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猪周期转换正在发生,我国生猪产业何处去?
来源:中国畜牧兽医报 2024-08-16 14:32:21| 查看:
次
猪价是一面镜子,照出的不仅是供求关系,更是政策、产能、成本、疫病、效率、消费、情绪、贸易等多重因素的复杂关系。
进入三季度以来,生猪价格不断刷新年内高点,成为畜禽产品中率先开启上升通道的品种。截至8月1日,外三元生猪价格站稳19元/公斤关口,同比上涨18.9%,全行业延续盈利状态。而在这一波猪价上涨周期之前,2022年6月到2024年6月,也曾出现一波行情,走出了一条完整的波动曲线。相比前5轮,这一波周期仅有2年,打破了以往4年的惯例。
异常的周期是否意味着一般意义上的猪周期正在被打破,旧形态结束,新形态开启?我国猪业格局究竟正在发生怎样的改变?
东北养猪业是一面镜子
2018年非洲猪瘟发生前,东北养猪业已进入稳步发展阶段,成为我国生猪生产的新产区。根据东北三省的统计年鉴数据显示,自2004年至2017年,14年间,东北三省生猪出栏量从5550万头跃升至6409万头,增长15.5%,是我国传统生猪调出大区。
然而,自2018年非洲猪瘟疫情暴发以来,东北以至全国养猪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困境。这从2018年以来东北三省生猪出栏量上可见一斑。2018年非洲猪瘟暴发当年,三省出栏生猪6030万头,相比2017年锐减379万头,2020年更是减少了1122万头。是不是东北的优势丧失了?
2016年以来的“南猪北养”态势,到了2018年后出现了分化。2018年以来,投资东北的猪企,尤其是大集团遭受了沉重打击。中国畜牧业协会战略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李希荣表示,毋庸置疑,东北自然资源丰富,从原料资源角度看,完全有条件成为我国生猪生产的重要基地。
作为立足东北的大型产业链企业,禾丰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有发言权。该公司常务副总裁高全利表示,谁也未预料到非洲猪瘟暴发会从东北开始。但必须承认,东北在防病毒疫病上存在天然劣势,每年季节性疫情造成的损失很大。正是由于有这种重大损失,导致该地区生猪生产一直处在俯卧撑式的波动之中。
不过,从统计数据上可以看出,自2018年非洲猪瘟发生,东北三省的生猪出栏量2020年降至低点后,2021年就恢复到正常年水平,东北养猪业的产能韧性很强。李希荣称,相比于集团化养猪,目前中小养殖企业仍是东北养猪业的主体,这一稳定的群体有哪些优势和经验可以挖掘,经过非洲猪瘟的洗礼,现在东北养猪这篇文章已有题目,但需要破题。
对此,高全利分析,东北养猪韧性的凸显离不开五大原因:第一,疫情影响减少。养殖密度大幅度降低,尤其是非良种母猪的减少,有利于环境中病毒载量的减少和限制传播,是对疫情发生发展控制的利好。第二,踩踏出栏减少。尤其在疫病高发期出栏量会明显降低,既有利于疫情防控,又有利于行情稳定。第三,北方价格提升。东北地区已经从猪价低位区变为猪价中位区,增加了养猪人的获利机会。第四,集团企业撤出。因为大型集团企业的撤出,中小养猪场的竞争压力减轻,才有利于灵活多变的生产经营方式脱颖而出,增强了市场活力与变量。第五,存优效应凸显。北方虽然产能去化速度与程度更高一些,但留下来的有效产能更多,租赁使用成本也会更低,当地养猪人可更加灵活地根据产能变化,“短平快”的运用,增加获利机会。
总体来看,近年来,虽然东北养猪业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有所改善,但养猪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然偏低,仍需要破局之力。
