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国家统计局四川调查总队发布数据显示,猪肉价格止跌反弹,同比上涨3.7%,环比上涨6.6%。记者注意到,这是猪肉价格自去年5月连续9个月同比下降后,首次转涨。
市场终于传来了一丝暖意。但整体而言,全省猪粮比价仍维持在5.1:1左右,低于盈亏平衡点的6:1。而此前的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上,则传递出鲜明的生猪稳产与提质的信号。
作为国内“生猪第一省”的四川,在龙年如何完成“稳”与“进”的双重任务?
现实的路径:
猪市长久低迷,政府和企业携手探路降本增效
与往年一样,年初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省政府工作报告已经明确了今年全省生猪出栏要保持在6000万头以上的目标任务。面对任务,各地的做法不约而同:在养殖端降本增效。
2月27日,巴中市通江县养殖户韩伟正在忙着和农技人员调配新的饲料。一旦调试成功,每公斤饲料的成本有望节约0.1元,每头生猪的育肥周期节约成本约50元。通江县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当地已经把“降成本”当做稳定生猪生产的重要抓手。
“这样,用电成本下来了。”2月27日,遂宁市安居区,技术人员正在帮养殖户刘嘉铺设新的电源线路。按照计划,今年3月起,刘嘉家的沼气将正式投入使用。今后,他家养殖场所产生的粪污将变成发电的“燃料”。光这一项,刘嘉家每年就能节约养殖用电开支三四千元。
不光是刘嘉的养殖场。遂宁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透露,当地正在立足自身优势和传统,引导养殖户和养殖企业向下游延伸产业链,以不断拓展增效的路径。
业务主管部门和养殖户们想着降本增效,首先是走出亏损区间的探索。
省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厅提供的数据显示,自2021年5月以来的33个月中,川猪养殖端仅有5个月时间处于盈利区间。其余时段,全省猪粮比价一直处于盈亏平衡点以下。尤其是从2023年初以来,四川生猪养殖端已经连续14个月出现亏损。而且,全省猪粮比价长时间不足5:1,亏损程度较深。
其次,是对市场今后走势的应对之策。多年来的市场走势规律是,在春节之后,随着猪肉消费的回落以及气温的回升,四川猪价会在春夏迎来一段时间的下滑。而下一波的猪价上涨,则需要等到秋季开学前后。换言之,按照常年经验来看,今年上半年川猪价格上涨可能性并不大。
因此,四川农业大学教授李学伟表示,无论是降本还是增效,都是市场行情不乐观之下养殖户们维持生产经营活动的探索行为。李学伟透露,眼下,“降本增效”已经是整个养殖企业应对当前低迷市场的共识,“无论是龙头企业还是中小养殖户,都在挖掘增效与降本的潜力。”在他看来,只有降本增效让养殖企业见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才能确保四川生猪产业健康稳定发展。
更大的布局:
守住产能底线,加快推进生猪产业现代化
低迷的行情中,一些变化正在出现。至2月底,仔猪价格已达14元/斤,从年初开始呈现连续七周回暖,较年初上涨了22%。同期,母猪端已经实现扭亏为盈。
寒冬必将过去,龙年川猪如何力争扭转市场颓势?
“除了降本增效,还要推动川猪生产全链条转型升级。”春节之前,在成都举行的全省畜牧行业研讨会上,省畜科院院长何志平认为,当下的市场走势是倒逼川猪产业加速现代化的契机。
这并非无的放矢。去年底的全省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现场推进会提出,要推动川猪在全省农业产业中率先实现现代化。
这样的部署背后,是川猪产业特点特性。经过多年培育和发展,全省生猪生产规模化率达到62%,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市场化程度位居四川农业重要产业领域的前列。
那么,如何转型升级?
首先,是严守产能底线,加速养殖端绿色循环生态化。
守底线的抓手,是稳定能繁母猪底线。此前,我省改变过去侧重存栏量的稳产方式,从调控能繁母猪保有量角度来稳产量,设置了全省能繁母猪存栏量的警戒线。
省畜牧业协会有关负责人表示,在全省能繁母猪存栏量指标分解下达至基层的前提下,四川要用好用足这一调控生猪产能的“总开关”,确保川猪随时能扩产。
生态化的路径,是以现代农业园区为平台和载体,拓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面,整县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和项目实施,不断提升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水平。
其次,是全产业链提质增效。重点是打好川猪的种业翻身仗和延伸川猪加工链条、品牌链。
李学伟介绍,生猪是对“洋种子”依赖程度最高的畜禽种类之一。因此,四川要立足自身地方猪种资源优势,以国家区域生猪种业创新中心建设等为契机,建好国家级省级生猪种业园区、猪遗传资源保种场(区)、生猪核心育种场等,培育推广一批突破性川猪新品种、配套系,力争在生猪领域率先实现“川种振兴”。
在加工端,要聚焦屠宰、冷链物流、精深加工等重点。主要做法是,优先在产能区布局屠宰、冷链、仓储企业,加快形成“集中屠宰、冷链流通、冷鲜上市”的供应链。同时,围绕龙头企业,推出一批标准化、健康化和方便化的猪肉加工制品。
市场终于传来了一丝暖意。但整体而言,全省猪粮比价仍维持在5.1:1左右,低于盈亏平衡点的6:1。而此前的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上,则传递出鲜明的生猪稳产与提质的信号。
作为国内“生猪第一省”的四川,在龙年如何完成“稳”与“进”的双重任务?
