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猪王”*ST正邦通过重整转危为安,傲农生物却一脚踏进同一条河流,如今命悬一线。
4年前,这两家猪企老板的日子何其令人艳羡——*ST正邦的林印孙跻身江西首富;吴有林控制的傲农生物,是业内黑马。
这两位江西籍“猪老板”,有着同样的“狂野派”风格,不断加杠杆撑大规模。当超级猪周期降临,危机随之而来。最困顿的时候,正邦的猪被活活饿死,傲农生物怀崽的母猪,也被悄然卖掉。
养猪注定是高风险的生意。周期的“剧本”几乎一样,理论上,赚一年、平一年、亏一年,实际能如此幸运的猪企少之又少。
本轮超级猪周期,猪企面临的内外环境愈发复杂。前两年怎么赚的钱,这两年就怎么吐出去。就连“猪王”牧原股份也顶不住了,2023年迎来上市以来的首亏。
现在,上市猪企都在想法设法熬过这个寒冬,可谁也不知道寒冬还有多久,自己还能撑多久。
地狱级困境
在退市的悬崖边,双胞胎集团一把将*ST正邦拉了回来,公司2023年成功实现账面扭亏为盈,不过扣非净利润仍亏损50亿元至70亿元。这意味着,重整计划实施完毕后,公司养猪主业回归正轨,尚需时间和市场的多重考验。
从全行业来看,去年全年国内生猪养殖每头平均亏损76元。行业大势如此,谁的日子都不好过。
就连始终保持不亏金身的牧原股份,2023年也顶不住了,预计归母净利润-39亿元至-47亿元,为公司上市以来的首亏。
就连以控制成本著称的“猪王”尚且如此,其他猪企可想而知。
养猪界最擅长投资的温氏股份,预计去年归母净利润亏损60亿元至65亿元;大北农预亏18亿元至22亿元;傲农生物亏损30亿元至36亿元。亏损10亿以上的,还有唐人神、天康、天邦及新五丰等。
当然,猪企中还有新希望这个另类。其2023年预计盈利3亿元,不过,这主要来自于白羽肉禽和食品深加工业务引进战略投资,影响归母净利润51亿元至52亿元。借此,公司终于避免了连亏3年的尴尬局面。但对行业大势,执掌公司10年的刘畅知道,这是“前所未有的困难环境”。
普遍亏损之下,生猪养殖行业负债水平高企。据西南证券研报,行业整体负债率从2021年初53.5%增至去年三季度的68.3%。傲农生物、天邦食品、*ST正邦,更是达到了惊人的89.41%、87.03%和162.61%。
与此同时,企业的现金流备受考验。2023年末,傲农生物、牧原股份、新希望等先后披露融资信息,分别拟募资18亿元、80亿元及73.5亿元,主要用于偿还借款、补充流动资金等。
最难猪周期
这轮猪周期,自2019年下半年开始,至今仍未结束,在国内生猪养殖史上最漫长,也最残酷。
猪价、饲料价格和市场需求,共同构成影响养猪企业的三大要素。
饲料价格高了,压缩猪企利润空间;市场需求少了,也会影响出栏价格。猪企置身其中左右为难,唯有提高养殖技术,严控成本才能掌握主动。
据华安证券、国金证券研报,2023年,牧原股份年均完全养殖成本为15元/公斤,其全年商品猪销售均价为14.82元/公斤,入不敷出。
生猪价格不济,饲料价格却持续上行难抑制。国内育肥猪饲料均价由2019年3.03元/公斤涨至2023年的3.9元/公斤。养猪企业、养猪散户叫苦不迭。据公开数据,去年,散养生猪单月最高头均亏损420元,规模养殖生猪单月最高头均亏损243元。
影响猪价下行的主要原因是供应量。去年,国内出栏生猪7.27亿头,同比增长3.8%,为2016年来新高;全年猪肉产量5794万吨,同比增长4.6%,为2015年以来最高水平。
猪肉供给多了,终端消耗量却在减少。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预计2023年中国居民家庭人均猪肉消费量27.7公斤,较上年增长约2.97%,远低于上年6.75%的增速。
人均猪肉消费量也在肉眼可见地减少。2014年,国内年人均猪肉消费量36.8公斤,去年已降至23.5公斤。受水产、禽类等肉类产品多元化影响,同期,猪肉在居民肉类消费中,所占比重由63.3%降至49.1%。
另外,餐饮市场的变化,也影响着猪肉消费量。据公开数据,2023年国内餐饮企业注销、吊销数量超过126.5万家,为上年两倍多。
何时翻身?
