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在四川的生猪养殖版图中,南充以其傲人的成绩稳居榜首。去年,南充出栏生猪565.7万头,连续6年保持全省第一的位置,这一数字不仅彰显了南充作为“生猪大市”的雄厚实力,背后更是蕴含着南充在生猪产业发展上的诸多探索与实践。
生猪规模养殖 提升产业竞争力
近年来,南充积极顺应生猪养殖业发展新趋势,大力推动产能向龙头企业集聚。通过规模化养殖,有效提升了对抗市场波动风险的能力。2024年,南充新建成生猪规模养殖场12个,新投产万头猪场2个,生猪规模养殖比重提高1.1个百分点,达到71.3%。
蓬安县油菜沟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万头现代化育肥猪场。
在蓬安县杨家镇清华村,蓬安县油菜沟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万头现代化育肥猪场于2024年6月全面建成。该猪场总投资1200万元,占地50.4亩,建有6栋标准化圈舍,面积达8400平方米,设计年出栏育肥猪16000头。配套建有污水处理站、无害化处理间、生物除臭系统等粪污处理设施设备。
养殖场负责人李华说道:“以前小规模养殖的时候,市场价格稍有波动,心里就慌得很。现在加入了合作社,规模化养殖,成本降低了,销售渠道也稳定了,心里踏实多了。而且,猪场的标准化建设让养殖效率大幅提高,以前几个人养几百头猪都费劲,现在同样的人力能养几千头。”
营山县四川港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万头现代化自繁自养猪场。
在营山县东升镇桦树村,四川港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万头现代化自繁自养猪场也在2024年2月全面建成。猪场占地63亩,总投资3000万元,建有公猪舍、配种舍、妊娠舍、分娩舍、育肥舍共12000平方米,设计年饲养种猪700头、年出栏育肥猪12000头,配套建有化验室、兽医室等功能房和粪污环保处理区。该养殖场采用自繁自养模式,首批引进的600头母猪全是能繁母猪,进场即可配种,2024年10月就提供优质仔猪7000余头。
养殖户王强高兴地分享:“以前自己养母猪,繁育仔猪的成活率不高,还经常为仔猪的销路发愁。现在跟着港农公司干,不仅有专业的技术指导,仔猪一出生就有了稳定的销售渠道,收入比以前翻了几番。”
这些规模化猪场的建成投产,不仅增加了生猪的出栏量,还在养殖技术、管理模式等方面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南充通过积极招引温氏、大北农、新希望等10家生猪养殖龙头企业,建成现代化生猪养殖基地28个,年产能近400万头。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联农带农机制,温氏等龙头企业与1000余个规模猪场合作,代养生猪200余万头,切实解决了中小养殖户怕亏损、不敢养的问题,保障了养殖收益,稳住了发展信心。
引入现代技术 推进养殖场改造提升
为了加快生猪产业现代化进程,南充积极为畜牧业发展引入现代技术,大力推进养殖场标准化和现代化改造提升。在阆中市大北农农牧食品有限公司河楼养殖场,实行标准化、智能化养殖,现存栏生猪43000头。无论何时去参观,都能看到场内一排排圈舍干净整洁,种猪、育肥猪、仔猪分开圈养。
天兆猪业采用的“余氏5.0版”楼房养猪模式颇具代表性。在其核心育种场,通过安装精准环境控制传感器、背膘测定仪等智能化数据采集设备,自动采集生猪数据,并通过猪场的智能管理系统,汇总形成养殖管理、精准饲喂、疾病监测、育种管理等数据库,应用大数据分析制定个性化的育种方案。目前,天兆猪业已把这套管理平台应用在嘉陵区的龙池猪场、大观猪场等,同时,通过全公司联网的“综合安防管理平台”能随时观察猪场情况。
在嘉陵区龙池猪场工作的养殖户赵刚感叹:“以前养猪全靠经验,现在有了这些智能设备,猪舍的温度、湿度都能自动调控,猪的发病率明显降低了。而且,通过智能管理系统,能精准掌握每头猪的生长情况,饲料投放也更科学,养殖成本降下来了,收益自然就上去了。”
南充还全力实施肉用畜禽高效生产关键技术协同推广项目,按照“高效、低耗、低排、智能化控制”原则,大力推广自动饲喂、智能环控等设施设备和母猪批次化生产、低蛋白日粮配方等先进技术。目前,南充已有农业农村部评定畜禽标准化养殖示范场7个、省农业农村厅评定畜禽标准化养殖示范场92个,年出栏2000头以上猪场全面实现自动供料供水和智能环境控制。
在人才和技术支持方面,南充成立了乡村振兴人才产业发展联盟畜牧产业分联盟,102个专家服务团采取“市级巡回、县级包片、乡级蹲点”机制,积极指导养殖场降本增效、高效防疫,并建立“规模养殖场一场一专家,重点村一村一团队”的科技到场服务模式。2024年,共派出技术人员开展圈舍清洗消毒、病毒采样监测、养殖技术培训1300人次,为散养户组织协调猪源80余万头。
筑牢发展底线 打造生猪产业“安全链”
生猪产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有效的疫病防控和政策保障。南充深知这一点,积极采取措施打造生猪产业“安全链”。
在疫病防控上,组建29个专家服务团包场到户,提供疾病防控、饲养管理、种猪培育等服务,积极推动规模养殖场创建无疫小区、疫病净化场和现代化养殖示范场,抓实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定期组织技术人员对养殖场进行圈舍清洗消毒、病毒采样监测,从源头上降低疫病发生的风险。
高坪区东观镇二家寺村的养殖户陈波说:“现在有专家定期来指导防疫,猪场也按照要求严格消毒、监测,心里特别踏实。而且,一旦有什么疫情消息,专家们都会第一时间通知我们,教我们怎么应对。”
政策保障方面,南充在用好国家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超额出栏生猪奖补等中省资金基础上,2024年又落实市级支农资金500万元、县级统筹涉农资金1200万元用于支持畜禽产业发展。为了降低养殖户的市场风险,南充积极推广生猪商业补充保险,协助中国工商银行开展养殖贷款入场办贷服务,切实解决养殖场(户)资金困难,提振养殖信心。
仪陇县度门镇王家店村的养殖户刘军表示:“去年行情不好的时候,多亏了政府的奖补资金和银行的贷款支持,才让我的猪场挺了过来。而且,生猪商业补充保险也让我心里有了底,不用担心一场意外就血本无归。”
通过一系列举措,南充在2024年成功应对了“猪周期”等市场波动和疫病防控压力,出栏生猪565.7万头,稳居全省第一。展望未来,南充将继续在生猪产业的规模化、现代化、安全化发展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为全省乃至全国的生猪市场稳定供应贡献力量,持续巩固其全省“生猪第一大市”的地位,推动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迈向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