现实的路径:
猪市长久低迷,政府和企业携手探路降本增效
与往年一样,年初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省政府工作报告已经明确了今年全省生猪出栏要保持在6000万头以上的目标任务。面对任务,各地的做法不约而同:在养殖端降本增效。
2月27日,巴中市通江县养殖户韩伟正在忙着和农技人员调配新的饲料。一旦调试成功,每公斤饲料的成本有望节约0.1元,每头生猪的育肥周期节约成本约50元。通江县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当地已经把“降成本”当做稳定生猪生产的重要抓手。
“这样,用电成本下来了。”2月27日,遂宁市安居区,技术人员正在帮养殖户刘嘉铺设新的电源线路。按照计划,今年3月起,刘嘉家的沼气将正式投入使用。今后,他家养殖场所产生的粪污将变成发电的“燃料”。光这一项,刘嘉家每年就能节约养殖用电开支三四千元。
不光是刘嘉的养殖场。遂宁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透露,当地正在立足自身优势和传统,引导养殖户和养殖企业向下游延伸产业链,以不断拓展增效的路径。
业务主管部门和养殖户们想着降本增效,首先是走出亏损区间的探索。
省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厅提供的数据显示,自2021年5月以来的33个月中,川猪养殖端仅有5个月时间处于盈利区间。其余时段,全省猪粮比价一直处于盈亏平衡点以下。尤其是从2023年初以来,四川生猪养殖端已经连续14个月出现亏损。而且,全省猪粮比价长时间不足5:1,亏损程度较深。
其次,是对市场今后走势的应对之策。多年来的市场走势规律是,在春节之后,随着猪肉消费的回落以及气温的回升,四川猪价会在春夏迎来一段时间的下滑。而下一波的猪价上涨,则需要等到秋季开学前后。换言之,按照常年经验来看,今年上半年川猪价格上涨可能性并不大。
因此,四川农业大学教授李学伟表示,无论是降本还是增效,都是市场行情不乐观之下养殖户们维持生产经营活动的探索行为。李学伟透露,眼下,“降本增效”已经是整个养殖企业应对当前低迷市场的共识,“无论是龙头企业还是中小养殖户,都在挖掘增效与降本的潜力。”在他看来,只有降本增效让养殖企业见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才能确保四川生猪产业健康稳定发展。
更大的布局:
守住产能底线,加快推进生猪产业现代化
低迷的行情中,一些变化正在出现。至2月底,仔猪价格已达14元/斤,从年初开始呈现连续七周回暖,较年初上涨了22%。同期,母猪端已经实现扭亏为盈。
寒冬必将过去,龙年川猪如何力争扭转市场颓势?
“除了降本增效,还要推动川猪生产全链条转型升级。”春节之前,在成都举行的全省畜牧行业研讨会上,省畜科院院长何志平认为,当下的市场走势是倒逼川猪产业加速现代化的契机。
这并非无的放矢。去年底的全省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现场推进会提出,要推动川猪在全省农业产业中率先实现现代化。
这样的部署背后,是川猪产业特点特性。经过多年培育和发展,全省生猪生产规模化率达到62%,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市场化程度位居四川农业重要产业领域的前列。
那么,如何转型升级?
首先,是严守产能底线,加速养殖端绿色循环生态化。
守底线的抓手,是稳定能繁母猪底线。此前,我省改变过去侧重存栏量的稳产方式,从调控能繁母猪保有量角度来稳产量,设置了全省能繁母猪存栏量的警戒线。
省畜牧业协会有关负责人表示,在全省能繁母猪存栏量指标分解下达至基层的前提下,四川要用好用足这一调控生猪产能的“总开关”,确保川猪随时能扩产。
生态化的路径,是以现代农业园区为平台和载体,拓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面,整县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和项目实施,不断提升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水平。
其次,是全产业链提质增效。重点是打好川猪的种业翻身仗和延伸川猪加工链条、品牌链。
李学伟介绍,生猪是对“洋种子”依赖程度最高的畜禽种类之一。因此,四川要立足自身地方猪种资源优势,以国家区域生猪种业创新中心建设等为契机,建好国家级省级生猪种业园区、猪遗传资源保种场(区)、生猪核心育种场等,培育推广一批突破性川猪新品种、配套系,力争在生猪领域率先实现“川种振兴”。
在加工端,要聚焦屠宰、冷链物流、精深加工等重点。主要做法是,优先在产能区布局屠宰、冷链、仓储企业,加快形成“集中屠宰、冷链流通、冷鲜上市”的供应链。同时,围绕龙头企业,推出一批标准化、健康化和方便化的猪肉加工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