高全利分析,未来东北养猪格局将同时出现几种群体:一是以集团企业为代表的产业化稳健运营模式。这一模式的优势是规模化基础上的低成本,可以规避行情影响,系统能力强。二是以中等规模企业为代表的专业化高效运营,他们依靠特长发挥优势,服务下游客户能力强。三是以运营高手为代表的放养公司,他们利用外部资源承担市场风险,以此获取经营管理红利。四是行业运作高人,这群人会选择时机进行二次育肥或养母(猪)卖仔(猪),他们头脑清晰,信息通达,资金雄厚,胆识过人。五是以家庭农场、中小型养殖场为代表的群体,他们合作共赢,通过与组织加盟,或成为强者的合作伙伴,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猪场产能和生产管理能力以及契约,可以稳健地获取合理的利润。
与全国其他地方不同的是,一直作为养猪成本洼地的东北,自2018年非洲猪瘟开始,即已提前进入猪业新格局下的抗压测试。从某种意义上讲,东北养猪业在全国扮演着吹哨人的角色,非洲猪瘟疫情和资本撤出让东北经历了难以承受之痛。东北养猪绕不开的话题依次是成本、疫病、规模与资本,这恰是决定我国生猪产业整体素质的关键常量。东北养猪是映照我国生猪产业格局变动的一面反思之镜。
新旧猪周期转换正在发生
2023年,我国生猪规模化养殖比重68%,规模化猪场已成为我国稳产保供的主力军。2023年猪肉消费占肉类消费的57.8%,虽仍然牢固占据我国肉类消费的头把交椅,但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我国猪肉消费已经触及天花板,今后每年猪肉消费将减少50万吨~100万吨。根据相关机构的预测,预计到2030年左右猪肉消费占比将降至50%。
我国生猪产业何处去?这是一个重大的命题。
2018年非洲猪瘟疫情给我国生猪产业带来了深刻变化。中国畜牧业协会战略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李希荣认为,至少有六种显而易见的特征:一是规模化发展速度加快。不仅单场规模扩大,而且企业的规模也在扩大。二是生物安全措施普遍提高,无论是中小散户还是大型企业,都普遍提高。三是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速度十分明显。四是生猪产业格局逐步演变。中小散户、大型企业、头部企业的比重都发生了明显变化。五是猪周期的一般性规律被打破。过去旧形态猪周期已结束,新形态猪周期还未形成,目前正处在新旧形态猪周期转换的过渡阶段。六是养猪人的心态发生了很大变化,普遍较为谨慎。这些变化标志着我国生猪产业正在朝新发展阶段跃进。
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我国生猪产能调控效果初步显现,4100万头能繁母猪存栏量的调控风向标经受住了市场检验,逐步成为行业行动的指针。生猪产能的变化最终都会在猪价上深刻反映出来。自2022年以来,因为产能调整的深度收窄、价格波动的幅度减缓、周期时间长度缩短、价格涨跌的速度加快,生猪行业微利时代或已来临,农业农村部生猪产业监测预警首席专家王祖力如是说。
“目前看到的数据和现象是,猪价涨起来,大家情绪依然很谨慎,未来生猪产能哪怕是增,也仅会小幅增长。明年生猪行业也不会太差,即使产能小幅度增长,价格下降,幅度也不大,明年养猪依然能够正常获利。”王祖力称。
不容忽视的是生猪产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仍然面临着新问题和新挑战,稳定和优化生猪产能仍然是第一要务。李希荣认为,目前来看,首先,我国生猪产能仍然强劲,从设施产能和新型产能(二次育肥、肥猪配种变母猪)看,目前产能远超消费需求。其次,疫病依然是最大威胁,需要谨慎对待。再次,成本竞争日趋激烈。生猪行业的竞争并不在产品销售,而是主要体现在成本上。目前各企业生猪养殖的直接成本相差无几,但其他成本却差距很大,主要是摊销成本,包括设施折旧成本、生猪病死率成本等。最后,生猪产业布局还会发生进一步演变,预计未来两三年生猪头部企业位次仍会发生变化,规模化养殖比重也会发生改变。
微利时代下的自我救赎
微利是相对于高额利润而言的,之所以有高额利润的猪周期,是因为我国生猪产业并非成熟的发展样态。李希荣表示,生猪产业进入成熟发展期,就进入了发展的新阶段,这个阶段的典型特征是低利润或者说合理的利润。
