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生猪价格持续低迷,近期部分低价区域已逼近成本线。国家统计局9月14日发布的数据显示,9月上旬,生猪(外三元)价格为13.7元/公斤,与2024年9月上旬的19.8元/公斤相比,下降了30.8%。
面对生猪市场波动形势,农业农村部等有关部门已多次强调落实生猪产能调控政策,推动行业有序调节生产节奏。具体措施包括合理淘汰和调减能繁母猪存栏、减少二次育肥行为、控制肥猪出栏体重,严格遏制新增产能等。
在这一背景下,生猪价格变化已成为养殖户与消费者共同关注的焦点。为此,农视网记者专访农业农村部猪肉全产业链监测预警首席分析师、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朱增勇,就生猪市场现状与产能调控政策进行深入解读。
供需失衡:猪价下跌的深层原因
一般来说,6月至8月是一年中的猪肉消费淡季,生猪出栏也处于全年低位。但受2024年头部企业产能扩张的影响,2025年同期生猪出栏量仍居高位。公开数据显示,8月份18家上市猪企出栏量同比增长29.11%,其中牧原、温氏等龙头企业出栏量均显著增长。
因此,尽管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显示,今年6月,全国5月龄以上中大猪存栏环比下降0.8%,预示着近期出栏量将减少;8月能繁母猪存栏也出现拐点,意味着10个月后的远期供给开始收缩。但受生猪生长周期影响,当前规模猪场的总存栏量仍保持环比增长。也就是说,目前存栏的中小猪只仍在持续育肥、形成供应,使得现阶段整体产能压力依然显著。

面对生猪市场波动形势,农业农村部等有关部门已多次强调落实生猪产能调控政策,推动行业有序调节生产节奏。具体措施包括合理淘汰和调减能繁母猪存栏、减少二次育肥行为、控制肥猪出栏体重,严格遏制新增产能等。
在这一背景下,生猪价格变化已成为养殖户与消费者共同关注的焦点。为此,农视网记者专访农业农村部猪肉全产业链监测预警首席分析师、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朱增勇,就生猪市场现状与产能调控政策进行深入解读。
供需失衡:猪价下跌的深层原因
一般来说,6月至8月是一年中的猪肉消费淡季,生猪出栏也处于全年低位。但受2024年头部企业产能扩张的影响,2025年同期生猪出栏量仍居高位。公开数据显示,8月份18家上市猪企出栏量同比增长29.11%,其中牧原、温氏等龙头企业出栏量均显著增长。
因此,尽管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显示,今年6月,全国5月龄以上中大猪存栏环比下降0.8%,预示着近期出栏量将减少;8月能繁母猪存栏也出现拐点,意味着10个月后的远期供给开始收缩。但受生猪生长周期影响,当前规模猪场的总存栏量仍保持环比增长。也就是说,目前存栏的中小猪只仍在持续育肥、形成供应,使得现阶段整体产能压力依然显著。

18家上市猪企2025年8月公开数据图源:中国猪业
与此同时,七、八月份的猪肉消费却处于季节性淡季,家庭及餐饮需求均有所下降。供给居于高位,消费较为疲软的双重影响,是生猪价格7月以来再次震荡走低的关键原因。
此外,朱增勇还指出了另一个重要因素:“七八月份未能出现传统的猪价反弹趋势,前期压栏的大猪和二次育肥现象减少,部分养殖场户开始恐慌性出栏,这进一步加剧了短期供应过剩的局面。这种恐慌性出栏会导致价钱越低,养殖户越想快点出栏,越卖价格越低的恶性循环。”
针对这种现象,朱增勇表示:“短时间会有这种现象,但随着政策调控的推进,这种情绪慢慢稳定以后,出栏的节奏逐渐会稳定下来。”
精准施策:多层次调控体系全面启动
针对生猪市场情况,政府已经建立了一套多层次、全方位的调控体系。短期通过减少二次育肥、适当降低生猪出栏体重来平衡市场供给;中期通过合理淘汰低产能繁母猪,降低成本,减少市场风险;长期则是通过调节能繁母猪存栏量,影响10个月后的商品猪供应。
其中,朱增勇特别解释了能繁母猪调控的重要性:“能繁母猪的产能影响的是10个月后的商品猪出栏,因为生猪生产周期包括112天妊娠期和6个月育肥期,共计10个月左右。现在的调控是为了保障未来市场的供需平衡。”
对于近期启动的收储工作,朱增勇解读道:“在8月25日中央冻猪肉储备收储后,不到1个月时间,9月19日国家再次启动1.5万吨的中央冻猪肉收储工作,也是为了平缓养殖户的这种恐慌性情绪,传达积极的市场信号,防止猪价过度下跌。”
他还补充说:“调控的核心目标是保持养殖场的合理盈利空间,让产业实现良性循环发展,同时防止猪价过度下跌,缩小下跌空间,减少下跌时间。”
分类指导:差异化措施促产业升级
针对不同规模的养殖主体,本轮调控政策也呈现出了显著的差异化特点。散户及中小型养殖户由于抗风险能力较弱,更容易受到价格波动的冲击,往往会出现“恐慌性出栏”等非理性行为。所以政策层面通过启动猪肉收储等措施,重点在于稳定市场情绪、引导理性预期等。
相比之下,大型养殖企业依托其成熟的生产管理体系,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出栏节奏,按照既定的育种和出栏计划有序组织生产。因此政策也注重引导和督促这类企业从生产计划层面进行主动调整,更好地发挥其稳定市场的功能。
调减产能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协调配合。朱增勇也对养殖户提供了具体建议,强调养殖户应重点关注养殖效率。他表示,如果生产成本已经处于较低水平,也就是每头母猪每年提供的断奶仔猪数(PSY)达到二十五六头以上,可以保持现有节奏,稳定生产。但如果成本明显偏高,PSY水平低于20头,就应该加大淘汰力度,通过淘汰低产能的能繁母猪,争取将生产效率提升至23头左右的全国平均水平。
朱增勇也特别强调:“这个政策的目的是为了整个产业更良性地循环。”
对于未来走势,他分析道:“四季度供需均会协同增长。节前猪价可能还是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临近双节的时候,猪价在消费基础带动下可能会有一些小幅的反弹。但具体的价格反弹,一方面还得靠政策引导,另一方面还得靠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