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非洲猪瘟(ASF)在我国发生以来,业内人士对猪病的认知和对猪病的防控理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业内人士几乎把猪病只分为“两种”:非洲猪瘟和其他猪病。那么,过去的一年主要猪病发生情况如何;今后猪病流行趋势如何;今后应如何开展猪病防控。下面以某检测机构对某省2020年1-11月份的检测数据为例,谈了笔者看法。
1 2020年主要猪病发生情况
某检测机构对某省2020年1-11月份血液样品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猪伪狂犬病毒(PRV)、猪瘟病毒(CSFV)、圆环病毒2型(PCV2)和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进行PCR检测,结果阳性率分别为16.43%、0.80%、1.40%、25.71%和30.19%;大肠杆菌(E.coli)、猪链球菌(SS)、猪副嗜血杆菌(HPS)、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PP)和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Bb)的检出率分别为21.74%、39.13%、4.35%、26.09%和8.70%。按猪场数统计,PRRSV、PRV、CSFV、PCV2和PEDV阳性率分别为26.32%、3.77%、2.56%、26.67%和76.47%,以上几种细菌的检出率为50%。
以上数据只是一个检测机构对一个省份的部分猪场、部分样品的检测结果。仅从这个结果来看,猪瘟(CSF)与猪伪狂犬病(PR)防控相对较好,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猪流行性腹泻(PED)和猪圆环病毒病(PCVD)发生率相对较高,细菌感染率较高。
2020年,笔者在日常与猪场交流获得的资讯中,发现几个明显的特点:(1)疑似ASF的现象比较普遍;(2)对ASF关注比较多,对其他疾病的关注明显减少了;(3)PRRS发病率比以往有所下降,但许多猪场依然很严重;(4)PR与CSF总体比较平稳,以散发为主;(5)PED呈常态化,但疫情比较平稳,危害程度比以往有所减轻。
2 猪病流行趋势分析
由于各级政府与各个猪场对疫病的防控都比以往有很大程度的重视,防控水平也比以往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已有疫病将呈地方性流行和局部散发。但根据我国兽医体制及养猪现状,各种猪病净化甚至消灭的时间还可能要往后推移,猪场对ASF、PRRS等疫病依然要有持久战、攻坚战的思想准备。
各种疫病的发生依然复杂。病毒的变异与重组、病毒毒株的多样性、新病不断出现、病毒的跨物种传播,使得疫病变得更为复杂。猪场中病毒毒株不同、毒力不同、病毒载量不同、猪群抵抗力不同、饲养环境不同以及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的疾病不同,导致不同猪场同一疾病的潜伏期、临床表现、发病率、死亡率都存在较大差异,给诊断和有效防控带来很大困难。
许多猪场将ASF作为猪场的头号疾病,并误认为“能防住ASF就能防住其他所有疫病”,因而忽视了其他疾病的防控。两年多来的事实已证明:不同疫病传染源、传播途径、发生条件并不完全一样,一个猪场即使不发生ASF,照样有可能发生其他疫病。因此,有的猪场过分重视ASF的防控而忽略其他疫病的防控,将有可能导致其他猪病的不可控。
