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冬季和早春的猪场,两种冠状病毒常常“结伴”来袭——猪传染性胃肠炎(TGE)和猪流行性腹泻(PED)。它们虽分属不同病毒,但都以剧烈腹泻、呕吐、脱水为核心症状,尤其对新生仔猪堪称“致命杀手”,常导致整窝仔猪死亡,给养猪业造成惨重损失。区分两者的临床与解剖特征,是精准防控的前提。

一、临床症状:相似却有细微差别的“腹泻风暴”
TGE和PED均为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传播速度快(2-3天可波及全群),临床症状高度相似,但仔细观察仍能发现差异,尤其在发病年龄、症状轻重、呕吐频率上有别。
共同临床特征:不分年龄的“腹泻共性”
•呕吐先行:几乎所有年龄段猪只发病初期都可能出现呕吐,哺乳仔猪多在吃奶后呕吐,吐出未消化的乳块;育肥猪和成年猪则可能空腹呕吐,吐出黄色黏液。
•腹泻爆发:呕吐后很快出现腹泻,粪便呈黄色、绿色或灰白色水样,像打开的水龙头一样喷射而出,质地稀薄,夹杂未消化的饲料或乳凝块,闻起来有淡淡的酸臭味(无腥臭味,区别于细菌性腹泻)。
•脱水与衰竭:由于腹泻频繁(每天可达10-20次),猪只迅速脱水:皮肤弹性降低,捏起背部皮肤久久不能恢复;眼睛凹陷,嘴巴干燥;精神萎靡,扎堆怕冷(尤其仔猪);体重急剧下降,像被抽走了水分的海绵。
•年龄差异:新生仔猪(1-7日龄)最易感,死亡率极高;育肥猪和成年猪症状较轻,多在7-10天自行恢复,但会成为病毒携带者。
细微差异:TGE更“凶”,PED更“广”
•猪传染性胃肠炎(TGE):
对新生仔猪“杀伤力”更强——10日龄内仔猪发病后,呕吐和腹泻更剧烈,粪便几乎全为水样,呈喷射状,常夹杂少量血丝;脱水速度极快,往往在发病后24-72小时内死亡,死亡率可达100%。
育肥猪和成年猪症状相对缓和:呕吐更频繁,腹泻持续3-5天,粪便呈灰色糊状,很少死亡,但恢复期长,掉膘明显。
发病有一定季节性,冬春寒冷季节高发,夏季偶发。
•猪流行性腹泻(PED):
年龄适应性更广——不仅新生仔猪易感,育肥猪、成年猪发病比例更高,且症状更明显(如育肥猪腹泻持续5-8天,成年母猪产奶量骤降)。
新生仔猪死亡率稍低于TGE,但仍可达80%-90%:腹泻物多为黄色或黄绿色水样,呕吐频率略低于TGE,死亡多发生在发病后3-5天(因脱水和营养不良)。
流行无严格季节限制,近年来在温暖季节也时有爆发,且病毒变异快,常出现免疫逃逸现象。
特殊表现:哺乳仔猪的“致命信号”
对新生仔猪而言,两种病的致死原因均为严重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发病仔猪会停止吸奶,趴在保温箱角落发抖,肛门周围被水样粪便污染,后肢粘满污物;体温先升高(40-40.5℃),后期因衰竭降至正常以下;临死前四肢划动,像游泳一样,最终因循环衰竭死亡。若整窝仔猪在出生后1周内集中出现“呕吐+水样腹泻+高死亡”,基本可锁定TGE或PED。
二、解剖症状:以“肠道绒毛萎缩”为核心的共同病变
TGE和PED的病毒均靶向侵袭猪的肠道黏膜上皮细胞,导致肠道吸收功能彻底丧失,因此解剖病变高度相似,核心是小肠绒毛萎缩,但在病变范围和程度上略有不同。
共同解剖特征:肠道的“毁灭性损伤”
•肠管扩张与积液:整个小肠(尤其是空肠和回肠)高度扩张,像充满水的气球,肠壁菲薄(几乎透明),用手触摸能感觉到里面晃动的液体;剪开肠管,涌出大量黄色或灰白色水样内容物,混有少量气泡和乳凝块,无血液或脓性物(区别于红痢、球虫病)。
•绒毛萎缩:吸收功能的“坍塌”:正常小肠绒毛长而密(长度约700-1000μm),像毛刷一样整齐排列,负责营养吸收;感染后,绒毛因上皮细胞坏死脱落而变短、变粗、稀疏,甚至完全消失,只剩下扁平的肠黏膜(长度仅100-300μm),用放大镜观察,正常的“毛刷状”结构变成“秃毛状”——这是两种病最典型的病理特征,也是腹泻和吸收障碍的根源。
