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猪业是养猪业的龙头,也是最神秘,最具有技术壁垒的“利器”。好的育种,就是在不同猪种中找到长得快、产子多、瘦肉率高的基因。种猪需要几代繁衍,它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时间长、成本高让很多企业选择了短期行为,直接从国外进口种猪。这也使我国生猪产业多年来严重依赖进口,陷入“引种——退化—再引种—再退化”的恶性循环。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的生猪育种逐渐发展起来。到今天,中国种猪的自给率已达到94%的水平,基本可以实现独立育种。育种到底有多难?育种也需要“秘密武器”?关注7月14日21:45《对话》#农业高质量发展之生猪产业样本#。
全国畜牧总站牧业发展处研究员杨红杰在《对话》现场表示,种业是农业的芯片,种业是农业最基础、最核心的产业,生猪生产也是这样。
育种也需要“秘密武器”?
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秦英林认为,在猪的育种方面,牧原公司执行了自己的独立育种方案,现在的情况是已经摆脱了对进口猪种的依赖,公司自己的商品猪就可以直接做繁育种猪使用,并且牧原种猪和繁育猪的肉质一样好,和商品猪的肉质一样好。这十多年已经很少大批量从国外引种。
天邦食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傅衍拿来了皮特兰。他告诉我们,这个种在全世界第三方的种猪公司的测定过程中胜出了,它的生长速度特别快,料比特别好。天邦的理念是希望通过一些高技术的应用,|一次引种以后,就继续自己做育种,目标是要超过国外。
铁骑力士集团猪业事业部总裁李宗均称他们的这头种猪叫做加系的大约克种猪,现在是同步联合育种促进整个种猪的生产性能和肉质的提升和改善。
独立育种有多重要?
全国畜牧总站牧业发展处研究员杨红杰认为,单从经济角度来讲,育种肯定是赔钱,就是所谓的“造船不如买船,买船不如租船。”但中国作为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猪生产国,全世界一半的猪养在中国,生猪对中国的老百姓又是这么重要。七亿头猪的商品量,不可能让种卡在外国人的手里。自己培育品种是一种创新,秦总提到的引进、消化和吸收也是一种创新,不管是培育品种,还是引进品种,根本之道就要搞种业的自主创新。
杨红杰说,在改革开放初期,他们曾经大量引进国外的猪种,杜洛克长白大白,自己不搞育种就陷入到了引进退化,再引进再退化的这种怪圈当中。2009年实施了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了98家国家级生猪厂,组建了自己的群进行育种。现在有15万头的群,是自己的种。中国种猪的自给率达到了94%,每年引进的种猪不到1万头,基本上实现了自主育种。
引种,有多难?
天邦食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傅衍分享2014 年9月的时候,当时天邦入股了一家很知名的种猪公司叫CG(ChoiceGenetics),想入股它,拿到它的技术,拿到它最好的种猪。“我们去引种的时候往往你不可能拿到最好的种猪,但我是股东的时候,可能会拿到好的。但事后也觉得并不是如此。尽管占股 40.69%,技术对你还是保密的,软件让他安装到中国来不用原代码,他都不愿意。对方让我们把数据传过去,他把结果传过来。我们决定自己开发,现在我们完全都自己开发,包括基因组的育种。尽管你是一家公司你是股东了,他还对你摆手。我们自己努力,至少可以跟他一样了,今后要超过他,并且我对他开放,我的结果都呈现给他。”
为了合适中国人的口味,投资是买种的十倍都不止?
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秦英林分享,牧园公司做育种,是要把国内的好的基因要留下来,还要把国际上好的猪的基因也要引过来。不是说要创一个什么新的品种,是要做一个在中国环境下,更适合发展的品种。每个国家的消费习惯不一样,英国它更喜欢吃瘦肉的白肉,把猪肉变成白肉吃,美国在80年代90年代的时候也是这样,那么它们的育种方向,是肉吃得干巴巴的,觉得才健康,可是我们中国人吃的是粘乎乎的,肉红鲜鲜的,放到锅里一下去就闻到香的,这才好吃。
2000年的时候痛下决心,把重金引的种再赶出去,用了基因检测技术,一头一头地把猪挑出去,投资是买种的十倍都不止。
当年一头猪少卖20多的时候,销售经理气哭。那时候人家的猪比我们的猪长脸,卖得比我高,这边降了价人家还不愿意买。它的背后就是因为我们把那个基因踢出去了,踢出去之后,又过了两年,到第二年的时候,我记得是6月26日,那一批猪出来,非常好,猪贩子也高兴,经销商也满意。
因为消费者现在的需求品位越来越提高,对肉质风味的要求,所以要结合起来,不能完全走这种国外的这种情况。
铁骑力士集团猪业事业部总裁李宗均补充了一下,因为国外的育种,很多的目标其实都是以低成本、高效率为目标的。但中国的消费者可能对他们这种猪肉的品质和风味上可能还存在着一些差异的看法。
铁骑力士集团猪业事业部育种总监王忻在《对话》表示,育种部门的工资应该是事业部技术门中工资最高的。因为育种工作是从源头来改善最终商品猪的品质,对商品猪的作用呈现一个放大的作用的,基本上500多的原种猪可以影响100万的商品肉猪的这样的一个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