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药的作用是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除此之外,兽药还兼具有调节动物生理机能、促生长和繁殖的作用,最终改善和提高动物的生产性能。
猪场离不开兽药,但要是完全依赖兽药,那不仅养不好猪,还会造成养猪成本的大幅提升。
国内现在的规模化猪场,按出栏一头商品猪计算,疫苗和兽药所占的份额在80~120元。
在相同饲养水平的前提下,每头猪的药费可能相差40元左右,在微利时代,这就是利润。
但这并不意味着药费高的场生产成本一定会高,药费低的场生产成本一定低。
猪场需要开源节流,将饲养成本限制在可接受的水平。
这些成本包括饲料、疫苗、药物、人工、水电、种猪的折旧、猪舍等硬件设施的折旧等。
不管用药多少,药品的价格多少,只要母猪的繁殖性能和商品猪的生长性能提高,就有可能使得每公斤增重成本降低。
只有健康的猪群才能正常繁殖和生长,才有可能降低饲养成本。
一味地节省疫苗和药物,相信“物美价廉”的鬼话,往往会影响产出。钱是靠赚出来的,绝不是省出来的。
作为猪场管理者,不仅需要了解兽药的基本知识,还需要了解猪场疾病的发生规律,更重要的是要懂得饲养管理,并不断改善猪舍结构和环境条件,降低发病率。
在能够防病治病的前提下,尽量少用药。在保证成本不变的前提下,尽量提高猪的生产性能。即把疫苗和药物当作猪场防病治病的工具,用好了,事半功倍;
若用不好,则不仅不能防病、治病,反而可能会提高猪场的生产成本。不要让不良的用药习惯“吃掉”你猪场的利润。
以下是一些规模猪场常见的不良用药习惯,大家可以对号入座,看您的猪场是否有以下情形。
一、观念上的误区
前面说过,药物的作用是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的,但每种药物都有其“适应症”,没有“包治百病”的药物。
很多猪场管理者将药物或疫苗当作保持猪场稳定的唯一手段,认为用了某种疫苗就不应该发病,用上某种药物就能治好病,而忽略了最重要的饲养管理和环境条件的改善。
与之相反,有些猪场,特别是小规模的猪场,认为养猪免疫好两三种病毒苗就可以了,没有必要给猪使用一些细菌苗,只要不引起死亡就行;或者过分强调治疗,为了治好一头猪,象养宠物似的花再大的代价也要去做。
二、用药方法不当
药物的给药方法或途径多种多样,如口服、注射、喷雾或者局部用药等。每一种药物制剂都有其特性,需要根据其特点选择给药方法。在群体用药方面,混饲或者饮水加药是猪场最常用的给药方法。
1、混饲给药:很多猪场存在搅拌不匀的问题,特别是小猪场,没有专业的搅拌设备,还用原始的方法,在料车里或地面上搅拌。殊不知,猪场饲养员的耐心是有限的,很少有人按要求搅拌足够的时间。其后果就是有的猪吃不到足够的药物,预防治疗效果不理想;而有些猪吃到了过多的药物,还有可能引起药物中毒,特别是那些安全范围比较窄的药物。
2、饮水给药:没有考虑到水质条件,有些药物水溶性不好,没有考虑到药物溶于水后的稳定性。造成一方面浪费了药物,耽误了治疗,另一方面甚至堵塞水管。很多溶于水的药物,特别是抗生素是做成离子盐的,在配伍时必须考虑药物的酸碱性,以免同时加入饮水中造成中和,而影响到溶解度。饮水加药还有一个常见的错误,即全天给药和分时给药,全天给药是指将全天的药量加到饮水中;分时给药则是将全天加药的总量分一次或几次加到饮水中,这在使用加药桶混饮时易混淆。一些水溶液中不稳定的药物,最好分几次混饮,以免药物失效。建议猪场安装全自动饮水加药器。另外,同样的产品,由于每家生产工艺不同,不同厂家的产品溶解性、溶水后的稳定性差别很大,最好事先考察好药物的溶解性。
3、注射给药:虽是最准确的给药方法,但根据药物代谢动力学或者药物的半衰期,有些药物需要每天注射2次才有效,如青霉素等。有些长效制剂可能注射一针可以隔24小时甚至48小时再重复注射。用药之前要详读有关说明书。
4、药物选择:治疗全身感染的药物必须进入血液循环才有效,若选用口服途径给药,这些药物应该能够使经胃肠道吸收的,或者不被胃肠道破坏(如青霉素类容易被胃酸破坏)。如氨基糖苷类药物(新霉素、庆大霉素等)、粘杆菌素等混料或混饮是不适合用于全身感染治疗或预防的。
三、不按说明使用
1、过期药物:药品都有一定的保质期,根据药物的稳定性,其保质期有的长有短。一旦超过药物的保质期,则药物的效价会变差。管理较差的猪场,有时候贪便宜一次性购进大量药品,在仓库里不知放了多长时间,想用的时候可能已经过了有效期。笔者就曾经见到过200头母猪场的老板一次性订货二十万,结果三年也没有用完,造成许多药过期报废。