•胃与其他器官:胃内充满未消化的乳凝块,胃黏膜轻微充血;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充血,像暗红色的小疙瘩;肾脏因脱水而质地变硬,颜色变深;心脏、肝脏、肺脏等实质器官无特征性病变,仅因脱水呈现“干燥”外观。
细微差异:绒毛损伤的“轻重与范围”
•TGE的肠道病变:损伤更集中在十二指肠和空肠,绒毛萎缩更彻底,常出现“融合性萎缩”(相邻绒毛融合成扁平状),且病变出现更早(发病后12-24小时即可见);结肠偶尔也会出现轻微充血,但内容物多为稀粪,无特征性变化。
•PED的肠道病变:损伤范围更广,从十二指肠到回肠均有明显萎缩,甚至结肠也可能出现绒毛变短;相对TGE,其绒毛萎缩程度稍轻(长度约200-400μm),但恢复更慢,且近年来变异株可导致育肥猪肠道出现出血点(非典型特征)。

三、诊断与鉴别:从“细节”区分并排除其他腹泻病
TGE和PED的临床与解剖症状高度相似,仅凭肉眼难以完全区分(需实验室检测,如RT-PCR鉴别病毒),但诊断时需先排除其他相似腹泻病:
•与大肠杆菌黄白痢鉴别:黄白痢仅发生于1-30日龄仔猪,粪便为黄色/白色糊状(非水样),无呕吐或轻微呕吐,解剖肠道无绒毛萎缩(仅充血水肿),抗生素治疗有效。
•与仔猪红痢(C型产气荚膜梭菌病)鉴别:红痢多见于1-3日龄仔猪,粪便为红褐色血便(带腥臭味),解剖可见空肠出血坏死(有血样内容物),无绒毛萎缩,死亡率100%且病程极短(2-3小时)。
•与轮状病毒病鉴别:轮状病毒主要感染2-5周龄仔猪,腹泻物为黄白色糊状(含凝乳块),呕吐少见,绒毛萎缩程度轻(仅变短,无融合),死亡率较低(30%-50%)。
•与猪瘟鉴别:猪瘟有发热、皮肤出血点、脾脏梗死等全身症状,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解剖可见回盲瓣纽扣状溃疡,无绒毛萎缩,抗生素治疗无效。
实验室通过荧光抗体检测(肠道黏膜涂片)或RT-PCR(检测粪便中的病毒核酸),可精准区分TGE和PED病毒,为防控提供依据。
四、防控要点:双病同治,以“防”为主
TGE和PED均无特效治疗药物,防控核心在于疫苗免疫+生物安全+对症支持,两者防控措施基本一致:
1.疫苗免疫:给母猪“穿上铠甲”
仔猪的保护力主要来自母源抗体,因此需给母猪接种TGE-PED二联灭活苗或弱毒苗:后备母猪配种前免疫2次(间隔3周),经产母猪在产前4-6周免疫1次,确保仔猪出生后通过初乳获得高效价抗体(保护期约2-3周)。对流行毒株变异的猪场,可选用匹配当地毒株的疫苗,提高免疫效果。
2.生物安全:阻断“病毒入口”
两种病毒均可通过粪便、呕吐物、空气(气溶胶)传播,且对外界抵抗力较强(在低温下可存活数月)。因此需严格执行:
◦产房和保育舍实行“全进全出”,空栏后用2%氢氧化钠或过氧乙酸彻底消毒(尤其地面缝隙、料槽),空置3-5天再进猪;
◦外来车辆、人员需彻底消毒(换衣、换鞋、紫外线照射30分钟),禁止携带猪肉制品进入场区;
◦冬季加强通风(避免封闭导致气溶胶传播),同时保持舍温稳定(哺乳仔猪保温箱温度30-32℃),减少寒冷应激。
3.对症治疗:给仔猪“续命”
发病仔猪的关键是防脱水:通过口服补液盐(配方:葡萄糖20g+氯化钠3.5g+氯化钾1.5g+碳酸氢钠2.5g,加水1000ml),每2小时灌服1次(每次5-10ml/头),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对严重脱水仔猪,可腹腔注射5%葡萄糖生理盐水(每头10-20ml),缓解衰竭。同时暂停哺乳(减少胃肠负担),改喂代乳料(含益生菌),促进肠道修复。
4.紧急处置:控制疫情扩散
发现病猪立即隔离,全群紧急接种疫苗(未发病猪),发病猪粪便、呕吐物用生石灰覆盖消毒(避免病毒扩散);病死猪和粪便需无害化处理(深埋或焚烧),禁止随意丢弃;对发病猪舍严格封锁,禁止人员、工具交叉使用,直至最后一头病猪康复后1周。