春节前,在老家养猪的堂哥,硬着头皮出栏了200头猪,亏了十多万元。即便如此,他仍很关心,开年能不能进一批小猪补栏?
去年疯传的周期拐点没有出现,今年猪价会不会上涨,在诸多券商研报里,近乎一致且谨慎地预测有望“趋势上行”。
猪价能否走上上行通道,与产能息息相关。公开数据显示,2023年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4142万头,较上年同期减少5.7%。按照能繁母猪存栏数量到商品猪供给变化一般周期为9到10个月,预测至少今年上半年猪价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迈科斯期货研报预测,在生猪产能过剩状况之下,不宜对价格上涨乐观。
规模化养殖,一定程度上让上市猪企拥有避险能力,不过,产能扩张带来的债务风险,也让部分企业命悬一线。
今年1月以来,傲农生物已5次披露债务逾期信息。截至2月17日,公司在银行、融资租赁公司等金融机构累计逾期债务本息合计约17.17亿元,占其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的68.59%。
截至去年三季度末,公司合计负债147.89亿元,资产负债率89.41%。尽管自救动作非常积极,成效一般。
公司实控人吴有林不愿意看到公司成为第二个正邦,去年12月决定将企业卖身大北农,毕竟,他曾是大北农福建区域负责人。不料半个月后,这场行业瞩目的A吃A的戏码意外终止。
出现变故的原因,除了傲农生物出现股权冻结等较大变化外,行业下行周期内,大北农自身也存在一定的资金压力。
截至2月19日,吴有林及其一致行动人傲农投资所持傲农生物股份,合计被司法冻结和司法标记股份数3.56亿股,占合计持股数的90.29%。
2月初,债权人大舟集团,已向法院申请对傲农生物进行预重整,并获漳州中院同意,目前,已进入债权申报阶段。
一旦进入重整程序,吴有林对上市公司的控制权,就将面临极大的不确定性。
早年,傲农生物和*ST正邦一样通过饲料发家,后来介入生猪养殖,成为行业黑马,如今已连亏3年,走到了至暗时刻。
4年前,这两家猪企老板的日子何其令人艳羡——*ST正邦的林印孙跻身江西首富;吴有林控制的傲农生物,是业内黑马。
这两位江西籍“猪老板”,有着同样的“狂野派”风格,不断加杠杆撑大规模。当超级猪周期降临,危机随之而来。最困顿的时候,正邦的猪被活活饿死,傲农生物怀崽的母猪,也被悄然卖掉。
养猪注定是高风险的生意。周期的“剧本”几乎一样,理论上,赚一年、平一年、亏一年,实际能如此幸运的猪企少之又少。
本轮超级猪周期,猪企面临的内外环境愈发复杂。前两年怎么赚的钱,这两年就怎么吐出去。就连“猪王”牧原股份也顶不住了,2023年迎来上市以来的首亏。
现在,上市猪企都在想法设法熬过这个寒冬,可谁也不知道寒冬还有多久,自己还能撑多久。
地狱级困境
在退市的悬崖边,双胞胎集团一把将*ST正邦拉了回来,公司2023年成功实现账面扭亏为盈,不过扣非净利润仍亏损50亿元至70亿元。这意味着,重整计划实施完毕后,公司养猪主业回归正轨,尚需时间和市场的多重考验。
从全行业来看,去年全年国内生猪养殖每头平均亏损76元。行业大势如此,谁的日子都不好过。
就连始终保持不亏金身的牧原股份,2023年也顶不住了,预计归母净利润-39亿元至-47亿元,为公司上市以来的首亏。
就连以控制成本著称的“猪王”尚且如此,其他猪企可想而知。
养猪界最擅长投资的温氏股份,预计去年归母净利润亏损60亿元至65亿元;大北农预亏18亿元至22亿元;傲农生物亏损30亿元至36亿元。亏损10亿以上的,还有唐人神、天康、天邦及新五丰等。
当然,猪企中还有新希望这个另类。其2023年预计盈利3亿元,不过,这主要来自于白羽肉禽和食品深加工业务引进战略投资,影响归母净利润51亿元至52亿元。借此,公司终于避免了连亏3年的尴尬局面。但对行业大势,执掌公司10年的刘畅知道,这是“前所未有的困难环境”。
普遍亏损之下,生猪养殖行业负债水平高企。据西南证券研报,行业整体负债率从2021年初53.5%增至去年三季度的68.3%。傲农生物、天邦食品、*ST正邦,更是达到了惊人的89.41%、87.03%和162.61%。