禁抗、抗限政策的进一步落实以及国家对化药使用的进一步规范,细菌性疾病、断奶仔猪腹泻的发生率将在一定范围内有所提高,一些细菌性疾病将可能抬头。细菌性疾病多与PRRS、PCVD等病毒性疾病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特别需要重点防控猪链球菌和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感染。但不同管理水平、不同饲料使用理念,猪场细菌性疾病的发生率差异会很大。
非洲猪瘟在我国发生之后,许多猪场将频繁消毒代替生物安全措施,部分猪场甚至存在过度消毒、不科学消毒现象,使环境中或猪机体菌群平衡发生紊乱,导致一系列不良的后果,猪场常发疾病的种类也将发生变化。
ASFV依然在环境中存在,污染源广、污染面大、病毒隐蔽性强,流行将呈常态化,防控形势依然非常严峻。特别是对“农业农村部《非洲猪瘟疫情应急实施方案(2020年第二版)》”执行不到位以及生猪调运检疫、监管不严的情况下,存在疫情扩散的风险;ASF出现不典型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导致不能及早发现、及早处置,存在感染扩散的风险。
由于地域差异、气候影响、生猪调运等因素,某些疾病在某些季节、某些地区会呈现阶段性暴发。
后非洲猪瘟时代,为保证足够数量的后备母猪,从不同种猪场引种混群,甚至从不是专业性的种猪场引进三元母猪混群,给ASF、PRRS、PR等疫病的防控带来很大风险。
从以上检测结果看,猪群中PCV2的带毒率较高,这可能与发生非洲猪瘟后猪场减少了疫苗的接种有关。因此,如果防控不当,PCV2流行的可能性很大。另外,PRRS、PED依然是防控重点。
3 未来猪病防控对策
3.1 完善综合防控体系和个性化防控方案
构建兽医行政部门、养殖企业、运输企业、屠宰企业、肉制品加工企业、饲料企业等多部门、多单位组成的疾病防控命运共同体,做到联防联控。因为消除大环境中的病原和切断外部传播途径需要行业共同努力。所以,猪场的防控观念、防控方案、防控措施一定要结合猪场所在地兽医行政部门的所作所为及周边情况,不能眼睛只盯住自己猪场内部。
每个猪场应根据本场地理位置、周边环境、猪舍结构、设施设备、饲养规模、饲养方式、人员配置等因素制定和完善综合防控体系,采取可操作、可落地、真正有效的个性化防控方案,包括生物安全方案、营养方案、管理方案、环控方案、保健方案、免疫方案、驱虫方案等。同时,根据不同季节(如南方的雨季和北方的冬季、春节期间)、猪场周边疫情的变化,适时调整防控重点。条件成熟的猪场,采用数字化、智能化防控技术。
3.2 生物安全是疫病防控的有效手段
生物安全永远是健康养猪最重要的措施。如何开展人员管理、生产物资和生活物资管理、车辆管理、生物媒介管理及环境管理等,专家学者已介绍了很多,本文不再赘述。笔者认为,生物安全措施中最需要重视的是:各区域之间物理屏障的构筑和缓冲区的建立,分区分级防控,猪与物资的中转,隔离与消毒的有效性,措施的落实与评估(出猪台、办公区、厨房远离猪场,最大限度地采取封场管理)。如消毒前的清理清洗、消毒药的性质、消毒方式、消毒设备、消毒药的浓度、消毒药的用量、消毒时间、环境温度等因素对消毒效果影响的问题。
3.3 树立以养为主、养重于防、防重于治的科学疾病防控观
饲料品质低劣,能量、蛋白质等含量不足或配比不合理,导致猪营养不足、不均衡以及关键性抗病营养缺乏。饲料中重金属、霉菌毒素含量超标,机体代谢产生的生物毒素和便秘产生的毒素在体内累积,引起机体慢性中毒,抵抗力下降。水量、水压不足和水质差,直接影响机体健康度。猪长期生活在温度、湿度、密度、光照度、通风度、卫生洁净度不适的环境中,导致机体机能下降。引种、断奶、转群等生产应激不科学处置,导致疾病多发。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增加猪体的代谢负担甚至损伤组织和器官,不科学带猪消毒造成对猪皮肤黏膜的损伤。因此,通过提供充裕、平衡、精准的营养,使用富含益生菌、有机酸、高活性消化酶和小肽、免疫多糖、核酸、核苷酸等代谢产物的优质生物发酵饲料,提高肠黏膜屏障功能,调整肠道菌群平衡,激活免疫系统,提高饲料消化吸收率,满足机体维持需要、生长需要、繁殖需要、免疫需要、抗病需要,以增强机体抵抗力,降低猪只发病率与死亡率。提高环境舒适度、饲料营养度和动物福利,让猪吃好、喝好、吸好、住好、玩好、排泄好,全方位提升猪群的健康度和抗病力,以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
