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收时节,麦浪翻滚,单县高韦庄镇的田间地头却上演着另一番“丰收”景象:秸秆搂草机、打捆机往来穿梭,散落的秸秆被压实成规整的草捆,摇身一变成为畜牧养殖的“香饽饽”。近年来,该镇以秸秆综合利用为突破口,创新“合作社+企业+农户”循环模式,让昔日焚烧污染环境的“生态包袱”,化作增收致富的“绿色财富”,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探索出可复制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党建引领探索秸秆利用新路径。面对秸秆焚烧顽疾,高韦庄镇党委政府坚持“疏堵结合、以用促禁”,将秸秆综合利用纳入乡村振兴重点工程。镇党委牵头组建秸秆收储合作社,联合本地养殖企业、种植大户构建“就地回收、定向转运”产业链,通过“机械化作业+订单式收购”模式,实现秸秆收储运一体化运营。2025年夏收期间,全镇出动秸秆打捆机30余台,日均处理秸秆200余亩,预计可收储秸秆5000吨,满足全镇80%以上养殖场饲料需求。
科技赋能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在麦收现场,机械化作业场景蔚为壮观:搂草机将散落秸秆聚拢成线,打捆机紧随其后压缩成型,一气呵成。这些秸秆捆经密封发酵后,转化为营养丰富的青贮饲料,直供周边养殖基地。“每吨秸秆饲料成本比传统玉米饲料低200元,养殖户得实惠,种地户也增收。”仟山牧业负责人算了一笔“生态账”。镇政府还引入秸秆炭化技术,部分秸秆经高温裂解生成生物炭,用于改良土壤、制作有机肥,形成“种植—秸秆—饲料—养殖—有机肥—还田”的绿色循环闭环。
生态惠民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秸秆综合利用不仅破解了环保难题,更撬动了农民增收新支点。农户通过参与秸秆回收,每亩地可额外获益80元,全镇预计带动农民增收40万元。“以前秸秆处理要花钱,现在卖给合作社能赚钱,地力还变好了!”大徐庄村村民徐大姐笑着展示手机里的收款记录。收益反哺基建,产业助力振兴。镇政府将秸秆利用收益投入农田水利建设,2024年新建灌溉渠道15公里、秸秆收储点8处,形成“以用促禁、以禁养用”的良性循环。单县高韦庄镇的实践证明,农业废弃物是放错位置的资源。通过党建引领、科技赋能、产业联动,昔日的“生态包袱”正转化为乡村振兴的“绿色引擎”,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生动注脚。这一模式值得各地借鉴推广,让秸秆综合利用成为助力“双碳”目标、建设生态宜居乡村的有力抓手。
党建引领探索秸秆利用新路径。面对秸秆焚烧顽疾,高韦庄镇党委政府坚持“疏堵结合、以用促禁”,将秸秆综合利用纳入乡村振兴重点工程。镇党委牵头组建秸秆收储合作社,联合本地养殖企业、种植大户构建“就地回收、定向转运”产业链,通过“机械化作业+订单式收购”模式,实现秸秆收储运一体化运营。2025年夏收期间,全镇出动秸秆打捆机30余台,日均处理秸秆200余亩,预计可收储秸秆5000吨,满足全镇80%以上养殖场饲料需求。
科技赋能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在麦收现场,机械化作业场景蔚为壮观:搂草机将散落秸秆聚拢成线,打捆机紧随其后压缩成型,一气呵成。这些秸秆捆经密封发酵后,转化为营养丰富的青贮饲料,直供周边养殖基地。“每吨秸秆饲料成本比传统玉米饲料低200元,养殖户得实惠,种地户也增收。”仟山牧业负责人算了一笔“生态账”。镇政府还引入秸秆炭化技术,部分秸秆经高温裂解生成生物炭,用于改良土壤、制作有机肥,形成“种植—秸秆—饲料—养殖—有机肥—还田”的绿色循环闭环。
生态惠民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秸秆综合利用不仅破解了环保难题,更撬动了农民增收新支点。农户通过参与秸秆回收,每亩地可额外获益80元,全镇预计带动农民增收40万元。“以前秸秆处理要花钱,现在卖给合作社能赚钱,地力还变好了!”大徐庄村村民徐大姐笑着展示手机里的收款记录。收益反哺基建,产业助力振兴。镇政府将秸秆利用收益投入农田水利建设,2024年新建灌溉渠道15公里、秸秆收储点8处,形成“以用促禁、以禁养用”的良性循环。单县高韦庄镇的实践证明,农业废弃物是放错位置的资源。通过党建引领、科技赋能、产业联动,昔日的“生态包袱”正转化为乡村振兴的“绿色引擎”,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生动注脚。这一模式值得各地借鉴推广,让秸秆综合利用成为助力“双碳”目标、建设生态宜居乡村的有力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