“如果说某个阶段,所有生猪养殖从业者都赚钱不正常,都赔钱也不正常。比较成熟的发展应该是一部分赚钱,一部分保本,少部分是在某个年份某个时段亏本,这才是正常的,也就是低利润时代的特征。”李希荣认为,目前我国正处于生猪产业新旧形态转换阶段,这个阶段到底有多长,还难以判断。
留给养猪人的选择是,迎着微利走,实现最大限度降本增效。当前,疫病是降本增效最大的挑战。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研究员仇华吉表示,目前非洲猪瘟病毒传播出现新的变化,如毒株多样化、病毒污染面扩大等,同时还表现在季节性、区域性和毒力上,需要行业内认真对待。
非洲猪瘟可怕,但防控有法。防病不是治病,而是要把防病的关口前移,以至把防病的思路提升为健康养殖的思路。在防病时,千万不要盯着病毒不放,需要创造一个不利于病毒发生的条件和环境。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研究员仇华吉认为,新生物安全观的关键点是:病毒弄得少少的,把猪养得壮壮的;凡是让病原不好受、不能得逞的措施,都是生物安全措施;让病原不进来或少进来;进来但不能存活;存活但不能进入体内;进入体内但不能致病。
疫苗、兽药虽然是防控疫病的利器,但不能夸大其作用。仇华吉提醒:疫苗只能对某种特定病原有一定作用,打了疫苗并不意味着生猪不感染、不发病,而且疫苗永远赶不上疫病流行变异的速度。
兽药的利用也是成本控制的重要环节。山东华辰制药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匡宝晓表示,虽然兽药动保支出在养殖成本中仅占3%,但有时却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病来如山倒,对人和动物都一样。少用药、选好药、用好药才是科学控制动保成本的理性做法。比如好药的标准由原料和辅料决定,但实验室标准比临床应用更科学。在招标采购中,一些招标公司一味强调药品价格,却忽视了想要达到产品效果的整体使用成本,并非真正的降本。
饲料成本是养猪成本的大头。养猪微利时代,增效降本的必然选择是养殖模式的转变。这其中,充分利用地源性原料和高水分原料的液态饲喂是必然选择。近两年来,不少业内专家对于发酵液态饲喂技术应用给出了答案,认为其显著提高猪群生产性能、改善猪群健康水平、提高出栏商品率、缩短出栏时间、节省人力、改善猪肉品质、提高饲料利用率,综合养殖成本每头猪可以降低100~150元。
液态饲喂是一个历久弥新的概念,但液态饲料不是传统的水拌料。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张铁鹰称,液态饲喂是利用生物技术提高饲料利用效率,产业链应包括液态生物饲料、液态饲喂系统和种养循环模式。
张铁鹰认为,液态饲喂是养猪从业者的第二次革命。这一技术的关键点是科学用好高水分、孵育温度等有利先决条件。目前,行业内需要重新定义微生物的功效,不能过度强调生物发酵。运用好液态饲喂、发展种养循环模式的最终目的是生产优质高档猪肉。
无疑,微利时代千方百计降低成本将是养猪业的常态。在此过程中,谁能率先完成,谁就实现了自我革变,即可拥抱猪业新格局、产业新样态、发展新阶段。
【版权声明】中国养猪网旗下所有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中国养猪网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需注明来源且保持图文完整性、中国养猪网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我们所有刊登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参考学习,不构成投资意见。若有不妥,请及时联系我们,可添加官方微信号“zgyangzhu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