猪传染性胃肠炎与流行性腹泻虽症状相似、危害巨大,但只要认清“水样腹泻+绒毛萎缩”的核心特征,做好母猪免疫和产房消毒,就能大幅降低损失。对养猪人而言,冬季来临前的疫苗免疫、寒冷季节的舍温控制,就是抵御这场“腹泻浩劫”的最有效武器。

一、临床症状:相似却有细微差别的“腹泻风暴”
TGE和PED均为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传播速度快(2-3天可波及全群),临床症状高度相似,但仔细观察仍能发现差异,尤其在发病年龄、症状轻重、呕吐频率上有别。
共同临床特征:不分年龄的“腹泻共性”
•呕吐先行:几乎所有年龄段猪只发病初期都可能出现呕吐,哺乳仔猪多在吃奶后呕吐,吐出未消化的乳块;育肥猪和成年猪则可能空腹呕吐,吐出黄色黏液。
•腹泻爆发:呕吐后很快出现腹泻,粪便呈黄色、绿色或灰白色水样,像打开的水龙头一样喷射而出,质地稀薄,夹杂未消化的饲料或乳凝块,闻起来有淡淡的酸臭味(无腥臭味,区别于细菌性腹泻)。
•脱水与衰竭:由于腹泻频繁(每天可达10-20次),猪只迅速脱水:皮肤弹性降低,捏起背部皮肤久久不能恢复;眼睛凹陷,嘴巴干燥;精神萎靡,扎堆怕冷(尤其仔猪);体重急剧下降,像被抽走了水分的海绵。
•年龄差异:新生仔猪(1-7日龄)最易感,死亡率极高;育肥猪和成年猪症状较轻,多在7-10天自行恢复,但会成为病毒携带者。
细微差异:TGE更“凶”,PED更“广”
•猪传染性胃肠炎(TGE):
对新生仔猪“杀伤力”更强——10日龄内仔猪发病后,呕吐和腹泻更剧烈,粪便几乎全为水样,呈喷射状,常夹杂少量血丝;脱水速度极快,往往在发病后24-72小时内死亡,死亡率可达100%。
育肥猪和成年猪症状相对缓和:呕吐更频繁,腹泻持续3-5天,粪便呈灰色糊状,很少死亡,但恢复期长,掉膘明显。
发病有一定季节性,冬春寒冷季节高发,夏季偶发。
•猪流行性腹泻(PED):
年龄适应性更广——不仅新生仔猪易感,育肥猪、成年猪发病比例更高,且症状更明显(如育肥猪腹泻持续5-8天,成年母猪产奶量骤降)。
新生仔猪死亡率稍低于TGE,但仍可达80%-90%:腹泻物多为黄色或黄绿色水样,呕吐频率略低于TGE,死亡多发生在发病后3-5天(因脱水和营养不良)。
流行无严格季节限制,近年来在温暖季节也时有爆发,且病毒变异快,常出现免疫逃逸现象。
特殊表现:哺乳仔猪的“致命信号”
对新生仔猪而言,两种病的致死原因均为严重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发病仔猪会停止吸奶,趴在保温箱角落发抖,肛门周围被水样粪便污染,后肢粘满污物;体温先升高(40-40.5℃),后期因衰竭降至正常以下;临死前四肢划动,像游泳一样,最终因循环衰竭死亡。若整窝仔猪在出生后1周内集中出现“呕吐+水样腹泻+高死亡”,基本可锁定TGE或PED。
二、解剖症状:以“肠道绒毛萎缩”为核心的共同病变
TGE和PED的病毒均靶向侵袭猪的肠道黏膜上皮细胞,导致肠道吸收功能彻底丧失,因此解剖病变高度相似,核心是小肠绒毛萎缩,但在病变范围和程度上略有不同。
共同解剖特征:肠道的“毁灭性损伤”
•肠管扩张与积液:整个小肠(尤其是空肠和回肠)高度扩张,像充满水的气球,肠壁菲薄(几乎透明),用手触摸能感觉到里面晃动的液体;剪开肠管,涌出大量黄色或灰白色水样内容物,混有少量气泡和乳凝块,无血液或脓性物(区别于红痢、球虫病)。
•绒毛萎缩:吸收功能的“坍塌”:正常小肠绒毛长而密(长度约700-1000μm),像毛刷一样整齐排列,负责营养吸收;感染后,绒毛因上皮细胞坏死脱落而变短、变粗、稀疏,甚至完全消失,只剩下扁平的肠黏膜(长度仅100-300μm),用放大镜观察,正常的“毛刷状”结构变成“秃毛状”——这是两种病最典型的病理特征,也是腹泻和吸收障碍的根源。
•胃与其他器官:胃内充满未消化的乳凝块,胃黏膜轻微充血;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充血,像暗红色的小疙瘩;肾脏因脱水而质地变硬,颜色变深;心脏、肝脏、肺脏等实质器官无特征性病变,仅因脱水呈现“干燥”外观。
