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证券发布研究报告称,日本核废水排海后带来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包括韩国民众疯抢海盐、中国全面禁止进口日本水产品等,深层次来看,是污染物排海对于消费者选择的影响和对某些产品消费信心的打击,但这也为淡水养殖大国中国提供了新的机遇,淡水产品作为海产品的替代品,核废水排海情况下消费者有望转向消费更多淡水产品,淡水养殖企业或水产品加工企业有望受益,受益标的如国联水产(300094.SZ)等。淡水养殖的长期发展势必会带动水产饲料需求的增长,长期来看也可关注水产料或特水料有关的公司,如海大集团(002311.SZ)等。另外也可以关注核废水排海下中国食用盐出口情况的变化及食用盐生产相关公司。
前言:
2011年3月11日,地震&海啸冲击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部分正在运行的机组,内外部断电导致反应堆冷却系统停转,3个机组先后发生氢气爆炸产生核泄漏。应对事故过程中,持续向反应堆注入冷却剂,冷却剂接触燃料碎片形成具有高浓度放射性的污水,后地下水和雨水与放射性污水混合形成新的污染水。
事故发生后,相关部门组织核电站退役,退役计划持续推进过程中,核废水源源不断产生,为应对巨量核废水,日本政府2021年正式宣布将核废水排海,本文详尽阐述了核废水的产生及排海可能对水产养殖、淡水资源和海水提盐的影响。
▍华西证券主要观点如下:
(一)直接&间接途径共同作用,核素实现大面积蔓延
研究显示,发生核事故后,放射性核素可以通过大气运动、海洋表层和内部以及生物运动实现大面积蔓延。核电站发生严重事故后:(1)空气中放射性粒子先会随着烟羽进行抬升,因大气湍流开始扩散,再分别通过重力作用和雨水作用形成干、湿沉降入海;
(2)放射性液体流出物会随着核泄漏和核倾倒直接排放入海,或者在没有烟羽抬升的情况下,空气中的可溶性核素会在接近水面时被水体大量吸收;
(3)入海的人工放射性核素通过海水扩散、生物摄食、动物洄游、食物链传递和颗粒沉降等方式在近海乃至远处大洋各介质中发生迁移,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污染。放射性核素入海后,一部分在本地沉积并进入本地食物链,随着食物链逐渐富集放大;另一部分放射性核素则会随着洋流和海洋鱼类的洄游行为扩散至其他海域。
(二)废水入海,海水养殖首当其冲
研究表明,放射性核素的慢性辐射会对鱼类的发病率、繁殖能力及死亡率和寿命产生负面影响,较高的辐射剂量甚至会威胁整个种群的生存。从水产资源的分布来看,据FAO数据,2020年,海洋贡献了68.76%的水产产量,海洋水产品中有74.16%来自太平洋,其中捕捞量0.22亿吨,养殖量0.44亿吨(66.21%),在太平洋的水产品分布中,有60.49%来自太平洋北部(包括FAO主要捕鱼区中太平洋西北部和东北部)。
而福岛第一核电站刚好位于太平洋北部,核废水排海将直接影响北太平洋渔场,进而通过水循环、大气循环和食物链影响全球,进而影响全球的海水和淡水水产养殖业,但是影响时间和程度还有待未来验证。
(三)长期来看,淡水资源&海水提盐也将受到影响
核废水排放后对淡水资源的影响在全球水循环中体现。蒸发是水循环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由蒸发产生的水汽进入大气并随大气活动而运动,大气中的水汽主要来自海洋,核废水排放入海后,放射性核素将通过大气循环被输往全球。由于核废水排放到水分蒸发到凝结输送到陆地需要经历相当的过程,其对淡水资源的影响尚不可知,但一旦排放,放射性核素对水资源的影响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各国需要加强对于淡水资源核素的检测。
由于海水提盐需要直接用到海水,日本核废水排放后,将会由远及近影响海水,势必会对海水提盐带来影响,但由于放射性核素在蔓延的途中会有沉淀和稀释,其影响程度不同。
风险提示:
人民币汇率波动的风险,原料价格及产品价格波动风险,食品安全风险。
前言:
2011年3月11日,地震&海啸冲击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部分正在运行的机组,内外部断电导致反应堆冷却系统停转,3个机组先后发生氢气爆炸产生核泄漏。应对事故过程中,持续向反应堆注入冷却剂,冷却剂接触燃料碎片形成具有高浓度放射性的污水,后地下水和雨水与放射性污水混合形成新的污染水。
事故发生后,相关部门组织核电站退役,退役计划持续推进过程中,核废水源源不断产生,为应对巨量核废水,日本政府2021年正式宣布将核废水排海,本文详尽阐述了核废水的产生及排海可能对水产养殖、淡水资源和海水提盐的影响。
▍华西证券主要观点如下:
(一)直接&间接途径共同作用,核素实现大面积蔓延
研究显示,发生核事故后,放射性核素可以通过大气运动、海洋表层和内部以及生物运动实现大面积蔓延。核电站发生严重事故后:(1)空气中放射性粒子先会随着烟羽进行抬升,因大气湍流开始扩散,再分别通过重力作用和雨水作用形成干、湿沉降入海;
(2)放射性液体流出物会随着核泄漏和核倾倒直接排放入海,或者在没有烟羽抬升的情况下,空气中的可溶性核素会在接近水面时被水体大量吸收;
(3)入海的人工放射性核素通过海水扩散、生物摄食、动物洄游、食物链传递和颗粒沉降等方式在近海乃至远处大洋各介质中发生迁移,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污染。放射性核素入海后,一部分在本地沉积并进入本地食物链,随着食物链逐渐富集放大;另一部分放射性核素则会随着洋流和海洋鱼类的洄游行为扩散至其他海域。
(二)废水入海,海水养殖首当其冲
研究表明,放射性核素的慢性辐射会对鱼类的发病率、繁殖能力及死亡率和寿命产生负面影响,较高的辐射剂量甚至会威胁整个种群的生存。从水产资源的分布来看,据FAO数据,2020年,海洋贡献了68.76%的水产产量,海洋水产品中有74.16%来自太平洋,其中捕捞量0.22亿吨,养殖量0.44亿吨(66.21%),在太平洋的水产品分布中,有60.49%来自太平洋北部(包括FAO主要捕鱼区中太平洋西北部和东北部)。
而福岛第一核电站刚好位于太平洋北部,核废水排海将直接影响北太平洋渔场,进而通过水循环、大气循环和食物链影响全球,进而影响全球的海水和淡水水产养殖业,但是影响时间和程度还有待未来验证。
(三)长期来看,淡水资源&海水提盐也将受到影响
核废水排放后对淡水资源的影响在全球水循环中体现。蒸发是水循环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由蒸发产生的水汽进入大气并随大气活动而运动,大气中的水汽主要来自海洋,核废水排放入海后,放射性核素将通过大气循环被输往全球。由于核废水排放到水分蒸发到凝结输送到陆地需要经历相当的过程,其对淡水资源的影响尚不可知,但一旦排放,放射性核素对水资源的影响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各国需要加强对于淡水资源核素的检测。
由于海水提盐需要直接用到海水,日本核废水排放后,将会由远及近影响海水,势必会对海水提盐带来影响,但由于放射性核素在蔓延的途中会有沉淀和稀释,其影响程度不同。
风险提示:
人民币汇率波动的风险,原料价格及产品价格波动风险,食品安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