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宝
当前位置: 养猪资讯 > 社会热点 > 正文
中国养猪网 中国养猪网

在“中非科技小院”遇见农业“翻译官”

来源: 中国新闻网   2025-06-11 17:28:43   查看:  次

  中国华北平原,麦浪翻涌如金毯。在河北省邯郸市曲周县,一群身穿红色“院服”的农业“翻译官”正在麦田记录数据、采集土壤样本。

  他们是来自“中非科技小院”的留学生。“中非科技小院”项目是2019年启动的中非农业教育项目,该项目以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为基地,旨在通过农业实践与技术交流,为非洲农业发展提供科技与人才支撑。

  “我们会学习土地灌溉管理、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等,还会学中文。”来自赞比亚的马奇是这场“知识迁徙”的参与者之一,2024年来到中国后,他先在北京完成了理论课学习。今年2月,他来到曲周,深入田间地头,沉浸式体验中国农业。学成后,他计划回国推广农业技术

  “2009年,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教授在曲周创立全球首家‘科技小院’,服务‘三农’。”“中非科技小院”项目负责人之一、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焦小强说,随着“科技小院”在中国取得成功,2019年,在中国教育部支持下,中国农业大学联合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等多个国际机构,启动“中非科技小院”项目,希望将中国农业经验“翻译”为破解非洲农业发展困局的可行方案。

  焦小强说,非洲的农业生产大多由小农户主导,这与中国农村的情况极为相似,“但非洲的农户技术不到位,因此,非洲迫切需要一大批高素质人才投身农业生产,在发展中做研究,在研究中促进农业绿色发展与转型。”

  “中国在农作物施肥、节水灌溉等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来自加纳的农业科学老师王子(Prince Torkornoo)来中国前已有近10年教学经验。在曲周“塔寺桥科技小院”,他每天和同学开着电动三轮车下地,观察西红柿长势。“我的课题是中国和加纳西红柿种植的养分管理与新型肥料创新,我需要记录下这些作物的变化,有时也会和本地农户交流病虫害防治。”

  王子说,多数非洲留学生在“中非科技小院”按照“1+1+1”模式培养,即第一年在中国进行理论学习和“科技小院”实践教育;第二年回到非洲农村与当地农户一起开展实践工作;第三年返回中国总结提升。

  “去年回国的马拉维留学生,成功将当地玉米产量提高了4倍左右。”曲周“前衙科技小院”院长佘宗港分享这一消息时仍难掩激动。他说,很多留学生刚来时不敢相信中国的玉米、谷子亩产这么高,“直到他们亲身实践,并用自己所学发展了家乡农业。”

  6年来,中国农业大学已为非洲13个国家培养了90余名高素质农业人才,并在马拉维、肯尼亚等国家成立了4对“中非双胞胎科技小院”,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成为深化中非合作的践行者与见证者。

  “希望学成回国后能成为一名翻译,将我在中国所学翻译给当地农户,用在我的国家。”正在这里学习的肯尼亚留学生大卫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此刻华北平原的麦香,仿佛已跨越山海,弥漫在非洲的田间。

【版权声明】

中国养猪网旗下所有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中国养猪网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需注明来源且保持图文完整性、中国养猪网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我们所有刊登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参考学习,不构成投资意见。若有不妥,请及时联系我们,可添加官方微信号“zgyangzhuwang”!
详情广告
中国养猪网

中国养猪网手机APP端

精华推荐

双胞胎养猪网共建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 | 服务介绍 | 招聘信息 | 版权及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中国农业百强网站 互联网经营备案 网信认证 网络警察 报警平台 网站备案

中国养猪网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10053 中国养猪网备案号: 赣B2--20110053-5 网安备案号:36010902000949

Copyright©2010-2023 https://www.zhuwang.com.cn Inc.All Rights Reserved.新海传媒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