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登相巴的生命,定格在45岁。今年5月,身为四川甘孜州理塘县上木拉乡增德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的土登相巴,在巡山途中遭遇野猪袭击。因伤势过重失血过多,当医护人员赶到现场时,他已失去了生命体征。
11月30日,理塘县上木拉乡党委书记格绒次乃告诉红星新闻记者,土登相巴因公殉职后,被追授为“全省森林草原护林防火先进工作者”,袭击他的野猪也于之前被捕杀。今年,上木拉乡向县上报批后在相关部门指导下,已经捕杀了6头野猪。
如今,距土登相巴离开已过去半年。但面对伤人损物的野猪,当地尚未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方式。为了防止再次出现类似事件,只能按照“土办法”给巡山的护林员配备类似“红缨枪”的铁叉,用于防身。这不仅仅是当地的困惑,连日来,全国多地野猪成灾,安徽、四川、陕西等地野猪损坏庄稼、伤人事件时有发生。
动物专家表示,以野猪为代表,如何有效缓解人与野生动物之间的冲突,无疑是我国生态保护领域面临的新挑战,急需有关部门本着科学的态度研究和制定解决方案,不能靠简单的人工狩猎或者捕杀。
11月30日,国家林草局在山西、四川、福建、江西、河北、广东、陕西、湖南、湖北、辽宁、黑龙江、浙江、安徽、宁夏等14个省(区)启动防控野猪危害综合试点。目前,国家林草局已将野猪等野生动物危害防控纳入林长制考核范围,并将纳入“平安中国”考核范围。
野猪之困,或许有了破解之道……
遇难:
村支书巡山遭野猪袭击身亡
当地今年已经捕杀6头野猪
至今,格绒次乃仍忘不了2021年5月10日那一天,虽然那时的他,还没有到上木拉乡任党委书记。
当天清晨,上木拉乡增德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土登相巴,照例召集村委会副主任泽批,村纪检委员格绒,护林护草员扎西泽仁、泽仁拉姆等七人安排当日的巡山工作。碰头会上,土登相巴将8人分成四组,他本人与格绒、护林护草员昂旺次称三人为一组。
进入林区以前,他们几人还坐在一起喝了茶,因为出发后就只能吃干粮了。喝完茶,土登相巴背着糌粑、锅盔走在前面,格绒、昂旺次称紧随其后,三人前后相差不过百余米。茂密的原始森林里没有路,他们都只能靠双脚步行,每日巡护线路达20公里左右,最远的时候,要到达邻县雅江县的边界。
9时36分,土登相巴三人沿着巡护路线正常前行,在途经崩沙和亚阿两地中间时,突然,一头高达1米的野猪一跃跳过一人高的铁丝网围栏,冲向土登相巴,疯狂地攻击撕咬。手无寸铁的土登相巴根本无法抵挡野猪的疯狂攻击。当昂旺次称和格绒闻声赶来时,野猪“嗖”地从他们身旁窜过,逃入山林。土登相巴扶靠着网围栏,奄奄一息,右腿和臀部已被血浸透。格绒两人立刻打电话求救。
但是,当卫生院医护人员和乡干部赶到现场时,土登相巴因伤及腿动脉失血过多,已无生命体征。
事后,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印发通知,追授土登相巴同志为“全省森林草原护林防火先进工作者”。
格绒次乃说,杀人野猪已于之前被捕杀。今年,上木拉乡向县上报批后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共捕杀了6头野猪。
举措:
当地用“土办法”应对野猪
为巡山护林员配“红缨枪”防身
增德村属半农半牧村,距上木拉乡政府约6公里。由于当地已禁止狩猎多年,加之野生动物保护、森林保护政策落实之后,这些年野生动物种群数量逐年增加,诸如藏马鸡、麋鹿、小熊猫、猫头鹰等野生动物能与人类和谐共处。许多动物与人都比较亲近,经常出现在村庄或者公路沿线,有时甚至会主动接近人类。
而相比之下,野猪、黑熊、狼等比较凶猛的野生动物则与人类相互“提防”,甚至不时有野猪、黑熊伤人的情况,其中对人类生产生活影响最大的就是野猪。
据了解,上木拉乡许多居民点和周围的青稞地均用铁丝网围护起来,目的就是防止黑熊和野猪毁坏村里庄稼,一旦有野猪和黑熊闯入围栏之内,村干部都要带领村民拿着木棒或石块驱赶。
“在马铃薯播种季节,野猪经常下山,把地里的马铃薯种子拱来吃了,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失,在播种季节,一些村民夜里都要守在地里。”格绒次乃说,以前也有过野猪伤人事件,但不像这次这样严重。“土登相巴同志遇难后,为了防止再次出现类似事件,我们按照‘土办法’给巡山的护林员配备了类似‘红缨枪’的铁叉,用于防身。”
