征,器官出血或坏死;2)慢性型:发生坏死性肠炎及副伤寒病;3)温和型:皮肤无明显异常或皮肤潮红,耳部皮肤溃烂,眼结膜充血、眼睑肿胀,群体表现为便秘和腹泻同时出现。近年来,单纯的猪瘟病毒感染已经少有发生,临床上猪瘟多与PCV2型、PRV、PRRSV等病毒混合感染,并常常表现为非典型猪瘟症状,因此给其诊断和预防带来了很大困难。
1.2非洲猪瘟
非洲猪瘟始发于非洲,故而得名。非洲猪瘟首发于肯尼亚,之后流行于非洲各国并传入其他国家,给全球养猪业带来了重大经济损失和危害。截止目前,全世界累计37个国家发生过该疫情。由于我国与非洲国家贸易往来频繁,且毗邻的俄罗斯非洲猪瘟疫情流行,使我国被传入风险加大。中国在2018年8月确诊国内第一例非洲猪瘟,之后非洲猪瘟疫情陆续席卷中国31个省(区),致使生猪产能下降,猪肉价格上涨,给我国养猪产业经济造成严重损失。
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猪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的烈性传染病,猪科动物易感。非洲猪瘟主要以接触的方式传播,可在野生、家养动物之间交叉循环传播。猪只感染非洲猪瘟病毒后,会出现体温持续高热的现象,一般可攀升至40~42℃;局部或全身出现大面积发红;耳部发绀,并伴有吐血、尿血等情况的发生。剖检显示全身淋巴系统受损,脏器出血,尤其脾脏肿大明显。非洲猪瘟急性感染的死亡率高达百分之百,其临床表现为昏睡、厌食、高烧和死亡。
1.3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PRS)是由病毒(PPRSV)引起的猪接触性传染病,俗称“猪蓝耳病”,会造成仔猪呼吸困难,母猪出现繁殖障碍,在我国被列为一类动物疫病。1987年,美国北卡罗纳州首先出现PPRS,随后欧洲、亚洲国家都有该病的踪迹出现。在我国,PPRS首次在1996年暴发,每年给养猪业造成数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猪是PPRSV的唯一易感动物,不同品种、不同生长阶段的猪都有被感染的可能。育肥猪感染后一般无明显临床症状。PPRSV可通过接触直接传播,在各个组织中存活时间长,还可存在于猪的分泌物和排泄物中,并不断排毒。如果有呼吸道病原存在,则易合并或继发感染。PRRSV可长期潜伏猪体内,潜伏期最长可达40 d。感染后会出现多种临床症状,最明显的是呼吸系统障碍、发热、发绀,耳部出现蓝紫色,仔猪出现呼吸困难、败血症,生长育肥猪则表现出与呼吸系统密切相关的病症。
1.4猪伪狂犬病
伪狂犬病病毒(PRV)引起的病毒性传染病被称为猪伪狂犬病(PR)。1902年,匈牙利研究人员首次发现PRV,继而,在其他国家和地区也发现了PRV。1947年,我国学者首次在猫体内分离获得伪狂犬病病毒,随后大量病例在全国各地被发现。近年来,PRV感染率在较多猪场升高,给养猪业带来了严重经济损失。
不同日龄阶段的猪均可感染PRV,并为显性感染,同时呈现出多种临床症状。感染病毒后,母猪发生流产、产死胎,处于哺乳阶段和肥育阶段的猪只会伴随着体表温度增加,直肠和口腔温度表现明显,出现不同的呼吸困难的情况,还会出现转圈、不规则行走等神经功能性障碍的情况,育肥猪呼吸尤为困难,同时经常继发其他病原混合感染,造成呼吸系统症状。
1.5猪流行性腹泻
猪流行性腹泻(PED)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引起,其特点是发病急,并具有高度接触性传染。1971年,在英国被研究人员首次发现PED后,欧洲的其他一些国家及日本等许多国家陆续证实PED的存在。1973~1984年期间,我国从发生PED,到经试验证实了PED在我国的存在。近年来,PED疫情日渐增多。2013年,PED从美国开始暴发,很快扩散到加拿大、墨西哥等国家,此次累计死亡仔猪超过700万头。目前,意、德、韩、日、越等国家的PED疫情也日趋严重。2010年PEDV变异毒株在我国出现,造成PED在我国多地区发生和流行,当前PED已成为影响我国养猪业的重要猪病之一。