3.4 疫苗免疫是预防传染性疾病的重要途径之一
目前尚无安全、有效、合法的商业化非洲猪瘟疫苗。其他疫苗虽然市场上品种繁多,但不同厂家质量存在较大差异,再加上疫苗运输储存不当、疫苗毒株(菌株)与猪场流行毒株(菌株)不匹配、猪只免疫营养水平低、过冷或过热的环境、免疫接种操作不当、免疫程序不合理、疫苗之间的干扰以及免疫时猪群不同的生理与病理状态,均可能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不合理使用疫苗,还会增加猪体的代谢负担甚至损伤组织和器官,导致病毒毒株的多样性;高频次、高剂量注射疫苗,会引起免疫麻痹,干扰免疫应答,增加应激,出现过敏等不良反应。因此,疫苗免疫虽然是预防传染性疾病的重要途径之一,但不能过分依赖疫苗,必须科学使用疫苗才能取得应有的防病效果。
3.5 中药等功能性药物能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力
大量研究和临床应用表明,中药中的多糖、生物碱、树脂类、挥发油类、甙类、有机酸等生物活性物质,能提高第一道屏障——呼吸道、肠道等的SIgA含量,提高第二道屏障——免疫器官 (包括脾脏、淋巴结、扁桃体和胸腺等)功能和免疫细胞(B细胞、T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单核细胞和NK细胞等)活性,提高第三道屏障——Ⅰ型干扰素(IFN-α、IFN-β)、防御素和溶菌酶等细胞因子含量,双向调节免疫功能,扶正祛邪,有利于消化吸收、舒肝利胆、健脾强胃、修复生理系统损伤,发挥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抗菌、抗病毒、抗应激等作用。研究表明,微生态制剂有助于动物肠道健康,改善肠道微生物菌群平衡,提高免疫功能。小肽、寡糖等功能性物质能提高动物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力。因此,生产中科学使用中药、微生态制剂等有助于猪病防控。
3.6 预警是猪场应对疫病的重要机制
通过定期与不定期检测与监测,做到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理、早控制。定期按一定比例对不同猪群采样检测(包括病原、抗体、生化指标等),定期、多点对场内人员(包括人员的头发、鼻孔、耳、指缝、衣帽、鞋等)、环境(包括道路、土壤、空气尘埃、仓库、厨房、厕所、化粪池、漏缝地板、风机口、料糟、饮水器、饮水等)和物资(包括饲料等生产物资、食品等生活物资)采样检测,对异常猪、进场所有人员和物资即时采样检测,对每一头非正常病死猪进行检测。密切观察猪群食欲、饮欲、排泄物、分泌物、精神状态,统计分析猪的生长情况、繁殖情况、发病率、死淘率等,全方位评估猪群的健康状况。结合对猪群的监测、对样品的检测、对硬件和制度落实情况检查的结果,经常性开展对猪场外部环境、猪场内部环境、猪场设施设备、猪场管理、猪群流动及员工工作落实情况等的风险评估,及时发现和消灭场内传染源。评估猪群特异性免疫力和非特异性免疫力,评估和调整免疫程序,确定猪场风险等级,建立预警机制。一旦排查到重要疫病,立即进入应急响应状态,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处置。
3.7 防病意识与制度建设是保障
猪场所有人员(包括门卫、机修工、炊事员、老板、场长、饲养员、技术员)都应转变养猪理念,建立系统思维,强化生物安全意识、风险管理意识与科学疫病防控意识,不断学习,以提高防病知识与防病技能。猪场通过建立各种规章制度,加强培训、巡查、监督与考核,保障各项措施落地、落实、落细、有效,逐步提高数字化、智能化管理水平,提高防病效果。