野猪是国家“三有动物”不能非法捕杀。遇到繁殖季节,野猪的脾气更加暴躁,村民更是不敢去招惹,当地村民对于这种“猪进人退” 的模式十分无奈。
理塘县林草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理塘县有多少头野猪暂无统计。理塘县地域辽阔,总面积14352平方千米,常住人口约7万人,其中有2700多名生态护林员,在保护野生动物和护林防火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许多野生动物在此生存,但野猪尚未达到泛滥的地步,这次伤人是一个偶发案例,不是普遍的。
格绒次乃建议,能不能在野猪的繁殖季节由相关部门组建捕杀小组,在野猪很多的地方进行计划性捕杀,以减少野猪带来的伤害。
【专家观点】
1.野猪“泛滥”深层次原因
可能与人类之前毁林开荒有关
一方面是“人猪冲突”不断加剧,一方面是被列入保护动物的野猪不能随意捕杀。在这个背景下,野猪多了是喜还是忧?如何科学理性地看待由此引发的生态和社会问题?在世界动物保护协会科学家孙全辉博士看来,这才是需要重点关注的。
孙全辉介绍,野猪的繁殖和适应能力都很强,母野猪通常每年秋季交配、春季产仔,每窝可产4~12头幼崽,食物充足的年份母猪甚至可以两年繁殖3次。在食物充裕和缺乏天敌的情况下,野猪崽的成活率比较高,一般第二年它们就能参与繁殖。
近年来,一些地区的生态状况不断修复向好,加之我国《枪支管理法》实施,猎枪被大量收缴,针对野猪的非法狩猎活动随之减少,相关执法部门对野生动物违法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持续增强,而野猪的天敌如虎、豹、狼、豺等食肉动物的生存现状普遍不容乐观,都促进了野猪自然种群的快速增长。
仅仅经过了二十多年,野猪就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中国几乎“销声匿迹”变成现在的“泛滥成灾”。
《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实施和猎枪收缴虽然促进了野猪保护,但野猪种群的增长仍受到其他因素的制约,如种群基数、天敌数量、栖息地的质量以及环境承载量等。
孙全辉认为,近年来局部地区野猪泛滥引发的问题,表面上看是野猪的数量过剩问题,深层次原因也可能是之前人类毁林、开荒,侵占了野猪原先的栖息地,加之生态链环节的缺失,才引发野猪种群的“泛滥”。
2.野猪种群的增长有利有弊
缓解冲突不能简单靠捕杀
在孙全辉看来,由于虎、豹、豺、狼等肉食动物种群消失或减少,导致野猪缺少天敌,种群数量过快增长,不仅破坏局部生态系统的平衡,也给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不利影响,但野猪数量的增加,却是一个地区生态环境向好的表现,也是生物链修复的重要指标。可以说,野猪种群的恢复性增长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野猪保护取得的成绩对其他野生动物的保护也有借鉴和参考意义。
孙全辉介绍,从生态角度看,野猪虽不是濒危物种,但它们与当地生态系统的关系非常密切:
它们可以帮助多种植物授粉和传播种子;野猪在寻找果实和根茎的过程中可以增加土壤的透气性,防止林下植物生长过密,并加快有机物分解;也会将一部分老鼠藏于地下的食物吃掉,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森林鼠害的发生。野猪排泄物有助于增加土壤肥力等。此外,野猪还是多种掠食动物食谱上的一员,它们种群数量的波动直接影响顶级掠食动物的生存。
孙全辉表示,以野猪为代表,如何有效缓解人与野生动物之间的冲突,无疑是我国生态保护领域面临的新挑战,急需有关部门本着科学的态度研究和制定解决方案,不能一直依赖人工狩猎或者捕杀。
一个地区野猪的数量是否过剩,也不能简单地用是否与人类发生冲突为依据,而是要建立在对野猪种群参数的科学监测和评估的基础上,如密度、性比、年龄结构、出生率、死亡率等。
人工狩猎虽然是野生动物种群管理的一种手段,但是否采用还要看能否满足以下前提:一是该物种的数量已明显超过环境承载量,二是狩猎的数量不会影响该物种以及该地区其他野生动物的可持续增长。适度狩猎,就是要科学全面监测野猪的种群动态,确保狩猎活动不导致野猪种群数量减少甚至消失。
孙全辉认为,不加区分地对野猪进行捕杀的办法过于简单,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显示,人工狩猎并非总能奏效,也非长久之计,长期效果也有待观察,只有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从生态系统保护大局出发,才有可能找到有效的破解之道。
