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宝
当前位置: 养猪行情 > 饲料行情分析 > 正文
中国养猪网 中国养猪网

2025玉米市场展望:价格波动、增产与上涨潜力并存

来源: 中华粮网   2025-02-21 11:07:57   查看:  次

  猜想一:警惕玉米价发生回踩

  一月份以来,国家增储政策不断加码,叠加基层惜售、时间节点、企业备货等利好因素共振作用下,国内玉米价出现明显反弹上涨,一扫2024年价格低迷阴霾,节后玉米市场迎来开门红,看涨情绪得到积极修复。从业内预期来看,鉴于玉米价已经过较大幅度调整和较长时间筑底,底部行情相对扎实,随着政策性收储连续实施以及基层余粮下降,2025年玉米价有望迎来久违的上涨行情预期,但阶段性行情变数和价格波动仍或伴随其中。

  一方面国内部分渠道库存处于阶段性较大规模,尤其四季度以来港口库存连续增加并达到近年来高位,一段时间以来港口运作一直处于较高负荷状态,远期库存消化有待时间。另一方面从季节性特点来看,一季度饲料养殖等往往处于消费淡季,且现阶段深加工、养殖等理论经营利润相对不高,随着基层玉米市场流通量得到恢复,主体继续提价拉涨玉米价的动能有限。

  另一反面,从相关政策的实施目标和发力情况来看,玉米收购工作重心主要是通过加大收储力度解决农户售粮问题,保护农民收益并提振市场信心,实现吸引多元主体入市展开购销并重塑市场渠道库存“蓄水池”功能。随着收储工作开展和价格回暖,节前一些粮商、贸易、加工、饲料养殖等相关主体已经相应展开购销工作,促使玉米价止跌反弹,增储效果得到初步显现。节后增储工作再度加码,进一步夯实市场信心,玉米期、现货价格连续上涨,迎来开门红。参考以往经验和时间节点效应,一季度国内玉米市场整体仍将处于政策性保护时期,但考虑玉米行情已经趋好,政策实施目标基本实现,后续市场继续依赖收储政策对粮价形成拉动效果有可能减弱。且从经营角度来看,在市场利好时期及时变现,未尝不是一种谨慎且有效的操作。因此,不排除行情发生变化和波动的可能。

  此外,节后我国北方地区气温维持偏冷状态,有利玉米存储,强化基层农户挺价心态。但往年某些年份东北地区也出现过气温快速回升的情况,造成玉米存储难度变大的同时,相应带来集中售粮高峰,引起价格波动,因此,有必要对2、3月份北方气温走势作为一个重要关注因素予以对待。

  综合以上状况,虽然节后国内玉米价不断攀升,但现有阶段下,玉米价的上涨之路也并非毫无阻碍,有必要警惕市场相关结构变化而形成价格回踩,错失销售变现良机。

  总结来说,涨出来得风险,跌出来得机会。

  猜想二:2025年我国玉米生产规模大概率增长

  预计2025年,在不出现大的自然灾害前提下,我国玉米产量水平将有所提高。

  一是我国玉米种植规模基数较大,种植结构弹性相对较小。如果种植区内土地资源不具备种植替代作物(如果花生、大豆等)的条件,基层农户大概率将继续种植玉米,其中华北大部分地区还将维持小麦-玉米种植结构,这逐渐成为农业种植的一种惯性。

  二是部分地区玉米潜在供给能力提高。以新疆为例,2024年玉米播种面积增加到2500万亩以上,同比增加300余万亩,仅扩大玉米种植面积一项,可新增粮食产能200万吨以上。此外新疆小麦、玉米累创9项全国大面积单产纪录。目前新疆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塞上粮仓”,具备较大的玉米生产潜力,将为国内玉米供应提供有力支持。

  三是政策上继续鼓励粮食产量提升。1月8日,农业农村部组织审议并原则通过《2025年全国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实施方案》,并明确指出要“把粮食增产的重心放到大面积提高单产上”“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根据相关部署,将锚定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目标,把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进粮食稳产增产,促进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针对玉米,提出要加快耐密宜机收玉米等突破性新品种选育,加大优良品种推广应用力度等措施。

  从国内玉米种植和生产情况来看,随着科技兴农不断推广,“良种+密植+机械化”的生产策略在基层得到较广泛普及,促使我国玉米单产水平提升,近年来“高产”、“吨粮”等新闻题材不断增多,因此,即便新季玉米面积出现小幅调整波动,只要天气条件相对正常,玉米产量增产预期依然强烈。

  综合以上情况,在不考虑出现极端负面天气可能下,2025年我国玉米生产供应仍将保持较高规模,同时鉴于2024年种植成本和收益水平,预计2025年玉米种植成本可能出现一定程度调整和浮动。

  猜想三:玉米价存在更大幅度上涨空间的可能

  从逻辑上来看,2025年我国玉米价可能存在更进一步的上升空间。

  一是自2024年国内玉米价已经过大幅回落调整,看空情绪充分释放,价格经过不断磨底,主体对行情预期有所改观,目前利空因素减弱,下行空间收窄,且国产玉米在饲用领域具备较好性价比优势。未来价格波动一方面或来自阶段性流通量水平变化,另外就是市场主体对未来价格水平的心态预期变化,从趋势来看,预计随着粮源逐步进入渠道库存,粮商等持粮主体议价话语权将增加。

