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减少动物疫苗免疫发生免疫副反应的措施
来源: 张涛
2020-03-24 14:17:49
查看: 次
摘要: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养殖业发展模式也进行着不断变革,由过于的散养型、资源浪费型、高污染行不断向集约化、现代化、智能化、环境友好型转变,但是,由于集约化程度高,造成整个养殖场感染和流行动物疫病的风险增大。养殖场在接种疫苗时动物发生免疫副反应的几率不断增加,导致养殖户对个别疫苗产品产生不信懒感,对免疫接种的积极性有所下降。如何科学有效的减少动物发生免疫副反应,对确保国家动物疫病免疫制度的顺利开展具有深远意义。
现阶段,我国流行的动物疫病的特点是“老病继续肆虐,新病不断涌现”,针对动物疫病防控采取的原则为“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这就要求养殖场不断强化疫苗免疫预防工作。养殖场在不断强化动物疫病防控过程中,针对当前流行的动物疾病所接种的疫苗种类和免疫频率越来越多,导致被免疫动物发生免疫副反应的几率也不断增加,进而导致养殖户对个别疫苗产品产生不信懒感,对免疫接种的积极性有所下降。因此,如何科学有效的减少动物发生免疫副反应的几率,对确保国家动物疫病免疫制度的顺利开展具有深远意义。本文主要通过简述动物疫苗免疫副反应的定义、分类以及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整理出了一些防止或减少动物疫苗免疫副反应发生的综合应对方法,供广大基层养殖户借鉴和学习。
动物免疫接种后,疫苗在动物机体内产生的与特定的免疫作用无关的不良反应,统称为疫苗免疫副反应。疫苗免疫副反应根据动物机体出现症状的严重程度可分为一般性副反应、异常性副反应和副反应性死亡三个类型。一般性副反应主要包括动物在接种疫苗后,免疫部位出现皮肤红疹、跛行、体温略微升高、暂时性食欲下降或停食、精神萎靡不振、呼吸急促以及泌乳减少等临床症状,但这些症状一般比较轻微且短时间内就会退去,一般不过24h 即可自行恢复正常。严重性副反应较一般性副反应的症状剧烈,通常在疫苗接种后的24h 内动物出现卧地不起、体温迅速升高至40℃以上,呼吸困难、口吐白沫、肌肉震颤甚至出现抽搐,必须及时的采用药物进行抢救和治疗,否则很可能会导致动物死亡。副反应性死亡包括超敏感性变态反应引起免疫动物发生死亡或者导致怀孕母畜会出现早产、滑胎以及产死胎等,动物在发生免疫副反应后24 h内未采取救治措施或采取救治措施后仍造成动物死亡。
2.1 疫苗方面的因素 目前,我国进行动物疫病防控选用的疫苗大多数为灭活疫苗,其主要成分包括灭活并经过一些浓缩纯化技术处理后病原体,为了保证疫苗存放和运输的的稳定性,还会添加一些抗原稳定剂方面的物质,同时,为了提升疫苗免疫的高效性,会添加一些免疫增强剂、疫苗佐剂等物质,这些成分和物质共同构成了商品化的动物疫苗。这些添加物质大多数都具有致敏作用,都能够对被免疫动物机体产生一定的免疫刺激作用,以提升疫苗主要成分的免疫效力,这些免疫增强物质发挥的刺激作用的强弱影响着动物机体发生免疫副反应的不同程度。有些疫病的防控,由于病原体自身特性或者研究技术的局限性,仍然采用弱毒疫苗进行免疫防控。这些弱毒疫苗在进行免疫接种时,活的病原体会在动物机体内增殖或者出现交叉感染、毒力返强等,可能会引起动物机体出现一些症状,进而表现出疫苗免疫副反应的症状。疫苗生产企业由于生产设备、工艺技术等的差异,也会造成疫苗品质的差异,从而影响疫苗免疫副反应强弱程度的差异。动物疫苗存储、运输、销售等环节,由于疫苗所处环境条件的不适宜,造成疫苗变质,引起疫苗免疫效力下降,增加了对动物机体的刺激性风险,同时也增加了疫苗免疫副反应发生的几率。进行免疫接种时,如果同时接种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疫苗,可能出现免疫交叉干扰的问题,导致疫苗免疫副反应的发生。有些不法商贩和个人,在利益的驱动下违法制造或销售劣质动物疫苗或假疫苗,造成动物疫苗市场的混乱,养猪户不慎购买到这些疫苗产品,极易出现免疫副反应。