3.8 做好重点疫病防控是关键
ASF、PRRS、CSF、PR、FMD、PED、HPS、APP、SS等都是猪场需要重点控制的疾病。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动物是防控任何传染病的通用措施,但不同疫病的防控重点是不一样的。防控ASF的重点是做好生物安全和提高机体屏障功能,特别要做好物理屏障的构筑、缓冲区的建立、猪与物资的中转、环境的有效消毒、常态化监测、风险管理和口鼻黏膜屏障功能的提升。防控PRRS的重点是谨慎引种(选择蓝耳病抗原抗体双阴性猪场的种猪进行引种)、后备猪驯化、减少应激、使用芪板青颗粒(主要成分:黄芪、板蓝根、金银花、蒲公英、大青叶等)保健和科学使用疫苗。防控CSF的重点是确定首免时间,制定科学免疫程序,避免PRRSV等对CSF免疫的干扰。由于猪瘟病原学阳性率呈下降趋势,可对猪瘟阳性猪进行淘汰,逐步实现猪瘟的净化。防控PR的重点是场内禁养狗猫等动物,筑牢围墙防止野狗、野猫、老鼠进入猪场,选用优质疫苗采用“喷鼻+活疫苗+灭活疫苗”的免疫方案,简化免疫程序、减少疫苗免疫频次,推进猪伪狂犬病净化。防控PED的重点是后备猪驯化。提高母猪健康度,加强环境管理与出猪台管理,使用能较好激发黏膜免疫的免疫方案。防控FMD的重点是选择优质O型、A型二价灭火疫苗普免与季节性免疫相结合,同时加强出猪台管理。控制APP、SS、HPS等细菌性疾病的重点是控制PRRS、PCVD、PR等免疫抑制性疾病,加强环境管理,减少应激,使用优质生物发酵饲料维持菌群平衡,抑制有害菌的生长。
总之,猪病在一定时期内依然复杂,在局部地区某些时段依然会暴发,在某些防控不力的猪场依然会很严重。在日常生产管理中,做到营养均衡、管理精细、生物安全、环境友好、科学用药、监测预警,以实现限抗与非洲猪瘟背景下猪场安全生产、稳定生产,达到猪场效益最大化。
文 ⊙ 章红兵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童夏霞 陈勇锋 林渝钧 周泉丽 杭州洪桥中科基因技术有限公司
俞苏杭 金华市婺城区动物防疫检疫中心
1 2020年主要猪病发生情况
某检测机构对某省2020年1-11月份血液样品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猪伪狂犬病毒(PRV)、猪瘟病毒(CSFV)、圆环病毒2型(PCV2)和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进行PCR检测,结果阳性率分别为16.43%、0.80%、1.40%、25.71%和30.19%;大肠杆菌(E.coli)、猪链球菌(SS)、猪副嗜血杆菌(HPS)、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PP)和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Bb)的检出率分别为21.74%、39.13%、4.35%、26.09%和8.70%。按猪场数统计,PRRSV、PRV、CSFV、PCV2和PEDV阳性率分别为26.32%、3.77%、2.56%、26.67%和76.47%,以上几种细菌的检出率为50%。
以上数据只是一个检测机构对一个省份的部分猪场、部分样品的检测结果。仅从这个结果来看,猪瘟(CSF)与猪伪狂犬病(PR)防控相对较好,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猪流行性腹泻(PED)和猪圆环病毒病(PCVD)发生率相对较高,细菌感染率较高。
2020年,笔者在日常与猪场交流获得的资讯中,发现几个明显的特点:(1)疑似ASF的现象比较普遍;(2)对ASF关注比较多,对其他疾病的关注明显减少了;(3)PRRS发病率比以往有所下降,但许多猪场依然很严重;(4)PR与CSF总体比较平稳,以散发为主;(5)PED呈常态化,但疫情比较平稳,危害程度比以往有所减轻。