2、不按要求保存:如生物制品一般要求低温(常在2~8℃)保存,大部分兽药的保存条件是密封、避光和阴凉。有些药物见光分解,有些药物遇热失效,有些药物容易吸潮。存贮兽药疫苗的仓库一定要作好防光、隔热、防潮湿处理。
用药剂量不足。对已发病的猪群用预防剂量,往往达不到预期治疗效果,延误治疗时机。在猪发病后,采食量降低30~40%的情况下,使用常规剂量的药物会导致用药不足,应该适当增加50%的用药量;母猪在限饲的情况下用药,常规剂量添加也达不到用药效果,那就可以按照每头母猪5克还是8克去给药。
3、用药过量:有些猪场认为,要尽快达到治疗效果,大剂量用药可以提高疗效,在很多情况下是这样,因为有些抗生素具有浓度依赖性杀菌效果。但若药物的安全范围窄,则可能出现严重的副作用。甚至中毒现象。笔者的诊疗生涯里曾经见到过猪场为了防治断奶仔猪拉稀超倍量使用乙酰甲喹结果造成几百头小猪药物中毒死亡的悲剧。
4、疗程不足:一般情况下,抗生素需要连用3-5天,个别疾病的治疗甚至需要10天甚至半个月。在注射给药时最容易发生疗程不够,因为一线兽医、饲养员都喜欢少干活。抗生素的作用是抑制细菌的增殖,依靠动物机体将细菌清除。使用一次或几次抗生素有可能症状得到缓解,但体内仍有细菌存在,停药后这些细菌有可能复活,并大量繁殖。所以,一般疾病的治疗需要在临床症状消失后继续使用抗生素巩固1~2天。
四、不讲究配伍
很多情况下,诊断不准确的话使用单一的抗生素药效不好,因此在临床上富有经验的兽医经常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抗生素配伍。
有些药物配伍使用可以产生协同作用,可降低每一单品的使用剂量,并减轻副作用;但有些药物配伍使用非但不能产生协同,有时会产生拮抗,甚至毒性加强。有些猪场,见到猪发病,动辄在饲料中添加4-5种药物,心里说不准那种药物在起作用,甚至有时候配伍禁忌,从而加大了用药风险。
五、凭经验用药
一般情况下,每个猪场的疾病都有其自身的特点,每种抗生素也有其适应症,要根据自己猪场的发病特点而选择药物。不能过分相信过去的兽医经验,猪场最好定期(每半年做一次)做些药敏试验,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药物。
猪场离不开兽药,但要是完全依赖兽药,那不仅养不好猪,还会造成养猪成本的大幅提升。
国内现在的规模化猪场,按出栏一头商品猪计算,疫苗和兽药所占的份额在80~120元。
在相同饲养水平的前提下,每头猪的药费可能相差40元左右,在微利时代,这就是利润。
但这并不意味着药费高的场生产成本一定会高,药费低的场生产成本一定低。
猪场需要开源节流,将饲养成本限制在可接受的水平。
这些成本包括饲料、疫苗、药物、人工、水电、种猪的折旧、猪舍等硬件设施的折旧等。
不管用药多少,药品的价格多少,只要母猪的繁殖性能和商品猪的生长性能提高,就有可能使得每公斤增重成本降低。
只有健康的猪群才能正常繁殖和生长,才有可能降低饲养成本。
一味地节省疫苗和药物,相信“物美价廉”的鬼话,往往会影响产出。钱是靠赚出来的,绝不是省出来的。
作为猪场管理者,不仅需要了解兽药的基本知识,还需要了解猪场疾病的发生规律,更重要的是要懂得饲养管理,并不断改善猪舍结构和环境条件,降低发病率。
在能够防病治病的前提下,尽量少用药。在保证成本不变的前提下,尽量提高猪的生产性能。即把疫苗和药物当作猪场防病治病的工具,用好了,事半功倍;
若用不好,则不仅不能防病、治病,反而可能会提高猪场的生产成本。不要让不良的用药习惯“吃掉”你猪场的利润。
以下是一些规模猪场常见的不良用药习惯,大家可以对号入座,看您的猪场是否有以下情形。
一、观念上的误区
前面说过,药物的作用是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的,但每种药物都有其“适应症”,没有“包治百病”的药物。
很多猪场管理者将药物或疫苗当作保持猪场稳定的唯一手段,认为用了某种疫苗就不应该发病,用上某种药物就能治好病,而忽略了最重要的饲养管理和环境条件的改善。
与之相反,有些猪场,特别是小规模的猪场,认为养猪免疫好两三种病毒苗就可以了,没有必要给猪使用一些细菌苗,只要不引起死亡就行;或者过分强调治疗,为了治好一头猪,象养宠物似的花再大的代价也要去做。
二、用药方法不当