2.2 动物机体因素 免疫副反应的发生与动物机体免疫抵抗力的强弱有一定的关系。当动物群体日常饲养管理良好、动物群体品种优良、动物群体处于亚健康状态的量较少,发生疫苗免疫副反应的几率就较低。当动物群体饲养管理条件差、饲养密度大、温湿度不适宜、精神状态低、微量元素缺乏、免疫水平不齐以及动物机体正处于某些疫病的潜伏期或处于隐性感染状态,或者当气候条件骤变等因素存在时,导致动物机体发生一系列应激反应,引起动物机体免疫系统功能紊乱,此时进行疫苗免疫接种会由于动物机体细胞介导的免疫机能低下,非常容易引起疫苗免疫副反应的发生。
2.3 免疫程序因素 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是保障疫苗免疫效力高效的重中之重。免疫时间提前或推后都会影响疫苗免疫效果,对于仔畜幼禽免疫接种过早会受到机体内母源抗体的影响,导致免疫不成功,可能会导致一些疫苗免疫副反应的发生。免疫时间推迟,动物可能会在免疫空窗期感染一些动物疫病,使动物机体免疫力低下,在进行疫苗接种时容易造成免疫副反应的发生。现阶段,由于各种动物疫病的流行和肆虐,通常一个养殖场对所养殖的动物会接种多种动物疫苗,如果对所接种的多种动物疫苗的免疫程序设计不合理,免疫多种疫苗间可能会造成相互干扰或抑制的情况,增强对动物机体的刺激,造成动物机体免疫失败,进而引起疫苗免疫副反应的发生。
2.4 人员操作因素 人员操作因素主要体现在不按疫苗使用说明书的要求对疫苗进行存储、管理以及使用,导致购买的疫苗过期、变质。在进行免疫接种时,对冷藏的疫苗未恢复至室温、未进行充分摇匀,对冻干疫苗未按规定的要求和比例进行溶解,或者不按规定的剂量接种疫苗,接种方法、部位、深度不正确,或者接种部位、注射器具未严格进行消毒都可能造成疫苗免疫副反应的发生。免疫接种的次数和间隔不当,疫苗间免疫干扰考虑不周,其次,没有充分了解一些疫苗的免疫禁忌对象,对处于发病状态或疑似感染的动物、精神状态较差的动物或者对已经怀孕的动物进行免疫接种,都会导致疫苗免疫副反应的发生,严重者会加速病程的发展。
3.1 狠抓疫苗管理 在购买疫苗时, 一定要选择国家批准的具备生产资格的并严格经兽药GMP 认证管理的生物制品企业的高质量产品。同时,购买疫苗产品时要认真查验疫苗的生产批号、出厂日期、有效期、兽药二维码等信息,在使用前,要检查疫苗包装是否完好、疫苗的含量有否减少、疫苗性状是否发生变化、瓶装疫苗有无鼓包等问题。对所购买的疫苗要进行兽药二维码信息追踪,查询真伪,对发现的假疫苗或劣质疫苗要上报相关兽药行政管理部门进行处理。同时,要加强疫苗的管理,严格按照疫苗生产、储存、运输、销售、销毁等要求进行妥善管理,做好日常管理记录,严格把控疫苗的各环节,确保疫苗在有效期内使用。
3.2 制定严格的免疫程序 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选择最佳的免疫时机给动物进行疫苗免疫,以降低免疫副反应的发生。在免疫接种前,对动物群体进行初步的临诊检查,对体质衰弱、怀孕母畜、发病或疑似患病的动物个体应暂缓免疫接种,同时,对处于强应激状态下的动物群体也应该暂缓免疫接种,这样才能有效避免疫苗免疫副反应的发生。
3.3 规范人员操作 在进行免疫接种时,操作人员应根据动物种类、个体差异、免疫程序等,严格按照疫苗的使用说明,选择正确的免疫方式、接种部位、免疫剂量进行免疫接种。免疫接种所需的器械设备要严格进行灭菌消毒,确保洁净卫生,同时,对接种部位要进行消毒处理,注射时要严格做到“一畜一针一消毒”,严禁飞针或注射器具及消毒棉球重复使用,减少对疫苗注射部位刺激所导致的免疫副反应。
3.4 及时妥善处理免疫副反应 动物进行免疫接种后,要注意观察动物机体的反应.对注射部位出现红肿、体温略微升高、食欲暂时下降等一般免疫副反应,要注意加强饲养管理。对出现呼吸急促、肌肉震颤、倒地抽搐等严重免疫副反应症状的动物,要及时使用抗过敏、强心类药物进行治疗,通常使用肾上腺素或地塞米松肌肉注射,以缓解免疫副反应的症状,在针对严重副反应具体的处理过程中,推荐首选肾上腺素。对于发生副反应死亡的动物,要妥善做好无害化处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