2 猪病流行趋势分析
由于各级政府与各个猪场对疫病的防控都比以往有很大程度的重视,防控水平也比以往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已有疫病将呈地方性流行和局部散发。但根据我国兽医体制及养猪现状,各种猪病净化甚至消灭的时间还可能要往后推移,猪场对ASF、PRRS等疫病依然要有持久战、攻坚战的思想准备。
各种疫病的发生依然复杂。病毒的变异与重组、病毒毒株的多样性、新病不断出现、病毒的跨物种传播,使得疫病变得更为复杂。猪场中病毒毒株不同、毒力不同、病毒载量不同、猪群抵抗力不同、饲养环境不同以及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的疾病不同,导致不同猪场同一疾病的潜伏期、临床表现、发病率、死亡率都存在较大差异,给诊断和有效防控带来很大困难。
许多猪场将ASF作为猪场的头号疾病,并误认为“能防住ASF就能防住其他所有疫病”,因而忽视了其他疾病的防控。两年多来的事实已证明:不同疫病传染源、传播途径、发生条件并不完全一样,一个猪场即使不发生ASF,照样有可能发生其他疫病。因此,有的猪场过分重视ASF的防控而忽略其他疫病的防控,将有可能导致其他猪病的不可控。
禁抗、抗限政策的进一步落实以及国家对化药使用的进一步规范,细菌性疾病、断奶仔猪腹泻的发生率将在一定范围内有所提高,一些细菌性疾病将可能抬头。细菌性疾病多与PRRS、PCVD等病毒性疾病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特别需要重点防控猪链球菌和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感染。但不同管理水平、不同饲料使用理念,猪场细菌性疾病的发生率差异会很大。
非洲猪瘟在我国发生之后,许多猪场将频繁消毒代替生物安全措施,部分猪场甚至存在过度消毒、不科学消毒现象,使环境中或猪机体菌群平衡发生紊乱,导致一系列不良的后果,猪场常发疾病的种类也将发生变化。
ASFV依然在环境中存在,污染源广、污染面大、病毒隐蔽性强,流行将呈常态化,防控形势依然非常严峻。特别是对“农业农村部《非洲猪瘟疫情应急实施方案(2020年第二版)》”执行不到位以及生猪调运检疫、监管不严的情况下,存在疫情扩散的风险;ASF出现不典型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导致不能及早发现、及早处置,存在感染扩散的风险。
由于地域差异、气候影响、生猪调运等因素,某些疾病在某些季节、某些地区会呈现阶段性暴发。
后非洲猪瘟时代,为保证足够数量的后备母猪,从不同种猪场引种混群,甚至从不是专业性的种猪场引进三元母猪混群,给ASF、PRRS、PR等疫病的防控带来很大风险。
从以上检测结果看,猪群中PCV2的带毒率较高,这可能与发生非洲猪瘟后猪场减少了疫苗的接种有关。因此,如果防控不当,PCV2流行的可能性很大。另外,PRRS、PED依然是防控重点。
3 未来猪病防控对策
3.1 完善综合防控体系和个性化防控方案
构建兽医行政部门、养殖企业、运输企业、屠宰企业、肉制品加工企业、饲料企业等多部门、多单位组成的疾病防控命运共同体,做到联防联控。因为消除大环境中的病原和切断外部传播途径需要行业共同努力。所以,猪场的防控观念、防控方案、防控措施一定要结合猪场所在地兽医行政部门的所作所为及周边情况,不能眼睛只盯住自己猪场内部。
每个猪场应根据本场地理位置、周边环境、猪舍结构、设施设备、饲养规模、饲养方式、人员配置等因素制定和完善综合防控体系,采取可操作、可落地、真正有效的个性化防控方案,包括生物安全方案、营养方案、管理方案、环控方案、保健方案、免疫方案、驱虫方案等。同时,根据不同季节(如南方的雨季和北方的冬季、春节期间)、猪场周边疫情的变化,适时调整防控重点。条件成熟的猪场,采用数字化、智能化防控技术。