药物的给药方法或途径多种多样,如口服、注射、喷雾或者局部用药等。每一种药物制剂都有其特性,需要根据其特点选择给药方法。在群体用药方面,混饲或者饮水加药是猪场最常用的给药方法。
1、混饲给药:很多猪场存在搅拌不匀的问题,特别是小猪场,没有专业的搅拌设备,还用原始的方法,在料车里或地面上搅拌。殊不知,猪场饲养员的耐心是有限的,很少有人按要求搅拌足够的时间。其后果就是有的猪吃不到足够的药物,预防治疗效果不理想;而有些猪吃到了过多的药物,还有可能引起药物中毒,特别是那些安全范围比较窄的药物。
2、饮水给药:没有考虑到水质条件,有些药物水溶性不好,没有考虑到药物溶于水后的稳定性。造成一方面浪费了药物,耽误了治疗,另一方面甚至堵塞水管。很多溶于水的药物,特别是抗生素是做成离子盐的,在配伍时必须考虑药物的酸碱性,以免同时加入饮水中造成中和,而影响到溶解度。饮水加药还有一个常见的错误,即全天给药和分时给药,全天给药是指将全天的药量加到饮水中;分时给药则是将全天加药的总量分一次或几次加到饮水中,这在使用加药桶混饮时易混淆。一些水溶液中不稳定的药物,最好分几次混饮,以免药物失效。建议猪场安装全自动饮水加药器。另外,同样的产品,由于每家生产工艺不同,不同厂家的产品溶解性、溶水后的稳定性差别很大,最好事先考察好药物的溶解性。
3、注射给药:虽是最准确的给药方法,但根据药物代谢动力学或者药物的半衰期,有些药物需要每天注射2次才有效,如青霉素等。有些长效制剂可能注射一针可以隔24小时甚至48小时再重复注射。用药之前要详读有关说明书。
4、药物选择:治疗全身感染的药物必须进入血液循环才有效,若选用口服途径给药,这些药物应该能够使经胃肠道吸收的,或者不被胃肠道破坏(如青霉素类容易被胃酸破坏)。如氨基糖苷类药物(新霉素、庆大霉素等)、粘杆菌素等混料或混饮是不适合用于全身感染治疗或预防的。
三、不按说明使用
1、过期药物:药品都有一定的保质期,根据药物的稳定性,其保质期有的长有短。一旦超过药物的保质期,则药物的效价会变差。管理较差的猪场,有时候贪便宜一次性购进大量药品,在仓库里不知放了多长时间,想用的时候可能已经过了有效期。笔者就曾经见到过200头母猪场的老板一次性订货二十万,结果三年也没有用完,造成许多药过期报废。
2、不按要求保存:如生物制品一般要求低温(常在2~8℃)保存,大部分兽药的保存条件是密封、避光和阴凉。有些药物见光分解,有些药物遇热失效,有些药物容易吸潮。存贮兽药疫苗的仓库一定要作好防光、隔热、防潮湿处理。
用药剂量不足。对已发病的猪群用预防剂量,往往达不到预期治疗效果,延误治疗时机。在猪发病后,采食量降低30~40%的情况下,使用常规剂量的药物会导致用药不足,应该适当增加50%的用药量;母猪在限饲的情况下用药,常规剂量添加也达不到用药效果,那就可以按照每头母猪5克还是8克去给药。
3、用药过量:有些猪场认为,要尽快达到治疗效果,大剂量用药可以提高疗效,在很多情况下是这样,因为有些抗生素具有浓度依赖性杀菌效果。但若药物的安全范围窄,则可能出现严重的副作用。甚至中毒现象。笔者的诊疗生涯里曾经见到过猪场为了防治断奶仔猪拉稀超倍量使用乙酰甲喹结果造成几百头小猪药物中毒死亡的悲剧。
4、疗程不足:一般情况下,抗生素需要连用3-5天,个别疾病的治疗甚至需要10天甚至半个月。在注射给药时最容易发生疗程不够,因为一线兽医、饲养员都喜欢少干活。抗生素的作用是抑制细菌的增殖,依靠动物机体将细菌清除。使用一次或几次抗生素有可能症状得到缓解,但体内仍有细菌存在,停药后这些细菌有可能复活,并大量繁殖。所以,一般疾病的治疗需要在临床症状消失后继续使用抗生素巩固1~2天。
四、不讲究配伍
很多情况下,诊断不准确的话使用单一的抗生素药效不好,因此在临床上富有经验的兽医经常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抗生素配伍。
有些药物配伍使用可以产生协同作用,可降低每一单品的使用剂量,并减轻副作用;但有些药物配伍使用非但不能产生协同,有时会产生拮抗,甚至毒性加强。有些猪场,见到猪发病,动辄在饲料中添加4-5种药物,心里说不准那种药物在起作用,甚至有时候配伍禁忌,从而加大了用药风险。
五、凭经验用药
一般情况下,每个猪场的疾病都有其自身的特点,每种抗生素也有其适应症,要根据自己猪场的发病特点而选择药物。不能过分相信过去的兽医经验,猪场最好定期(每半年做一次)做些药敏试验,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