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养猪网
当前位置: 养猪资讯 > 国内新闻 > 正文

最新!新希望二季度实现扭亏:多措并举齐发力,持续防疫降本增效

来源:公司公告 2024-09-03 10:21:11| 查看:

  2024年8月30日晚,新希望(000876.SZ)发布2024年半年度报告,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495.77亿元,同期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为-12.17亿元,同比减亏17.65亿元,减亏幅度达59.18%。

01 二季度扭亏为盈,负债结构进一步调整

  进入二季度以来,生猪价格在二次育肥等因素带动下逐月上涨,数据显示,二季度全国生猪均价为16.34元/公斤,环比涨幅13.08%,同比涨幅14.43%。伴随着生猪价格的上涨,生猪养殖盈利提升,二季度生猪养殖全线恢复至盈利状态。作为国内养猪龙头企业之一的新希望也在今年第二季度步入“盈利季”。

  新希望在报告中表示,2024年上半年,国内农牧行业从低谷逐步走出开始好转。随着能繁母猪存栏量的持续减少,推动猪价逐步上行,通过持续提效降本和多方努力,公司上半年整体经营表现优于去年,实现了同比大幅减亏,在二季度也实现了单季度盈利。

  财务数据显示,公司第二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56.69亿元,同比下滑27.79%,同期净利润为7.91亿元,同比大增149.35%;扣非后净利润为6.19亿元,同比大增148.75%。




  除此之外,新希望的半年报还显示,公司在抓好生产经营的同时,还积极开展战略合作,盘活存量资产,多渠道灵活融资,做好资金管控,持续优化组织体系。报告期内,公司加强现金流管理,提高存货周转率,影响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显著增加,本报告期末货币资金108.08亿,与年初相比保持资金稳定;资产负债率72.99%,比一季度末下降1%。

02 夯基础强产业,筑牢振兴“根基”

  2024年上半年,随着前期生猪产能及存栏量从高位开始去化,给国内猪料销售带来一定压力。但原料市场价格下行有助于成本的改善。同时,猪价回暖上涨使养殖环节盈利改善,也有助于饲料环节盈利能力的恢复。

新希望研发的生猪手持估重设备引来客户咨询

  作为40余年来的核心主业,新希望的饲料业务在国内饲料行业多年保持规模第一。面对新的行情,新希望迅速应变,明确“有效规模提升下的专业化”的饲料业务战略,并继续在原料采购、配方研发、营销转型等方面改善提升,以实现规模驱动、客户为先、品质至上、激活团队的目标,为后续增长打下坚实基础。

  报告期内,新希望饲料销量合计1238万吨(外销991万吨),包含禽料710万吨、猪料429万吨、水产料68万吨、反刍料22万吨,实现营业收入328.86亿元。

03 多措并举齐发力,降本增效有实招

  除了在猪价上行的同时,通过不断加强内部管理、提升生产指标,让新希望的养猪业务在二季度实现盈利之外,新希望方面还表示,针对北方地区冬季猪病的常态化威胁,其在疾病高发区的自营场线、合作放养育肥场进行的正压通风改造,已在上半年完成了既定计划,仍有部分农户的育肥场改造将在三季度完成。通过硬件改造升级,并结合防疫措施的优化,为今冬防疫做好准备,将有助于提高猪群健康水平,降低成本。

在四川、河北养殖基地慢养300天的黑猪迎来出栏

  在生产管理方面,新希望的“金字塔+回交”双种猪体系日趋完善,重点关注优化后备猪配种管理与妊娠母猪饲喂管理,从而助力后备转固成本、仔猪断奶成本、饲料成本的不断降低。在此基础上,也在进一步做好优质种猪的更替,为后续扩繁群生产指标的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2024上半年末,新希望的养猪生产指标不断提升:PSY达到25.2,较去年底提高1.7头;断奶成本降至280元/头以下,较去年底下降60元/头左右;育肥猪成活率达到91%;料肉比降至2.64;母猪转固成本降至2300元/头以下,较去年底下降约400元/头。

  报告期内,新希望共销售生猪869万头(仔猪139万头,肥猪730万头),实现营业收入118.01亿元;共屠宰生猪121万头,实现营业收入28.72亿元。猪产业整体实现营业收入146.73亿元。其中,公司通过“公司+农户”模式合作了3,100余个养殖户及家庭农场,遍布全国23个省份,上半年结算代养费共计11亿余元。

04 完成通风改造备战今冬,力推料塔联网和无针注射

  疫病爆发往往是(养殖)成本上升的最主要因素,生物安全防控改造成为重中之重。针对北方地区冬季猪病的常态化威胁,新希望在疾病高发区的自营场线、合作放养育肥场进行的正压通风改造,并表示已在上半年完成了既定计划,部分农户的育肥场改造将在三季度完成。通过硬件改造升级,并结合防疫措施的优化,为今冬防疫做好准备,将有助于提高猪群健康水平,降低成本。

