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受这个关税战的影响,市场情绪又骚动起来,带动着多个农产品市场都发生了变化。
比如,豆粕期现双双上涨,而玉米也结束了之前的颓势,也迎来了全面上涨的局面,甚至是麸皮,在短短几天的清明假期中,涨幅也近百。
但是唯独小麦,这个玉米头号替补队员却还在闷头下跌。
这就令人有点琢磨不透了。
因为按照这轮上涨的逻辑,美国宣布对多个国家实行对等关税,其中对中国加征的关税再次飙升,而中国也第一时间再次反制,使得美豆以及美玉米的到港关税累计达到了44%和49%。
这显然就是弃掉了美豆和美玉米了,所以饲料市场的原粮行情应声上涨。
而随着豆粕的上涨,作为另一饲料产品的麸皮也涨起来了,原因也很好理解,豆粕、玉米都涨了,当然理论上来说饲料企业得采取点儿紧急替代措施。
但偏偏小麦——这个玉米最大的替代产品却没有涨,甚至不仅没涨,还在下跌。
这只能说明一件事:上涨的逻辑并不是这样。
上面所说的,是理论上的逻辑,或者说是市场认为的理论上的逻辑,但是现实呢,很可能不是这样。
首先说豆粕的上涨。
豆粕确实涨了,并且是期现货双双上涨,但是你要再一看走货,心马上凉半截,因为就会发现,涨价归涨价,走货却依然缓慢。
这说明什么?
说明需求端并没有盲目追高,更多的是观望。
为什么观望?
一来说到底,美豆近年来在中国进口大豆中的占比就已经大幅降低了,中国进口大豆的主要来源一直是巴西。
所以,现在只不过是把美豆所占的份额再挪到巴西大豆上而已,这个量级不是特别大。
二来是现在也不是美豆的出口期,就算美豆要对市场产生影响,也不是现在,而是要等到下半年以后的事了,现在市场没必要这么着急就反应。
所以,豆粕涨得热闹,但是下游走货依然平平。
其次,再说麸皮。
前两天其实说过,麸皮为啥涨了?
也不是因为需求,而是因为面粉走货缓慢,面粉企业承压后开机率下降,导致麸皮供应减少,然后呢,又为了保持利润,于是抬高了麸皮价格。
所以,麸皮涨价也不是因为饲料企业需求大涨。
既然两者涨价和需求都没关系,那么自然小麦这个头号替代也就更发挥不了作用了。
所以,小麦依然是在面粉需求圈里打转转。
而面粉需求是什么样?
还是惨淡。
而且不光惨淡,供应压力依然很大。
现在市场开始讨论干旱对新麦的影响,这个咱们先不谈,因为新麦的压力不是眼前的,眼前小麦的压力有两个:
一个是上年结转的余粮,存了一年的小麦都想卖个好价钱,而小麦迟迟涨不动,贸易商也不甘心轻易出手。
另一个压力则是轮换。
这两天小麦轮换拍卖更是甩开膀子又要大干一场了,河南、山东等地拍卖大放量,动辄6万吨、10万吨的量级,又够小麦市场喝几壶的了。
所以通过这件事也可以反推豆粕和玉米的上涨可能也不会太持久,尤其是当市场消化完关税升级的消息以后,以及随着巴西大豆的集中到港,行情还是得回到眼前的基本面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