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宝
当前位置: 猪病防治 > 猪外科病 > 正文
中国养猪网 中国养猪网

猪水肿病的诊断与防治

来源: 猪业科学   2021-09-02 15:50:43   查看:  次

  导读

  猪水肿病多发于春秋季节,其死亡率高达90%以上,影响着养猪业的生产。该病的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脸部、眼睑水肿,并表现出神经症状。剖检可见皮下、胃黏膜及肠黏膜等多处组织水肿、有液体渗出。本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重点在于预防。

  猪水肿病是由病原性大肠杆菌的毒素引起的一种急性散发性疾病,常发生于仔猪,特别是多发于断奶后1~2周营养良好、体格健壮的仔猪,本病的病程短、病死率高。本病无明显季节性,但春秋季节发病较多,特别在气候骤变和阴雨季节更易发病。当猪遇到应激及抵抗力减弱时更易发病,如突然改变断奶仔猪的饲料和饲喂方法,断奶方法不当,饲料蛋白质比例水平偏高或过于单纯,猪舍环境卫生差等因素都可诱发本病的发生。

  1病原

  猪水肿病的病原为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STEC)。1977年Konowalchuk等首次在大肠杆菌中发现一种对(非洲绿猴肾细胞)具有致死作用的细胞毒素,并将其命名为Vero毒素,随后发现这种毒素与志贺I性痢疾杆菌产生的志贺毒素相似,因此也称为类志贺毒素。现已证明,该病是一种肠毒血症,其发病机制为,大肠杆菌以其菌毛黏附于小肠上皮细胞,定居和繁殖的细菌在肠内产生SLT-2e并被吸收。毒素的吸收首先是通过该毒素的B亚单位与肠上皮细胞的Gb4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随后,A亚单位进入细胞内并发挥上述毒性作用造成细胞死亡和组织病变。

  由于SLT-2e和其他SLT一样,也是一种血管毒素,因此当其被肠道吸收后,可在不同组织器官内引起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改变血管的通透性,血管内大分子物质进入组织,使组织形成高渗透压,导致水分子的大量进入,导致病猪出现水肿和典型的神经症状。神经症状是因脑水肿所致,并非是毒素对神经细胞的直接作用。

  2临床症状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病,体温不高,运动共济失调,站立困难,局部或全身麻痹及头颈部水肿。病猪常见脸部、眼睑水肿,严重者可波及颜面、颈部都出现水肿,呈“大头”状。

  3剖检变化

  剖检病猪可发现病猪体的各个部位发生不同程度的水肿,尤以胃壁水肿最为严重。切开胃壁可见其增厚和胶冻状,并流出清亮或茶色液体,结肠系膜呈胶冻样水肿,全身淋巴结水肿、充血和出血。心包和胸腹腔内有较多积液。

  4实验室诊断

  4.1涂片、镜检

  取病死猪肝、脾和淋巴结涂片染色镜检,发现有少量散在、两端钝圆革兰氏阴性短杆菌。

  4.2细菌培养

  无菌操作采集病死猪心血、肝、脾,分别接种于普通琼脂、麦康凯琼脂、鲜血琼脂培养基上,37℃恒温培养,24h观察结果:

  1)普通营养琼脂上形成圆而隆起、光滑、湿润、边缘不规则半透明无色菌落。

  2)麦康凯琼脂上形成红色菌落。

  3)鲜血琼脂上呈β溶血。取菌落涂片做革兰氏染色,镜检为革兰氏阴性小杆菌。根据细菌形态观察及革兰氏染色定为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水肿病。

  5治疗与预防

  5.1治疗



  猪水肿病无有效的治疗药物,一般采取对症治疗,及时发现病猪尽快采取药物治疗,一般早期可取得良好效果。可采用中西结合和对症治疗法,以抗过敏、消除水肿和抑制肠道致病菌协同进行。一般的抗生素如磺胺嘧啶钠、6-甲氧磺胺嘧啶、恩诺沙星、硫酸卡那霉素对本病均有治疗作用,治疗时应配合亚硒酸钠-维生素E效果较好,同时根据病情适当配合使用地塞米松可获得满意效果。此外对病猪还可应用盐类缓泻剂通便,以减少毒物的吸收,对治疗可起到积极作用。

  5.2预防

  平时要加强猪群的饲养管理,搞好猪舍环境卫生,保持干燥,定期消毒,做好生物安全措施。因本病的发生与猪的抵抗力息息相关,所以要减少猪的应激,切忌突然断乳和更换饲料,饲料中的蛋白质不能过高,仔猪断乳后切忌饲喂过饱。对猪水肿病的流行地区要进行疫苗的免疫接种,可减少发病。

【版权声明】

中国养猪网旗下所有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中国养猪网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需注明来源且保持图文完整性、中国养猪网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我们所有刊登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参考学习,不构成投资意见。若有不妥,请及时联系我们,可添加官方微信号“zgyangzhuwang”!
详情广告
中国养猪网

中国养猪网手机APP端

精华推荐

双胞胎养猪网共建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 | 服务介绍 | 招聘信息 | 版权及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中国农业百强网站 互联网经营备案 网信认证 网络警察 报警平台 网站备案

中国养猪网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10053 中国养猪网备案号: 赣B2--20110053-5 网安备案号:36010902000949

Copyright©2010-2023 https://www.zhuwang.com.cn Inc.All Rights Reserved.新海传媒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