与此同时,企业的现金流备受考验。2023年末,傲农生物、牧原股份、新希望等先后披露融资信息,分别拟募资18亿元、80亿元及73.5亿元,主要用于偿还借款、补充流动资金等。
最难猪周期
这轮猪周期,自2019年下半年开始,至今仍未结束,在国内生猪养殖史上最漫长,也最残酷。
猪价、饲料价格和市场需求,共同构成影响养猪企业的三大要素。
饲料价格高了,压缩猪企利润空间;市场需求少了,也会影响出栏价格。猪企置身其中左右为难,唯有提高养殖技术,严控成本才能掌握主动。
据华安证券、国金证券研报,2023年,牧原股份年均完全养殖成本为15元/公斤,其全年商品猪销售均价为14.82元/公斤,入不敷出。
生猪价格不济,饲料价格却持续上行难抑制。国内育肥猪饲料均价由2019年3.03元/公斤涨至2023年的3.9元/公斤。养猪企业、养猪散户叫苦不迭。据公开数据,去年,散养生猪单月最高头均亏损420元,规模养殖生猪单月最高头均亏损243元。
影响猪价下行的主要原因是供应量。去年,国内出栏生猪7.27亿头,同比增长3.8%,为2016年来新高;全年猪肉产量5794万吨,同比增长4.6%,为2015年以来最高水平。
猪肉供给多了,终端消耗量却在减少。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预计2023年中国居民家庭人均猪肉消费量27.7公斤,较上年增长约2.97%,远低于上年6.75%的增速。
人均猪肉消费量也在肉眼可见地减少。2014年,国内年人均猪肉消费量36.8公斤,去年已降至23.5公斤。受水产、禽类等肉类产品多元化影响,同期,猪肉在居民肉类消费中,所占比重由63.3%降至49.1%。
另外,餐饮市场的变化,也影响着猪肉消费量。据公开数据,2023年国内餐饮企业注销、吊销数量超过126.5万家,为上年两倍多。
何时翻身?
春节前,在老家养猪的堂哥,硬着头皮出栏了200头猪,亏了十多万元。即便如此,他仍很关心,开年能不能进一批小猪补栏?
去年疯传的周期拐点没有出现,今年猪价会不会上涨,在诸多券商研报里,近乎一致且谨慎地预测有望“趋势上行”。
猪价能否走上上行通道,与产能息息相关。公开数据显示,2023年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4142万头,较上年同期减少5.7%。按照能繁母猪存栏数量到商品猪供给变化一般周期为9到10个月,预测至少今年上半年猪价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迈科斯期货研报预测,在生猪产能过剩状况之下,不宜对价格上涨乐观。
规模化养殖,一定程度上让上市猪企拥有避险能力,不过,产能扩张带来的债务风险,也让部分企业命悬一线。
今年1月以来,傲农生物已5次披露债务逾期信息。截至2月17日,公司在银行、融资租赁公司等金融机构累计逾期债务本息合计约17.17亿元,占其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的68.59%。
截至去年三季度末,公司合计负债147.89亿元,资产负债率89.41%。尽管自救动作非常积极,成效一般。
公司实控人吴有林不愿意看到公司成为第二个正邦,去年12月决定将企业卖身大北农,毕竟,他曾是大北农福建区域负责人。不料半个月后,这场行业瞩目的A吃A的戏码意外终止。
出现变故的原因,除了傲农生物出现股权冻结等较大变化外,行业下行周期内,大北农自身也存在一定的资金压力。
截至2月19日,吴有林及其一致行动人傲农投资所持傲农生物股份,合计被司法冻结和司法标记股份数3.56亿股,占合计持股数的90.29%。
2月初,债权人大舟集团,已向法院申请对傲农生物进行预重整,并获漳州中院同意,目前,已进入债权申报阶段。
一旦进入重整程序,吴有林对上市公司的控制权,就将面临极大的不确定性。
早年,傲农生物和*ST正邦一样通过饲料发家,后来介入生猪养殖,成为行业黑马,如今已连亏3年,走到了至暗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