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链球菌是具有荚膜的一种革兰氏阳性球菌。猪链球菌被分为35(1-34型,1/2型)种血清型,其中1,2,7,9型是猪的主要致病菌,近年也有其他型如11、13型发病的报道。
猪链球菌的定植部位为猪的上呼吸道,尤其是扁桃体和鼻腔。部分血清型的猪链球菌具有致病性,主要通过伤口感染。可引起猪的急性败血症、脑膜炎、关节炎、心内膜炎、肺炎等疾病。
致病性
链球菌属的细菌种类繁多,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可引起人、猪、牛、马、羊和禽等多种动物感染。
猪链球菌病主要表现为猪的败血性和局灶性淋巴结化脓性病症。猪链球菌的自然感染部位是猪的上呼吸道(特别是扁桃体和鼻腔)、生殖道和消化道。猪在各种动物中易感性较高。各种年龄的猪均可发病,但败血症型和脑膜炎型多见于仔猪,化脓性淋巴结炎型多见于中猪。病猪、临床康复猪和健康猪均可带菌,当健康猪群引入带菌猪后,由于互相接触,病菌可通过口、鼻、皮肤伤口而传染。
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5-11月发病较多,多发于养猪密集地区,呈地方性流行。有皮肤损伤、蹄底磨损、去势、脐带感染等外伤病史的猪易发生该病,潜伏期1-3天或稍长,哺乳仔猪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中猪次之,大猪较少。在人的感染中,猪链球菌常导致化脓性脑膜炎,除此之外,心内膜炎、蜂窝组织炎、腹膜炎、横纹肌溶解、关节炎、肺炎、葡萄内膜炎和眼内炎等病理也见报道。
临床症状
急性败血型:急性型猪链球菌病发病急、传播快、多表现为急性败血型。
脑膜炎型:多见于40-70日龄的小猪,病初体温升高40°C-42.5°C,不食,便秘,继而出现神经症状,如磨牙、转圈、前肢爬行、四肢游泳状或昏睡等,有的后期出现呼吸困难,如治疗不及时,往往死亡率很高。
关节炎型:由前两型转来,或者从发病起即呈现关节炎症状。表现为一肢或几肢关节肿胀、疼痛、有跛行,甚至不能起立,病程2-3周。死后剖检,见关节周围肿胀、充血、滑液浑浊,重者关节软骨坏死,关节周围组织有多发性化脓灶。
化脓性淋巴结炎型:多见于额下淋巴结,其次是咽部和颈部淋巴结。受害淋巴结肿胀、坚硬、有热有痛,可影响采食、咀嚼、吞咽和呼吸,并伴有咳嗽、流鼻涕。至化脓成熟、肿胀中央变软、皮肤坏死、自行破溃流脓,以后全身症状好转,局部逐渐痊愈,病程一般为3-5周。
病理变化
最常见的病理变化是脑膜、淋巴结和肺脏充血。
急性败血型:常表现鼻、气管、肺充血、呈肺炎变化,全身淋巴结肿大、出血,心包积液,心内膜出血,肾肿大、出血,胃肠粘膜充血、出血,关节囊内有胶样液体或纤维素脓性物。
脑膜炎型:表现脑膜充血、出血,脑脊髓白质和灰质有小出血点,脑脊液增加,心包、胸腔、腹腔有纤维性炎。
关节炎型:表现滑膜血管扩张和充血,出现纤维索性多浆膜炎,关节肿胀、滑膜液增多而浑浊,严重者关节软骨坏死,关节周围组织有多发性化脓灶。
化脓性淋巴结炎型:表现淋巴结肿大、出血,并伴有其他型病理变化。
预防措施
做好消毒、清除传染源,病猪隔离治疗,带菌母猪尽可能淘汰。污染的用具和环境用戊二醛或过硫酸氢钾等消毒液彻底消毒。保持环境卫生、消除感染因素,经常打扫猪圈内外卫生,防止猪圈和饲槽上有尖锐物体刺伤猪体。尽量避免猪群混圈引起咬架。仔猪去势在10日龄之前有利于伤口恢复,去势前后外阴囊皮肤用5%碘酊消毒。新生的仔猪应立即无菌结扎脐带,并用5%碘酊浸泡消毒。
由于猪链球菌血清型较多,不同菌苗对不同血清型猪链球菌感染无交叉保护力或交叉保护力较小。本人不建议注射疫苗。
药物预防:猪场或周围发生本病后,发病比例高的猪群可用药物阿莫西林、氟苯尼考、林可霉素等添加于饲料和饮水中。已发病的猪采用对链球菌敏感的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噻呋等进行肌肉注射治疗。对脑膜炎型出现神经症状的注射复方磺胺嘧啶钠、拜有利,有必要时静脉给药,对症治疗用高渗葡萄糖或甘露醇、速尿等降低颅内压。如对青霉素类、头孢类产生耐药,用克林霉素、拜有利等其他类抗生素。
关键:早发现早治疗,用药时间间隔、剂量掌握好,能有效提高治愈率。
人员防护:猪链球菌感染人主要通过接触病死猪。生猪饲养人员和屠宰加工人员是本病易感人群。在生猪养殖过程中,饲养人员要多注意个人防护,有外伤时应尽量避免接触病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