  二是2024年部分地区玉米减产带来的价格利多可能仍未在现货市场有所兑现。2024年新粮上市初期,恐慌和避险心态下导致不少粮商加快清理陈粮结余库存,某种角度上弥补了区域性减产形成的供给缺失,但代价是传统粮商渠道库存明显减少,且基于谨慎心态,2024年秋收以来以来粮商多持随收随走策略,目前传统基层贸易渠道库存水平不及往年,同时将有一部分库存流入各级储备环节。若后续一段时间基层渠道库存建设水平无明显改观,则有可能在未来某一时间节点出现供应偏紧形成伏笔,刺激玉米价水平提高。

  鉴于以上,逻辑上2025年我国玉米存在进一步上涨空间预期,但同时需满足不触发以下情况和条件:一是玉米和谷物进口策略继续延续2024年低水平规模,减少替代品对供需结构带来的影响以及可能造成的价格冲击;二是不出现大规模的玉米(替代性粮源)和拍卖和投放,至少投放时机不易在价格上升的启动阶段,给于玉米市场更充分的恢复和回血时间。

  因此,猜想国内产区玉米价上涨的第一个高点压力将在2300-2350元/吨,届时华北小麦的替代功能和性价比将有所显现,若玉米价能接近或追平小麦行情,则有机会为下一阶段价格提升形成有利铺垫;若国产小麦对玉米饲用领域的替代规模有限,且相关政策环境继续利好玉米价上涨,猜想下一个高点有望出现在7、8月份,届时上年区域性减产形成的玉米供需错配情况有望在价格行情上有所体现,不排除再次展现2023年夏秋季国内玉米市场行情的趋势和特点。

  猜想四:国际形势和宏观环境对我国玉米市场的影响

  参考美农以及其他机构的展望数据,一方面南美天气干燥已经形成相对可见的玉米减产预期,削弱全球玉米供应前景;另一方面是全球玉米库存下降,在排除中国玉米库存外,全球2024/25年度玉米期末库存仅为8700万吨,较上一年度减少约1700万吨,为13年来最低水平。从全球玉米供需形势来看,2025年国际玉米价上涨概率较大。CBOT玉米经过几个月来震荡上涨,已经较去年10月份水平上涨了约20%,在北半球新季玉米种植规模形成前,南半球天气大概率仍将主导国际玉米价走势。

  对于市场比较关注的中美关税问题对玉米的影响,认为或有以下特点。

  一是一段时期以来,我国对美国玉米的进口几乎停滞,虽然美玉米价仍是国际玉米行情的风向标,但现阶段我国不会直接对美玉米形成关税反制,缺乏可操作性;

  二是猜测美国提出的关税说辞真实意图仍是以关税为震慑,参考“川普1.0”时期的习性,后续引入谈判获得利益才是目标,越是升级关税威胁,后续谈判需求就越大。目前美国国内正在“轰轰烈烈的”针对相关政府机构进行改革调整,并且引发了一定社会动荡,“川普2.0”政府何时顺利完成过渡期还未为可知,针对“关税”问题的形成谈判要求可能还需要一定时间。从农产品角度来看,目前美玉米的主要销售对象是墨西哥,并且近几个月出口数据指标较佳,在美国2025年新一季玉米完成生产和收获之前,料其暂时不会从玉米方面对我国提出更大的采购需求。我国目前暂时停滞美玉米进口,理论留存了一定谈判空间,但近年来我国整体实力提升,且随着大食物观和多元粮食供给体系的建立,必将对玉米在内的粮食市场和贸易有更强主导能力。

  长期来看,美国作为我国主要贸易输出国之一,2024年进口逆差达到3600亿美元,关税税率的变化可能对贸易结构带来一些影响和调整,鉴于出口水平是经济数据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未来是否会对包括玉米在内的农产品价格方面形成一些影响,仍有待观察。

  此外,欧洲形势、俄罗斯、乌克兰、美元通胀、降息预期等方面还将给2025年留下不少悬念,但可以肯定的是,基于粮食安全问题底线,针对外部环境的冲击和变数,我国一定会对应出台应变政策和调控手段,维持国内粮食和玉米市场减轻外部干扰,保持相对稳定发展。

【版权声明】

中国养猪网旗下所有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中国养猪网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需注明来源且保持图文完整性、中国养猪网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我们所有刊登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参考学习,不构成投资意见。若有不妥,请及时联系我们,可添加官方微信号“zgyangzhuwang”!
详情广告
中国养猪网

中国养猪网手机APP端

精华推荐

双胞胎养猪网共建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 | 服务介绍 | 招聘信息 | 版权及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中国农业百强网站 互联网经营备案 网信认证 网络警察 报警平台 网站备案

中国养猪网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10053 中国养猪网备案号: 赣B2--20110053-5 网安备案号:36010902000949

Copyright©2010-2023 https://www.zhuwang.com.cn Inc.All Rights Reserved.新海传媒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