各年龄段猪均可感染PEDV,其中哺乳仔猪病死率较高,患病猪的主要临床症状是出现水样腹泻、呕吐,并伴有厌食和精神沉郁。病猪体温基本无异常,小部分病猪呈现体温升高1~2℃,排稀便,并带有恶臭气味。病猪食欲下降,严重脱水,体重迅速下降。一般情况下,排水样粪便导致的脱水和酸中毒会引起猪的死亡。育肥猪和母猪病死率较低,但会伴有腹泻、呕吐、食欲不振等轻微症状。
1.6副猪嗜血杆菌病
副猪嗜血杆菌病是一种由细菌引起的传染性疾病。2周龄到4月龄的保育猪和生长育肥猪易感,发病率较高,对其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病毒性流行疾病的发生经常加重了细菌病的继发感染,副猪嗜血杆菌亦是如此。临床上此病常与猪蓝耳病、猪瘟等病毒性疾病相伴相生,很大程度上增加仔猪死淘率,降低育肥猪的生长性能。
该病的主要临床症状是患病猪只精神沉郁,反应迟钝,采食量下降或不食;呈腹式呼吸且困难;毛少的皮肤表面处发绀;病猪体温升高达40.5~42℃,个别能达到43℃;皮肤发红,耳梢发紫;关节肿胀,跗关节和腕关节尤为明显,行走缓慢或跛行。随着病情发展,身体发生进行性消瘦,且背毛杂乱无章。
1.7猪弓形虫病
猪弓形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由一种名为刚地弓形虫的原虫引起。弓形虫寄生于细胞中,随血液遍布病畜的全身各部位。组织、器官以及体液均可分离出该寄生虫。水、土壤、饲料、病畜等均可作为猪弓形虫病的传染源传播疾病,其传播途径包括口腔、皮肤、胎盘等。
猪弓形虫发病率在我国最高达到60%,病死率可达64%左右。临床数据表明,猪弓形虫病发生具有季节性,每年5~9月为该病的高发月份。该病多呈急性经过,潜伏期为3~5 d,部分病例达1周,患病猪出现高热稽留、体温可上升至40~42℃,精神低沉,食欲不振、废食,还会发生腹泻、便秘;此外伴有咳嗽、呕吐、吸气深、呼气浅,眼睛多分泌黏性或脓性液;患病猪耳翼、鼻端、下肢、腹下部和尾巴等部位皮肤出现紫红色瘀血斑块,严重病例甚至大面积发绀。若病情严重,则后期会导致猪无法站立。
2常见猪病的防控
2.1病毒性疾病的治疗和防控
2.1.1做好环境消毒
猪场应重视消毒处理,对所有进出猪场的人员、车辆等都要进行消毒处理。及时无害化清除猪只的粪、尿。定期对猪舍进行严格消毒,以每周消毒1~2次为宜。在病毒感染严重季节,还应进一步减少与疫区交往。
2.1.2对症选择药物治疗
头孢类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可对细菌性感染症状对症治疗。在生产及断奶阶段,可在饮食中添加一定的药物。也可以在饲饮中添加中草药预防疫情。
2.1.3免疫程序合理化
在保证疫苗质量的前提下,定期接种安全高效的疫苗。规模养殖场可以根据自身猪病流行特点等实际情况,对各阶段生猪设计科学合理免疫程序,重点做好常见疫病的免疫工作。
2.1.4免疫检测
因为市场上疫苗的质量不一样,往往会导致免疫失败。因此规模化养猪场要认真进行免疫监测,一旦发现问题,应及时补种疫苗。
2.2细菌病的综合防控措施
细菌病发生时,身体健壮的猪只可以对细菌病产生天然抗性,这些猪只可被选定为优质种猪,用于配合多种防控措施的方式,对细菌性疾病进行综合防控。
养殖场选址应遵循人少、环境好、通风好、空气干、阳光足等原则。人进入猪舍前,需进行消毒,防止交叉感染。同时要做好通风换气工作,合适的温度可以增强猪只的抵抗力。为了防止病原菌的扩散和传播,还要定期杀灭鼠、蚊、蝇等有害生物。
2.3寄生虫病的防治
2.3.1重视驱虫
首先要重视驱虫。按照寄生虫的生长规律选择合适的驱虫时间(见表1),驱虫前需先做药物毒性试验,证实药物安全性后再大规模使用。若发生驱虫中毒情况,可使用阿托品进行救治。
