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中国经济和中国上市公司进入了一个出海新时代,面临新一轮全球化的新机遇。
在全球经济格局重构的大背景下,如何迎接出海新局,抓住全新机遇,成为广大上市公司高度关注的话题。
上市公司如何在海外选择“落地”领域和业务?上市公司如何在海外构建新的运营和盈利模式?近年来,不少上市公司围绕着这些话题,展开了探索。
开启出海新局 上市公司在行动!
近日,上市公司新希望(000876)(SZ000876)董事长刘畅就以公司在海外的发展为主题,与大家分享了农牧领域上市公司如何走出“出海”之路的心得。
A股的企业当中,没有一家农牧行业的国外收入有新希望(SZ000876)这么高。
“快周转、低毛利”是农牧行业的特点,具有这样特点的产业更倾向于“出海”,近几年来,“出海”成为行业高频词。
新希望的“出海”历史更早,25年前就走入越南。新希望董事长刘畅最早的海外工作经历就是去越南卖饲料。
从0到1的过程都很困难,但刘畅的回答很谦逊,“一直以来都挺幸运,在越南都比较顺”。对于“出海”,她认为企业首先要想好——“要做一个什么样的生意人?”
毕竟农牧业是一个“快周转,低毛利”的行业,不可以赌,不可以一时赚快钱,赚大钱。
农牧业不可以去赌,不可以总想着赚快钱、赚大钱
2024年,恰逢新希望“出海”25周年,这一年,刘畅还特地去了一趟越南平福省的猪场。
拆解新希望近年的营收结构可以发现,“出海”业务是一条新的增长曲线。最近5年,公司国外收入翻倍——从2019年的90.95亿元(占比11.08%),增长至2023年的200.79亿元。2024年上半年,该数字为100.06亿元(占比20.18%)。
年报显示,2023年A股有87家上市公司的境外收入超过200亿元,新希望是唯一一家来自农牧业的上市公司。
这年年初,有人问刘畅:“为什么你们在海外能赢?”
刘畅说:“靠我们自己能吃苦,能克服困难。”
要知道,在新希望埃及公司刚创立的时候,员工想吃中国的蔬菜,只能自己开荒种。
不过,刘畅没有提太多“出海”要吃的苦,她一直在强调:“出海”前,要想好做一个什么样的生意人?
谈及当前中资企业“出海”。刘畅表示,“出海”这个话题特别火,大家都在谈“出海”,这可能是因为遇到消费和供应链的瓶颈。
“我觉得“出海”这件事情回归到本质来讲,它跟出去的时间没有直接关系,还是跟能力和要做什么样的企业有关。我自己觉得任何一家“出海”企业,先要想好“你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企业?””
刘畅谈及,基于自身的“出海”经历,总结了一些经验:第一,我们去的国家都比较认可中国文化。第二,绝大多数的地方同中国的时差差别不大。第三,寻找人口红利——强劲的人口增长带来动物蛋白需求红利。我们的产业围绕蛋白质的转化展开,实现本地取材、本地生产、本地用工、本地销售。
“我们跟其他全球化企业不一样,我们不是在本地加工完了就拿走,不是特别去利用某一个地方或某一个要素的红利。我们这种生意的本质是落户当地,和当地的相关群体长期生活,达成长期信任。”刘畅这样强调。
刘畅还表示,农牧业是一个“快周转、低毛利”的行业,因此不可以赌,也不可以总想着赚快钱,赚大钱,需要长期经营。
“这个生意,就好像你是什么样的身材,再量体裁衣来做选择。所以,我们一直说,要有爱,要维护周围的一个生态链,要做长久的生意,这是我们生意的本质。”
从0到1是一个比较困难的过程,新希望怎样破冰?
对此,刘畅这样回应:“我觉得我们是比较幸运,是比较顺的。第一家工厂是在越南,我们发现有大量的年轻人想要到工厂里学习产业化经验。我们吸收了一大批很能干的年轻人,那个时候就像20年前国内的情况,大量满怀热情的人想要投入产业当中。因此我觉得我们是踩到了正确的时间点,吸纳了相当一批有冲劲并渴望产业知识的年轻人。”
跨国企业要抓比较优势,不是一味扩规模
上市公司“出海”不是这几年的新词,前几年的讨论频率就很高。过去两年,刘畅在北大的老师周其仁马不停蹄地去东南亚调研中资企业“出海”的情况。他用美的集团(000333)、申洲国际、巨石集团、传音控股等多个制造业企业的案例讲述一个逻辑:在全球市场网络里选择合适节点,敢于也善于在更宽处布局,是在极不确定环境下企业突围的一条可选路径。
与制造业企业不同的是,中国养猪业的“出海”步子要慢一点。但在2024年,养猪业谈得比较多的一个关键词是“出海”。
“出海”参与国际化竞争,在一个极不确定环境下,刘畅认为仍然无法回避比较优势的本质。
谈及新希望在越南养猪的比较优势,刘畅表示,中国人对于规模化养殖的比较优势是更了解亚洲农村情况和农村的供应链分布。相比欧洲或者美国企业,中国企业更明白在亚洲环境下的猪肉链条当中,如何做好父母代以及商品代环节养殖。加上本身文化更相近,新希望去得又比较早,因此能够输出相当多在本地成熟的管理人员,管理就能够更有力度。养猪最核心的就是流程管理和应急处理,这就是比较优势所在。
越南养猪行业呈现规模化、集中度提高的趋势,前十大规模化养猪企业有泰国、韩国公司。同样是亚洲国家的养猪企业,新希望怎么和它们竞争?
刘畅表示,新希望去得更早一些,所以在那里的管理人员沉淀得比较多。品牌沉淀得也比较久。要找工作时,一说到新希望,大家都知道且都很信任(新希望)。加上新希望在国内广东和广西也有很多的布局,它们(同越南的地理版图)其实非常接近,因此气候、供应链和饮食习惯也都非常相近。
新希望在越南采取的养殖模式是以自繁自养居多,对此,刘畅解释道,每一个区域有它客观的地理条件和资源禀赋,新希望在中国也是北方地区自养比例更高一点,南方地区和农户合作相对多一点。最终还是看综合成本和综合效率。
在越南,新希望是“两条腿一起走”,有饲料产业优势和管理人员输出的基础。一开始就把这部分夯实,确保流程和标准都非常有把握,再决定后面按什么样的模式(进行)。这是走一步,看一步。
从综合成本看,越南养殖的优势是饲料原料成本相对较低,以及适宜养猪的温度。其他大企业也会看到这些优势,会不会进入这个市场过渡竞争?
“毕竟越南有土地和养殖条件。随着新企业的不断进入,越南的比较优势或者说资源稀缺性会慢慢降低。我们在越南的养殖也是走一步,看一步,不会一下子扩太大的规模。毕竟养殖非常重人工、重管理,我觉得跨国企业要抓自己的比较优势,而不是一味扩规模。”刘畅这样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