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4日,华统股份成功获得证监会批复,定增募资16亿元,这不仅是其上市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融资,也是第四次踏上资本募集之路。在生猪行业持续深度调整的大背景下,这一举措迅速成为市场焦点。毕竟在2024年之前,华统股份有两年亏损严重,而此次虽然募集16亿资金,但在2025年的大环境下也并不一定能够帮助企业盈利......
华统股份募资16亿元豪赌未来
华统股份此次定增募资的投向,精准地反映出其聚焦生猪全产业链一体化的战略核心。根据公告内容,将有高达66%(10.56亿元)的资金将投入绩溪和莲都的生猪养殖项目,24%用于饲料加工领域,剩余4.8亿元则用于偿还银行贷款。
从产能扩张的角度来看,这两个养殖项目一旦达产,预计每年可新增出栏量44.8万头,相较现有产能提升幅度达30.57%。同时,配套的饲料项目也将新增18万吨产能,有力地促进养殖与屠宰业务之间的协同发展。
在财务优化方面,截至2024年9月末,华统股份的资产负债率高企,达到74.42%,短期有息负债更是高达28.39亿元,而账面资金却仅有6.82亿元。此时,4.8亿元的偿债资金注入,无疑将有效缓解公司的流动性压力。
华统股份的这一布局,还能通过纵向整合产业链,降低对外购仔猪和生猪的依赖程度,因为一方面外购仔猪成本相对自繁自养要高出10%以上,一方面也能改善华统股份屠宰业务原料自给率较低的问题。
在生猪行业利润率普遍微薄的情况下,通过全产业链获取更多利润,业已成为上市猪企的普遍战略,但这也同样意味着“内卷”的加剧......
好在,华统股份2024年的业绩预告比较优秀,其净利润预计达到0.9亿-1.35亿元,成功实现同比扭亏为盈,更重要的是华统股份还同步实现了养殖成本的下降与出栏量的增长。
一方面,华统股份通过规模化养殖与饲料自供的模式,在2024年成功将生猪养殖成本降至15.96元/公斤左右,较2023年降低约8%;另一方面,其2024年累计销售生猪数量达到255.8万头,同比增长11%。尽管12月商品猪均价仅为15.70元/公斤,低于行业成本线,但公司巧妙运用“以量补价”策略,成功对冲了价格低迷带来的影响,全年销售额达到47.48亿元。
值得关注的是,即便在2024年四季度生猪销售均价环比下降4.85%的不利情况下,华统股份依然实现了单季度净利润3658万-8158万元。这显示出华统股份的成本控制能力一定程度上能够抵御行业周期波动,这也许正是华统股份继续提升产能的底气所在,也是他们在微利时代追求更高利润的战略。
微利时代下,猪企的狂奔与考验
微利时代下,生猪行业一大矛盾点就是迎来“去产能”与“规模化”的双重变革——根据农业农村部的数据,2024年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相较于峰值已下降12%,然而头部企业的扩张速度却在不断加快,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
大家都知道,“去产能”去掉的是弱势产能,而“规模化”发展的是优势企业。
华统股份自然不想做前者,于是走出了两条差异化发展路径:其一为区域深耕,依托浙江省的18个现代化猪场,深度辐射长三角高消费市场,不仅有效减少了运输损耗,还进一步提高了产品的溢价能力;其二是全链协同,虽然公司屠宰业务年产能超过600万头,但2024年自养生猪仅能满足约40%的需求。随着定增后养殖产能提升至下300万头级别,上下游协同效应将得到显著增强。
不过,风险同样不容忽视。
在猪价波动方面,2024年12月商品猪均价已降至15.70元/公斤,若2025年行业供应能力持续上升、猪价持续走低,那么华统股份15.96元/公斤的成本可能将面临亏损风险。
在债务压力方面,即便定增后资产负债率有望降至65%左右,但仍高于温氏(55%)、牧原(60%)等同行企业,财务费用对利润的侵蚀风险依然存在。这充分表明,华统股份在行业竞争中虽具备独特优势,但也面临着诸多严峻挑战,如何在风险与发展之间找到平衡,已成为其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当然,在生猪行业中,华统股份并非独自面临挑战。以牧原股份、温氏股份、新希望等为代表的上市猪企,同样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奋力前行。从市场价格层面来看,2024年12月,上市猪企的生猪销售均价大面积跌破16元/公斤,即便在传统消费旺季,猪肉价格也未迎来预期上涨,反而环比下降。这一现象反映出市场需求的疲软,消费者对高价猪肉的购买力减弱,部分消费者选择其他肉类替代,市场供需失衡问题突出。
综上所述,上市猪企们共同面临着市场价格波动、需求疲软、成本控制与债务压力、激烈市场竞争等问题,要突破这些困境,企业需要从多方面发力。华统股份的定增举措,不仅仅是资金的注入,更是对行业未来格局的一次大胆布局——在生猪行业从“散养时代”向“巨头时代”转变的过程中,全产业链整合无疑将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然而,如何在规模扩张与财务安全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仍然是包括华统股份在内诸多企业面临的最大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