2.3.2消灭中间宿主,保持环境卫生
有的寄生虫需要在中间宿主体内发育完成某个阶段后,才会使猪只生病,因此可以通过杀灭中间宿主的办法,及时控制寄生虫的发病。尽早将鼠、蚊、蝇、蟑的消灭工作做好,以减少相关疾病的发生。
3小结
近两年来,非洲猪瘟肆虐,我国生猪存栏量大幅度下降,母猪存栏严重下降,我国养猪业发展严重受阻,已经蒙受了极大的经济损失。生长育肥猪的生产作为生猪产业的重要一环,保证其健康生长在整个养猪行业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熟知并掌握生长育肥猪常见疾病,完善防疫制度、抓好预防和治疗的各个环节,按时接种疫苗,可有效降低发病率,并预防重大疫病的发生,避免疾病带来的经济损失。
随着养殖水平不断提高以及居民对猪肉制品消费和需求的不断增加,我国猪养殖的规模不断扩大,目前生猪存栏量、出栏量均较以往有所提高。同时,我国养猪业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其中对养猪业和养殖者来说最大的难题,就是猪病的种类不断增加,同时预防和治疗的难度与成本也在不断增加。特别是对于生长育肥猪来说,患病后将给养殖者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文章对目前生猪养殖业中生长育肥猪常见且危害较大的几种疾病的临床表现和防控进行了简要综述。
中国养猪历史悠久,是世界上的养猪大国,目前中国养猪业生产效率日益提高。但是随着环境的污染、猪的流通日益频繁,各种疫病、疾病对我国养猪事业造成严重威胁。中国的猪病可以说五花八门,常见猪病类型按病原可分为病毒性疾病、细菌性疾病以及寄生虫疾病3类。这些猪病给猪场防控工作造成大量难题,因此在育肥猪生长过程中,猪场应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合理的防控对策。文章针对近年来生猪养殖业中生长育肥猪发病较多、危害较大的几种猪病的临床症状进行总结,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控措施。
1几种常见猪病的临床表现
1.1猪瘟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发现猪瘟的美国,早在18世纪初已发现该病。之后广泛传播,对家畜养殖业产生重要影响。在权威机构OIE名录中,被列为传播极为严重型传染病。随着陆陆和海陆交流的逐渐打开,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传播到我国大部分地区。
患有猪瘟的家猪和野猪发病急、体温升高、全身性感染、高度接触性传染。主要的传染源是病猪和带毒猪。已经感染的猪在未表现临床症状前即可通过口、鼻、尿、粪排毒;被污染的饲料、饮水被猪食用后,病毒可经口腔黏膜感染。猪瘟全年皆可发生,一般潜伏期为5 d,临床上对应不同毒力的毒株及临床表现,分为3个类型,1)急性型:出现败血表征,器官出血或坏死;2)慢性型:发生坏死性肠炎及副伤寒病;3)温和型:皮肤无明显异常或皮肤潮红,耳部皮肤溃烂,眼结膜充血、眼睑肿胀,群体表现为便秘和腹泻同时出现。近年来,单纯的猪瘟病毒感染已经少有发生,临床上猪瘟多与PCV2型、PRV、PRRSV等病毒混合感染,并常常表现为非典型猪瘟症状,因此给其诊断和预防带来了很大困难。
1.2非洲猪瘟
非洲猪瘟始发于非洲,故而得名。非洲猪瘟首发于肯尼亚,之后流行于非洲各国并传入其他国家,给全球养猪业带来了重大经济损失和危害。截止目前,全世界累计37个国家发生过该疫情。由于我国与非洲国家贸易往来频繁,且毗邻的俄罗斯非洲猪瘟疫情流行,使我国被传入风险加大。中国在2018年8月确诊国内第一例非洲猪瘟,之后非洲猪瘟疫情陆续席卷中国31个省(区),致使生猪产能下降,猪肉价格上涨,给我国养猪产业经济造成严重损失。