3.2 生物安全是疫病防控的有效手段
生物安全永远是健康养猪最重要的措施。如何开展人员管理、生产物资和生活物资管理、车辆管理、生物媒介管理及环境管理等,专家学者已介绍了很多,本文不再赘述。笔者认为,生物安全措施中最需要重视的是:各区域之间物理屏障的构筑和缓冲区的建立,分区分级防控,猪与物资的中转,隔离与消毒的有效性,措施的落实与评估(出猪台、办公区、厨房远离猪场,最大限度地采取封场管理)。如消毒前的清理清洗、消毒药的性质、消毒方式、消毒设备、消毒药的浓度、消毒药的用量、消毒时间、环境温度等因素对消毒效果影响的问题。
3.3 树立以养为主、养重于防、防重于治的科学疾病防控观
饲料品质低劣,能量、蛋白质等含量不足或配比不合理,导致猪营养不足、不均衡以及关键性抗病营养缺乏。饲料中重金属、霉菌毒素含量超标,机体代谢产生的生物毒素和便秘产生的毒素在体内累积,引起机体慢性中毒,抵抗力下降。水量、水压不足和水质差,直接影响机体健康度。猪长期生活在温度、湿度、密度、光照度、通风度、卫生洁净度不适的环境中,导致机体机能下降。引种、断奶、转群等生产应激不科学处置,导致疾病多发。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增加猪体的代谢负担甚至损伤组织和器官,不科学带猪消毒造成对猪皮肤黏膜的损伤。因此,通过提供充裕、平衡、精准的营养,使用富含益生菌、有机酸、高活性消化酶和小肽、免疫多糖、核酸、核苷酸等代谢产物的优质生物发酵饲料,提高肠黏膜屏障功能,调整肠道菌群平衡,激活免疫系统,提高饲料消化吸收率,满足机体维持需要、生长需要、繁殖需要、免疫需要、抗病需要,以增强机体抵抗力,降低猪只发病率与死亡率。提高环境舒适度、饲料营养度和动物福利,让猪吃好、喝好、吸好、住好、玩好、排泄好,全方位提升猪群的健康度和抗病力,以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
3.4 疫苗免疫是预防传染性疾病的重要途径之一
目前尚无安全、有效、合法的商业化非洲猪瘟疫苗。其他疫苗虽然市场上品种繁多,但不同厂家质量存在较大差异,再加上疫苗运输储存不当、疫苗毒株(菌株)与猪场流行毒株(菌株)不匹配、猪只免疫营养水平低、过冷或过热的环境、免疫接种操作不当、免疫程序不合理、疫苗之间的干扰以及免疫时猪群不同的生理与病理状态,均可能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不合理使用疫苗,还会增加猪体的代谢负担甚至损伤组织和器官,导致病毒毒株的多样性;高频次、高剂量注射疫苗,会引起免疫麻痹,干扰免疫应答,增加应激,出现过敏等不良反应。因此,疫苗免疫虽然是预防传染性疾病的重要途径之一,但不能过分依赖疫苗,必须科学使用疫苗才能取得应有的防病效果。
3.5 中药等功能性药物能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力
大量研究和临床应用表明,中药中的多糖、生物碱、树脂类、挥发油类、甙类、有机酸等生物活性物质,能提高第一道屏障——呼吸道、肠道等的SIgA含量,提高第二道屏障——免疫器官 (包括脾脏、淋巴结、扁桃体和胸腺等)功能和免疫细胞(B细胞、T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单核细胞和NK细胞等)活性,提高第三道屏障——Ⅰ型干扰素(IFN-α、IFN-β)、防御素和溶菌酶等细胞因子含量,双向调节免疫功能,扶正祛邪,有利于消化吸收、舒肝利胆、健脾强胃、修复生理系统损伤,发挥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抗菌、抗病毒、抗应激等作用。研究表明,微生态制剂有助于动物肠道健康,改善肠道微生物菌群平衡,提高免疫功能。小肽、寡糖等功能性物质能提高动物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力。因此,生产中科学使用中药、微生态制剂等有助于猪病防控。
