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8年非洲猪瘟暴发之后,猪场对于生物安全越来越重视,“防控”措施越来越严。一些“恐慌性消毒”的现象随之产生,有数据表明,67%的猪场存在“消毒剂滥用”现象。当消毒水成为防控非瘟的“武器”,它却在无形中伤害着从业者和猪群……
日均接触消毒剂3.5小时,伤害触目惊心
非瘟病毒对猪场的打击是毁灭性的。为阻断传播,猪场被迫进入“消毒战备状态”——火碱灼烧地面、甲醛熏蒸猪舍、氯制剂每日喷洒……
据农经天下数据显示,一线员工日均接触消毒剂时长从1.2小时增至3.5小时;同时,78%的猪场未给消毒岗位配备专业防护服。
因此,除了成本的增加,过度消毒对于一线员工的伤害越发凸显:某河南猪场工人因长期接触火碱溶液,手部皮肤溃烂感染率达21%;干中央仓库的生物员,接触消毒水时间6-7个小时,得了呼吸道疾病;有猪场员工所食用的食品,尽管经过了稀释的消毒,依旧难逃拉肚子的困扰;还有猪场员工一天8次澡,出场后就得了肺病……
网友晒出“受伤”的皮肤:洗卫可半个月的手、消毒水腐蚀的指甲盖......
更隐蔽的是消毒对猪群的慢性伤害。四川农业大学实验表明,过量使用酸化剂消毒的猪场,仔猪肠道菌群紊乱发生率提高14%,直接影响育肥效率。据了解,江苏一规模化场因频繁使用刺激性消毒剂,导致母猪流产率提升5.3%。
这背后是行业的“恐慌性消毒”——67%的猪场存在“消毒剂滥用”现象,甚至出现“消毒液泡车轮半小时”的极端案例。
某招聘平台数据显示,养猪场一线员工离职率同比上涨38%,其中“消毒作业强度过大”位列离职原因前三。
要“科学消毒”,也要“人性化防疫”
真正的生物安全,从不是“不惜代价”。当下,一些猪场已经意识到了“过度消毒”带来的危害,也做了一些“人性化防疫”方面的探索。
比如有猪场直接在场内种菜;有猪场食材消毒用食品级柠檬酸,栋舍消毒用戊二醛,公司所有场禁止员工皮肤直接接触任何消毒剂;有猪场会将厨房外移,以降低消毒频次;还有猪企会采购使用“食用级巴氏”等更安全的产品。
“防非瘟是持久战,但人才是核心战斗力。”某上市猪企CEO的反思值得行业深思。对此,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