11月30日,理塘县上木拉乡党委书记格绒次乃告诉红星新闻记者,土登相巴因公殉职后,被追授为“全省森林草原护林防火先进工作者”,袭击他的野猪也于之前被捕杀。今年,上木拉乡向县上报批后在相关部门指导下,已经捕杀了6头野猪。
如今,距土登相巴离开已过去半年。但面对伤人损物的野猪,当地尚未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方式。为了防止再次出现类似事件,只能按照“土办法”给巡山的护林员配备类似“红缨枪”的铁叉,用于防身。这不仅仅是当地的困惑,连日来,全国多地野猪成灾,安徽、四川、陕西等地野猪损坏庄稼、伤人事件时有发生。
动物专家表示,以野猪为代表,如何有效缓解人与野生动物之间的冲突,无疑是我国生态保护领域面临的新挑战,急需有关部门本着科学的态度研究和制定解决方案,不能靠简单的人工狩猎或者捕杀。
11月30日,国家林草局在山西、四川、福建、江西、河北、广东、陕西、湖南、湖北、辽宁、黑龙江、浙江、安徽、宁夏等14个省(区)启动防控野猪危害综合试点。目前,国家林草局已将野猪等野生动物危害防控纳入林长制考核范围,并将纳入“平安中国”考核范围。
野猪之困,或许有了破解之道……
遇难:
村支书巡山遭野猪袭击身亡
当地今年已经捕杀6头野猪
至今,格绒次乃仍忘不了2021年5月10日那一天,虽然那时的他,还没有到上木拉乡任党委书记。
当天清晨,上木拉乡增德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土登相巴,照例召集村委会副主任泽批,村纪检委员格绒,护林护草员扎西泽仁、泽仁拉姆等七人安排当日的巡山工作。碰头会上,土登相巴将8人分成四组,他本人与格绒、护林护草员昂旺次称三人为一组。
进入林区以前,他们几人还坐在一起喝了茶,因为出发后就只能吃干粮了。喝完茶,土登相巴背着糌粑、锅盔走在前面,格绒、昂旺次称紧随其后,三人前后相差不过百余米。茂密的原始森林里没有路,他们都只能靠双脚步行,每日巡护线路达20公里左右,最远的时候,要到达邻县雅江县的边界。
9时36分,土登相巴三人沿着巡护路线正常前行,在途经崩沙和亚阿两地中间时,突然,一头高达1米的野猪一跃跳过一人高的铁丝网围栏,冲向土登相巴,疯狂地攻击撕咬。手无寸铁的土登相巴根本无法抵挡野猪的疯狂攻击。当昂旺次称和格绒闻声赶来时,野猪“嗖”地从他们身旁窜过,逃入山林。土登相巴扶靠着网围栏,奄奄一息,右腿和臀部已被血浸透。格绒两人立刻打电话求救。
但是,当卫生院医护人员和乡干部赶到现场时,土登相巴因伤及腿动脉失血过多,已无生命体征。
事后,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印发通知,追授土登相巴同志为“全省森林草原护林防火先进工作者”。
格绒次乃说,杀人野猪已于之前被捕杀。今年,上木拉乡向县上报批后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共捕杀了6头野猪。
举措:
当地用“土办法”应对野猪
为巡山护林员配“红缨枪”防身
增德村属半农半牧村,距上木拉乡政府约6公里。由于当地已禁止狩猎多年,加之野生动物保护、森林保护政策落实之后,这些年野生动物种群数量逐年增加,诸如藏马鸡、麋鹿、小熊猫、猫头鹰等野生动物能与人类和谐共处。许多动物与人都比较亲近,经常出现在村庄或者公路沿线,有时甚至会主动接近人类。
而相比之下,野猪、黑熊、狼等比较凶猛的野生动物则与人类相互“提防”,甚至不时有野猪、黑熊伤人的情况,其中对人类生产生活影响最大的就是野猪。
据了解,上木拉乡许多居民点和周围的青稞地均用铁丝网围护起来,目的就是防止黑熊和野猪毁坏村里庄稼,一旦有野猪和黑熊闯入围栏之内,村干部都要带领村民拿着木棒或石块驱赶。
“在马铃薯播种季节,野猪经常下山,把地里的马铃薯种子拱来吃了,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失,在播种季节,一些村民夜里都要守在地里。”格绒次乃说,以前也有过野猪伤人事件,但不像这次这样严重。“土登相巴同志遇难后,为了防止再次出现类似事件,我们按照‘土办法’给巡山的护林员配备了类似‘红缨枪’的铁叉,用于防身。”
野猪是国家“三有动物”不能非法捕杀。遇到繁殖季节,野猪的脾气更加暴躁,村民更是不敢去招惹,当地村民对于这种“猪进人退” 的模式十分无奈。