新希望旗下的知初黑猪肉专卖店已在华北区域铺开

  除了生物安全防控,数智化也是新希望未来重点发展方向。在育肥环节,新希望重点关注了放养户的数字化升级和风险管控,在上半年着力推动了放养料塔联网项目和无针注射联网项目。前者通过料塔称重联网模块及自研的数字化平台,可以实现饲喂数据自动采集、猪只健康水平辅助判断、异常下料预警提示等功能,目前已有超过600余户养户接入后台数据。后者通过引入无针注射设备,以皮内注射免疫的方式,在保证免疫效果的前提下,实现疫苗用量及成本的大幅度下降,并结合联网功能和数字化免疫平台,实现免疫过程从计划到执行跟踪的有效管理。

研发团队正在测试无针注射设备,可快速便捷地完成猪群免疫工作

  在资质认证方面,报告期内公司新增3个农业农村部无疫小区猪场、3家生猪供港澳资质公司,河北千喜鹤的生猪及猪肉产品通过了无抗生素产品认证,为延伸下游产业链提供了有力的品质背书。

新希望的精分割黑猪肉产品在高端消费人群中备受青睐

  关于行业发展展望的回复:

  Q:

  自2022年以来,猪周期下行的寒冬逐渐笼罩了整个生猪养殖行业生态链。在此背景下,行业生态、格局、生产模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A:

  1)养殖格局看:预计未来规模化趋势将进⼀步延续。主要取决于三个原因,一是融资渠道缩紧,部分成本效率较低的企业叠加融资渠道受限以后,落后成本的企业会持续出清;二是散户中小养殖户退出,不具备疫病常态化趋势下防控基础,散户呈现长久退出的趋势。三是规模厂管理体系提升,在初期资本投入较大成本或许有一些劣势,但随着利润积累及产能的提升,管理体系的成熟,成本优势和疫病防控优势将在规模养殖主体上体现出来。

  2)养殖结构上:产业链专业化分⼯趋势会出现,中⼤场相较与中小场更具仔猪成本优势,中小场或者散户更倾向育肥短期⾏为。为中小场提供猪只及服务的市场被打开。

  Q:

  在非洲猪瘟常态化、生猪养殖规模化、生物安全严格化之下,以往猪周期的规律被打破,生猪养殖行业进入到了微利时代。在此背景下,除了养殖成本较低,还有哪些方面让公司更有信心在猪周期中更好存活?

  A:

  现在行业整体进入微利时代,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前期各家产能投入较大,宁愿亏损也不愿意大幅缩减产能,二是,短期的二次育肥等行为加剧猪价的波动,同时也一定程度影响了整体肉量的供给,导致行业高点的盈利能力所有下降。就公司自身的发展来看,2021年开始公司停止了大规模的扩张,并开始降本增效,成为稳定在出栏量1500万头以上的企业。未来在行业微利的情况下,公司是可以凭借一定的规模和相对领先的养殖成本,获得行业的超额利润。最后在现在的行业情况下,现金管理也很重要,公司有饲料业务作为现金流的重要支撑,可以帮助公司更加平稳的度过周期下行阶段。

  Q: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能繁母猪存栏4038万头,较上年末下降2.5%,与此同时,生猪价格持续上涨,不少猪企在二季度实现盈利,如新希望二季度单季盈利预计约7.5亿。在此背景下,不少人表示猪周期在二季度进入上行通道,与此同时,部分业内人士认为8、9月猪价将触顶回落,对此您怎么看?您对生猪行业后市有何看法?

  A:

  整体来看,今年猪价向上反转是因为去年能繁母猪从下半年开始的持续去化,去年4季度的时候母猪单月环比去化加速,对应就是今年3季度价格会出现较大幅度上涨。现在行业受二次育肥影响,价格会出现提前上涨,同时供给压力会有一定的增加和后移。近期猪价除了大的产能缺口趋势的影响,更主要的是二次育肥入场热度影响。这两天猪价开始高位略有回调,主要原因还是是7月底以来猪价涨幅较快,一部分二育入场后,当前入场热度有所减退影响。

  乐观观点认为,今年消费能力不弱,后续进入4季度,消费回暖,可以消化掉前期二育和压栏等带来的体重压力。从官方数据看,5-6月育肥和仔猪的环比增量是未来消费可以承受的,不会对后续价格上涨带来多大的压力,四季度有可能会出现另一个猪价高点。

  悲观观点认为,今年消费比较差,产能去化的缺口被二育等弥补。当前是出栏最低点,后续出栏会陆续增多,不会再出现猪价高点。

【版权声明】中国养猪网旗下所有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中国养猪网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需注明来源且保持图文完整性、中国养猪网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我们所有刊登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参考学习,不构成投资意见。若有不妥,请及时联系我们,可添加官方微信号“zgyangzhuwang”!
关于我们 | 服务介绍 | 招聘信息 | 版权及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中国农业百强网站 互联网经营备案 网信认证 网络警察 报警平台 网站备案

中国养猪网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10053 中国养猪网备案号: 赣B2--20110053-5 网安备案号:36010902000949

Copyright©2010-2023 https://www.zhuwang.com.cn Inc.All Rights Reserved.新海传媒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