3.6 预警是猪场应对疫病的重要机制
通过定期与不定期检测与监测,做到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理、早控制。定期按一定比例对不同猪群采样检测(包括病原、抗体、生化指标等),定期、多点对场内人员(包括人员的头发、鼻孔、耳、指缝、衣帽、鞋等)、环境(包括道路、土壤、空气尘埃、仓库、厨房、厕所、化粪池、漏缝地板、风机口、料糟、饮水器、饮水等)和物资(包括饲料等生产物资、食品等生活物资)采样检测,对异常猪、进场所有人员和物资即时采样检测,对每一头非正常病死猪进行检测。密切观察猪群食欲、饮欲、排泄物、分泌物、精神状态,统计分析猪的生长情况、繁殖情况、发病率、死淘率等,全方位评估猪群的健康状况。结合对猪群的监测、对样品的检测、对硬件和制度落实情况检查的结果,经常性开展对猪场外部环境、猪场内部环境、猪场设施设备、猪场管理、猪群流动及员工工作落实情况等的风险评估,及时发现和消灭场内传染源。评估猪群特异性免疫力和非特异性免疫力,评估和调整免疫程序,确定猪场风险等级,建立预警机制。一旦排查到重要疫病,立即进入应急响应状态,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处置。
3.7 防病意识与制度建设是保障
猪场所有人员(包括门卫、机修工、炊事员、老板、场长、饲养员、技术员)都应转变养猪理念,建立系统思维,强化生物安全意识、风险管理意识与科学疫病防控意识,不断学习,以提高防病知识与防病技能。猪场通过建立各种规章制度,加强培训、巡查、监督与考核,保障各项措施落地、落实、落细、有效,逐步提高数字化、智能化管理水平,提高防病效果。
3.8 做好重点疫病防控是关键
ASF、PRRS、CSF、PR、FMD、PED、HPS、APP、SS等都是猪场需要重点控制的疾病。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动物是防控任何传染病的通用措施,但不同疫病的防控重点是不一样的。防控ASF的重点是做好生物安全和提高机体屏障功能,特别要做好物理屏障的构筑、缓冲区的建立、猪与物资的中转、环境的有效消毒、常态化监测、风险管理和口鼻黏膜屏障功能的提升。防控PRRS的重点是谨慎引种(选择蓝耳病抗原抗体双阴性猪场的种猪进行引种)、后备猪驯化、减少应激、使用芪板青颗粒(主要成分:黄芪、板蓝根、金银花、蒲公英、大青叶等)保健和科学使用疫苗。防控CSF的重点是确定首免时间,制定科学免疫程序,避免PRRSV等对CSF免疫的干扰。由于猪瘟病原学阳性率呈下降趋势,可对猪瘟阳性猪进行淘汰,逐步实现猪瘟的净化。防控PR的重点是场内禁养狗猫等动物,筑牢围墙防止野狗、野猫、老鼠进入猪场,选用优质疫苗采用“喷鼻+活疫苗+灭活疫苗”的免疫方案,简化免疫程序、减少疫苗免疫频次,推进猪伪狂犬病净化。防控PED的重点是后备猪驯化。提高母猪健康度,加强环境管理与出猪台管理,使用能较好激发黏膜免疫的免疫方案。防控FMD的重点是选择优质O型、A型二价灭火疫苗普免与季节性免疫相结合,同时加强出猪台管理。控制APP、SS、HPS等细菌性疾病的重点是控制PRRS、PCVD、PR等免疫抑制性疾病,加强环境管理,减少应激,使用优质生物发酵饲料维持菌群平衡,抑制有害菌的生长。
总之,猪病在一定时期内依然复杂,在局部地区某些时段依然会暴发,在某些防控不力的猪场依然会很严重。在日常生产管理中,做到营养均衡、管理精细、生物安全、环境友好、科学用药、监测预警,以实现限抗与非洲猪瘟背景下猪场安全生产、稳定生产,达到猪场效益最大化。
文 ⊙ 章红兵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童夏霞 陈勇锋 林渝钧 周泉丽 杭州洪桥中科基因技术有限公司
俞苏杭 金华市婺城区动物防疫检疫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