理塘县林草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理塘县有多少头野猪暂无统计。理塘县地域辽阔,总面积14352平方千米,常住人口约7万人,其中有2700多名生态护林员,在保护野生动物和护林防火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许多野生动物在此生存,但野猪尚未达到泛滥的地步,这次伤人是一个偶发案例,不是普遍的。
格绒次乃建议,能不能在野猪的繁殖季节由相关部门组建捕杀小组,在野猪很多的地方进行计划性捕杀,以减少野猪带来的伤害。
【专家观点】
1.野猪“泛滥”深层次原因
可能与人类之前毁林开荒有关
一方面是“人猪冲突”不断加剧,一方面是被列入保护动物的野猪不能随意捕杀。在这个背景下,野猪多了是喜还是忧?如何科学理性地看待由此引发的生态和社会问题?在世界动物保护协会科学家孙全辉博士看来,这才是需要重点关注的。
孙全辉介绍,野猪的繁殖和适应能力都很强,母野猪通常每年秋季交配、春季产仔,每窝可产4~12头幼崽,食物充足的年份母猪甚至可以两年繁殖3次。在食物充裕和缺乏天敌的情况下,野猪崽的成活率比较高,一般第二年它们就能参与繁殖。
近年来,一些地区的生态状况不断修复向好,加之我国《枪支管理法》实施,猎枪被大量收缴,针对野猪的非法狩猎活动随之减少,相关执法部门对野生动物违法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持续增强,而野猪的天敌如虎、豹、狼、豺等食肉动物的生存现状普遍不容乐观,都促进了野猪自然种群的快速增长。
仅仅经过了二十多年,野猪就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中国几乎“销声匿迹”变成现在的“泛滥成灾”。
《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实施和猎枪收缴虽然促进了野猪保护,但野猪种群的增长仍受到其他因素的制约,如种群基数、天敌数量、栖息地的质量以及环境承载量等。
孙全辉认为,近年来局部地区野猪泛滥引发的问题,表面上看是野猪的数量过剩问题,深层次原因也可能是之前人类毁林、开荒,侵占了野猪原先的栖息地,加之生态链环节的缺失,才引发野猪种群的“泛滥”。
2.野猪种群的增长有利有弊
缓解冲突不能简单靠捕杀
在孙全辉看来,由于虎、豹、豺、狼等肉食动物种群消失或减少,导致野猪缺少天敌,种群数量过快增长,不仅破坏局部生态系统的平衡,也给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不利影响,但野猪数量的增加,却是一个地区生态环境向好的表现,也是生物链修复的重要指标。可以说,野猪种群的恢复性增长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野猪保护取得的成绩对其他野生动物的保护也有借鉴和参考意义。
孙全辉介绍,从生态角度看,野猪虽不是濒危物种,但它们与当地生态系统的关系非常密切:
它们可以帮助多种植物授粉和传播种子;野猪在寻找果实和根茎的过程中可以增加土壤的透气性,防止林下植物生长过密,并加快有机物分解;也会将一部分老鼠藏于地下的食物吃掉,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森林鼠害的发生。野猪排泄物有助于增加土壤肥力等。此外,野猪还是多种掠食动物食谱上的一员,它们种群数量的波动直接影响顶级掠食动物的生存。
孙全辉表示,以野猪为代表,如何有效缓解人与野生动物之间的冲突,无疑是我国生态保护领域面临的新挑战,急需有关部门本着科学的态度研究和制定解决方案,不能一直依赖人工狩猎或者捕杀。
一个地区野猪的数量是否过剩,也不能简单地用是否与人类发生冲突为依据,而是要建立在对野猪种群参数的科学监测和评估的基础上,如密度、性比、年龄结构、出生率、死亡率等。
人工狩猎虽然是野生动物种群管理的一种手段,但是否采用还要看能否满足以下前提:一是该物种的数量已明显超过环境承载量,二是狩猎的数量不会影响该物种以及该地区其他野生动物的可持续增长。适度狩猎,就是要科学全面监测野猪的种群动态,确保狩猎活动不导致野猪种群数量减少甚至消失。
孙全辉认为,不加区分地对野猪进行捕杀的办法过于简单,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显示,人工狩猎并非总能奏效,也非长久之计,长期效果也有待观察,只有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从生态系统保护大局出发,才有可能找到有效的破解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