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猪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的烈性传染病,猪科动物易感。非洲猪瘟主要以接触的方式传播,可在野生、家养动物之间交叉循环传播。猪只感染非洲猪瘟病毒后,会出现体温持续高热的现象,一般可攀升至40~42℃;局部或全身出现大面积发红;耳部发绀,并伴有吐血、尿血等情况的发生。剖检显示全身淋巴系统受损,脏器出血,尤其脾脏肿大明显。非洲猪瘟急性感染的死亡率高达百分之百,其临床表现为昏睡、厌食、高烧和死亡。
1.3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PRS)是由病毒(PPRSV)引起的猪接触性传染病,俗称“猪蓝耳病”,会造成仔猪呼吸困难,母猪出现繁殖障碍,在我国被列为一类动物疫病。1987年,美国北卡罗纳州首先出现PPRS,随后欧洲、亚洲国家都有该病的踪迹出现。在我国,PPRS首次在1996年暴发,每年给养猪业造成数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猪是PPRSV的唯一易感动物,不同品种、不同生长阶段的猪都有被感染的可能。育肥猪感染后一般无明显临床症状。PPRSV可通过接触直接传播,在各个组织中存活时间长,还可存在于猪的分泌物和排泄物中,并不断排毒。如果有呼吸道病原存在,则易合并或继发感染。PRRSV可长期潜伏猪体内,潜伏期最长可达40 d。感染后会出现多种临床症状,最明显的是呼吸系统障碍、发热、发绀,耳部出现蓝紫色,仔猪出现呼吸困难、败血症,生长育肥猪则表现出与呼吸系统密切相关的病症。
1.4猪伪狂犬病
伪狂犬病病毒(PRV)引起的病毒性传染病被称为猪伪狂犬病(PR)。1902年,匈牙利研究人员首次发现PRV,继而,在其他国家和地区也发现了PRV。1947年,我国学者首次在猫体内分离获得伪狂犬病病毒,随后大量病例在全国各地被发现。近年来,PRV感染率在较多猪场升高,给养猪业带来了严重经济损失。
不同日龄阶段的猪均可感染PRV,并为显性感染,同时呈现出多种临床症状。感染病毒后,母猪发生流产、产死胎,处于哺乳阶段和肥育阶段的猪只会伴随着体表温度增加,直肠和口腔温度表现明显,出现不同的呼吸困难的情况,还会出现转圈、不规则行走等神经功能性障碍的情况,育肥猪呼吸尤为困难,同时经常继发其他病原混合感染,造成呼吸系统症状。
1.5猪流行性腹泻
猪流行性腹泻(PED)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引起,其特点是发病急,并具有高度接触性传染。1971年,在英国被研究人员首次发现PED后,欧洲的其他一些国家及日本等许多国家陆续证实PED的存在。1973~1984年期间,我国从发生PED,到经试验证实了PED在我国的存在。近年来,PED疫情日渐增多。2013年,PED从美国开始暴发,很快扩散到加拿大、墨西哥等国家,此次累计死亡仔猪超过700万头。目前,意、德、韩、日、越等国家的PED疫情也日趋严重。2010年PEDV变异毒株在我国出现,造成PED在我国多地区发生和流行,当前PED已成为影响我国养猪业的重要猪病之一。
各年龄段猪均可感染PEDV,其中哺乳仔猪病死率较高,患病猪的主要临床症状是出现水样腹泻、呕吐,并伴有厌食和精神沉郁。病猪体温基本无异常,小部分病猪呈现体温升高1~2℃,排稀便,并带有恶臭气味。病猪食欲下降,严重脱水,体重迅速下降。一般情况下,排水样粪便导致的脱水和酸中毒会引起猪的死亡。育肥猪和母猪病死率较低,但会伴有腹泻、呕吐、食欲不振等轻微症状。
1.6副猪嗜血杆菌病
副猪嗜血杆菌病是一种由细菌引起的传染性疾病。2周龄到4月龄的保育猪和生长育肥猪易感,发病率较高,对其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病毒性流行疾病的发生经常加重了细菌病的继发感染,副猪嗜血杆菌亦是如此。临床上此病常与猪蓝耳病、猪瘟等病毒性疾病相伴相生,很大程度上增加仔猪死淘率,降低育肥猪的生长性能。