细微差异:绒毛损伤的“轻重与范围”
•TGE的肠道病变:损伤更集中在十二指肠和空肠,绒毛萎缩更彻底,常出现“融合性萎缩”(相邻绒毛融合成扁平状),且病变出现更早(发病后12-24小时即可见);结肠偶尔也会出现轻微充血,但内容物多为稀粪,无特征性变化。
•PED的肠道病变:损伤范围更广,从十二指肠到回肠均有明显萎缩,甚至结肠也可能出现绒毛变短;相对TGE,其绒毛萎缩程度稍轻(长度约200-400μm),但恢复更慢,且近年来变异株可导致育肥猪肠道出现出血点(非典型特征)。

三、诊断与鉴别:从“细节”区分并排除其他腹泻病
TGE和PED的临床与解剖症状高度相似,仅凭肉眼难以完全区分(需实验室检测,如RT-PCR鉴别病毒),但诊断时需先排除其他相似腹泻病:
•与大肠杆菌黄白痢鉴别:黄白痢仅发生于1-30日龄仔猪,粪便为黄色/白色糊状(非水样),无呕吐或轻微呕吐,解剖肠道无绒毛萎缩(仅充血水肿),抗生素治疗有效。
•与仔猪红痢(C型产气荚膜梭菌病)鉴别:红痢多见于1-3日龄仔猪,粪便为红褐色血便(带腥臭味),解剖可见空肠出血坏死(有血样内容物),无绒毛萎缩,死亡率100%且病程极短(2-3小时)。
•与轮状病毒病鉴别:轮状病毒主要感染2-5周龄仔猪,腹泻物为黄白色糊状(含凝乳块),呕吐少见,绒毛萎缩程度轻(仅变短,无融合),死亡率较低(30%-50%)。
•与猪瘟鉴别:猪瘟有发热、皮肤出血点、脾脏梗死等全身症状,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解剖可见回盲瓣纽扣状溃疡,无绒毛萎缩,抗生素治疗无效。
实验室通过荧光抗体检测(肠道黏膜涂片)或RT-PCR(检测粪便中的病毒核酸),可精准区分TGE和PED病毒,为防控提供依据。
四、防控要点:双病同治,以“防”为主
TGE和PED均无特效治疗药物,防控核心在于疫苗免疫+生物安全+对症支持,两者防控措施基本一致:
1.疫苗免疫:给母猪“穿上铠甲”
仔猪的保护力主要来自母源抗体,因此需给母猪接种TGE-PED二联灭活苗或弱毒苗:后备母猪配种前免疫2次(间隔3周),经产母猪在产前4-6周免疫1次,确保仔猪出生后通过初乳获得高效价抗体(保护期约2-3周)。对流行毒株变异的猪场,可选用匹配当地毒株的疫苗,提高免疫效果。
2.生物安全:阻断“病毒入口”
两种病毒均可通过粪便、呕吐物、空气(气溶胶)传播,且对外界抵抗力较强(在低温下可存活数月)。因此需严格执行:
◦产房和保育舍实行“全进全出”,空栏后用2%氢氧化钠或过氧乙酸彻底消毒(尤其地面缝隙、料槽),空置3-5天再进猪;
◦外来车辆、人员需彻底消毒(换衣、换鞋、紫外线照射30分钟),禁止携带猪肉制品进入场区;
◦冬季加强通风(避免封闭导致气溶胶传播),同时保持舍温稳定(哺乳仔猪保温箱温度30-32℃),减少寒冷应激。
3.对症治疗:给仔猪“续命”
发病仔猪的关键是防脱水:通过口服补液盐(配方:葡萄糖20g+氯化钠3.5g+氯化钾1.5g+碳酸氢钠2.5g,加水1000ml),每2小时灌服1次(每次5-10ml/头),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对严重脱水仔猪,可腹腔注射5%葡萄糖生理盐水(每头10-20ml),缓解衰竭。同时暂停哺乳(减少胃肠负担),改喂代乳料(含益生菌),促进肠道修复。
4.紧急处置:控制疫情扩散
发现病猪立即隔离,全群紧急接种疫苗(未发病猪),发病猪粪便、呕吐物用生石灰覆盖消毒(避免病毒扩散);病死猪和粪便需无害化处理(深埋或焚烧),禁止随意丢弃;对发病猪舍严格封锁,禁止人员、工具交叉使用,直至最后一头病猪康复后1周。
猪传染性胃肠炎与流行性腹泻虽症状相似、危害巨大,但只要认清“水样腹泻+绒毛萎缩”的核心特征,做好母猪免疫和产房消毒,就能大幅降低损失。对养猪人而言,冬季来临前的疫苗免疫、寒冷季节的舍温控制,就是抵御这场“腹泻浩劫”的最有效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