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脑心肌炎病毒病是由小RNA 病毒科的脑心肌炎病毒群引起的一种疾病,主要感染猪和啮齿类动物,尽管在许多种动物中普遍存在亚临床感染,但主要引起猪的零星死亡或流行,给养猪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下面笔者就猪脑心肌炎病毒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措施和防治措施进行介绍,旨在加深养猪户对猪脑心肌炎病毒病的认识。
1 病原学
猪脑心肌炎病毒是一种RNA 病毒,属于心肌炎病毒科小RNA 病毒属,在19 世纪40 年代就被分离到,与蟋蟀麻痹病毒具有相同的抗原。猪脑心肌炎病毒粒子含单链RNA 病毒,分子质量为2.6×106 μ。尽管该病毒的抗原性很稳定,但是病毒的D区(编码衣壳蛋白VP1)表现出很大的遗传变异性,单一的核酸突变就可使猪脑心肌炎病毒株力减弱。猪脑心肌炎病毒中有一个多聚C 域,由不同长度的核甘酸组成,通常长度为80~250 bp。
猪脑心肌炎病毒具有与其他小RNA 病毒相似的特性,具有乙醚抗性,在较宽的pH 值范围内可稳定存在,60 ℃经30 min 即可灭活。猪脑心肌炎病毒在包括啮齿动物、猪和灵长类动物的细饱培养物中能很好地复制。猪脑心肌炎病毒的凝集活性存在差异,病毒在细胞培养下的连续传代可以改变其体外生长特性,使毒力减弱,并影响红细胞凝集活性。
2 流行病学
猪脑心肌炎病毒在世界上广泛存在,在美国、澳大利亚、西亚和南非都有报道过暴发此病。啮齿动物特别是鼠为主要的无症状的贮存宿主,本病的发生通常与接触啮齿动物或其排泄物有关。从死亡的病理组织学变化一致的动物中分离出病毒,证实猩猩、黑猩猩、拂拂、犬型猴、孤猴、美洲驼、树徽、某些羚羊类、黑犀牛和非洲象都易感。
感染猪脑心肌炎病毒的猪可在短期内排出病毒。猪只之间的接触传播或接触过感染死亡猪是病毒的潜在传播途径,病毒可通过口腔感染健康的猪,使其心肌受损,尤其是仔猪可发生致死性感染,成年猪一般不表现临床症状,呈隐性感染。从胎儿和死产猪中已经分离出猪脑心肌炎病毒,这说明该病毒可以通过胎盘传染。
3 临床症状
感染时猪的年龄是判断临床疾病的重要指标,特别是刚出生几周即感染的严重病例,接近100%的死亡率的高度致死性,仅限于断奶前仔猪。断奶猪到成年猪的感染通常表现为亚临床症状,尽管一些成年猪可以发现死亡病例。感染猪脑心肌炎病毒的仔猪主要表现为体温高达41 ℃,采食量下降、共济失调、呕吐或呼吸困难,与急性心脏衰竭症状很相似,最后因心功能不全而突然死亡。成年病猪的临床表现各异,有的病猪在被驱赶或其他方法引起兴奋时突然死亡,有的病猪则出现流产、木乃伊胎或死胎等繁殖障碍。
4 病理变化
因急性心肌炎死亡的病猪可见心外膜出血,病猪尸体剖解时通常可见心包积水、胸腔积水和肺水肿,心脏特别是心脏右侧扩张,心室肌常有多个分散的白色区域或灰白病灶区。组织学可见典型的心肌坏死,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炎性浸润,未见到脉管炎和心内膜炎。从急性病例的很多器官中都可以分离出病毒,特别是心脏和脾脏,在感染后5~7 d就可检出病毒抗体。
5 诊断措施
繁殖障碍和断奶前仔猪死亡可作为诊断的重要特征,猪脑心肌炎病毒引发的繁殖障碍需与细小病毒、伪狂犬病引起的母猪繁殖障碍相区别。猪细小病毒感染最常见的情况是胚胎早期被吸收及不规则的返情,且可见到窝仔数减少、流产及木乃伊胎增加。伪狂犬病可引起的生殖问题有流产、死胎、木乃伊胎及仔猪羸弱,在新进感染的猪群,可见到的其他症状有发热及呼吸与神经系统症状。此外,猪脑心肌炎病毒病要与猪白肌病进行鉴别诊断,猪白肌病会出现神经症状以及心肌灰白的症状,病猪的尿液中有血红蛋白。
6 防治措施
6.1 疫苗预防
目前尚无治疗猪脑心肌炎病毒病的有效方法,但猪脑心肌炎病毒灭活疫苗在市场已商品化,疫苗的预防效果很好,因为在免疫过的猪体内检测到了高效价的抗体。当用脑心肌炎病毒的野毒株进行攻毒时,可以保护猪不发生临床死亡。同时疫苗对经胎盘感染也具有保护作用,病愈后康复的猪可以获得坚强的免疫力,但可能会长期隐性带毒和向外界排毒。
6.2 饲养管理
因啮齿动物在猪脑心肌炎病毒病传播中起重要作用,因此,为防止临床病例发生,须保持好环境卫生,尽可能保持设施和饲料无啮齿动物污染,特别是在疫情发生区。如果发现猪群出现疑似病猪,要立即将其隔离,采取分群饲养[3]。做好猪场的生物安全措施,含氯、碘、醛类、过氧化物类的消毒剂对杀死病毒都有效。建议猪场可以使用20.0%~25.0%过氧化氢溶液按1∶300 兑水后,带猪进行全场消毒,每周1 次。疫情发生时,可以每周2~3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