该病的主要临床症状是患病猪只精神沉郁,反应迟钝,采食量下降或不食;呈腹式呼吸且困难;毛少的皮肤表面处发绀;病猪体温升高达40.5~42℃,个别能达到43℃;皮肤发红,耳梢发紫;关节肿胀,跗关节和腕关节尤为明显,行走缓慢或跛行。随着病情发展,身体发生进行性消瘦,且背毛杂乱无章。
1.7猪弓形虫病
猪弓形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由一种名为刚地弓形虫的原虫引起。弓形虫寄生于细胞中,随血液遍布病畜的全身各部位。组织、器官以及体液均可分离出该寄生虫。水、土壤、饲料、病畜等均可作为猪弓形虫病的传染源传播疾病,其传播途径包括口腔、皮肤、胎盘等。
猪弓形虫发病率在我国最高达到60%,病死率可达64%左右。临床数据表明,猪弓形虫病发生具有季节性,每年5~9月为该病的高发月份。该病多呈急性经过,潜伏期为3~5 d,部分病例达1周,患病猪出现高热稽留、体温可上升至40~42℃,精神低沉,食欲不振、废食,还会发生腹泻、便秘;此外伴有咳嗽、呕吐、吸气深、呼气浅,眼睛多分泌黏性或脓性液;患病猪耳翼、鼻端、下肢、腹下部和尾巴等部位皮肤出现紫红色瘀血斑块,严重病例甚至大面积发绀。若病情严重,则后期会导致猪无法站立。
2常见猪病的防控
2.1病毒性疾病的治疗和防控
2.1.1做好环境消毒
猪场应重视消毒处理,对所有进出猪场的人员、车辆等都要进行消毒处理。及时无害化清除猪只的粪、尿。定期对猪舍进行严格消毒,以每周消毒1~2次为宜。在病毒感染严重季节,还应进一步减少与疫区交往。
2.1.2对症选择药物治疗
头孢类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可对细菌性感染症状对症治疗。在生产及断奶阶段,可在饮食中添加一定的药物。也可以在饲饮中添加中草药预防疫情。
2.1.3免疫程序合理化
在保证疫苗质量的前提下,定期接种安全高效的疫苗。规模养殖场可以根据自身猪病流行特点等实际情况,对各阶段生猪设计科学合理免疫程序,重点做好常见疫病的免疫工作。
2.1.4免疫检测
因为市场上疫苗的质量不一样,往往会导致免疫失败。因此规模化养猪场要认真进行免疫监测,一旦发现问题,应及时补种疫苗。
2.2细菌病的综合防控措施
细菌病发生时,身体健壮的猪只可以对细菌病产生天然抗性,这些猪只可被选定为优质种猪,用于配合多种防控措施的方式,对细菌性疾病进行综合防控。
养殖场选址应遵循人少、环境好、通风好、空气干、阳光足等原则。人进入猪舍前,需进行消毒,防止交叉感染。同时要做好通风换气工作,合适的温度可以增强猪只的抵抗力。为了防止病原菌的扩散和传播,还要定期杀灭鼠、蚊、蝇等有害生物。
2.3寄生虫病的防治
2.3.1重视驱虫
首先要重视驱虫。按照寄生虫的生长规律选择合适的驱虫时间(见表1),驱虫前需先做药物毒性试验,证实药物安全性后再大规模使用。若发生驱虫中毒情况,可使用阿托品进行救治。
2.3.2消灭中间宿主,保持环境卫生
有的寄生虫需要在中间宿主体内发育完成某个阶段后,才会使猪只生病,因此可以通过杀灭中间宿主的办法,及时控制寄生虫的发病。尽早将鼠、蚊、蝇、蟑的消灭工作做好,以减少相关疾病的发生。
3小结
近两年来,非洲猪瘟肆虐,我国生猪存栏量大幅度下降,母猪存栏严重下降,我国养猪业发展严重受阻,已经蒙受了极大的经济损失。生长育肥猪的生产作为生猪产业的重要一环,保证其健康生长在整个养猪行业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熟知并掌握生长育肥猪常见疾病,完善防疫制度、抓好预防和治疗的各个环节,按时接种疫苗,可有效降低发病率,并预防重大疫病的发生,避免疾病带来的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