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宝
当前位置: 猪病防治 > 其他猪病 > 正文
中国养猪网 中国养猪网

猪丹毒来袭,死亡率高达80%!6步防控救急

来源: 网络   2025-07-16 14:34:44   查看:  次

  夏季高温高湿的环境为多种病原微生物的滋生提供了温床,其中猪丹毒作为猪场常见细菌性传染病,其发病率在夏季显著上升。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可感染不同日龄的猪群,若防控不当,可能导致重大经济损失。

  一、夏季猪丹毒高发的原因

  1.环境因素:高温高湿的“温床效应”

  猪丹毒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短杆菌,对环境抵抗力较强,尤其在潮湿、有机质丰富的环境中(如粪污堆积的栏舍)可长期存活。夏季高温加速细菌繁殖,湿度升高则降低猪体皮肤屏障功能,增加感染风险。

  蚊蝇滋生:夏季蚊蝇活动频繁,成为机械性传播媒介,通过叮咬将病原从病猪或带菌动物(如鼠类、鸟类)传播至健康猪群。

  2.饲养管理漏洞

  饲料霉变:夏季饲料易受潮霉变,产生黄曲霉毒素等有害物质,导致猪群免疫力下降,对病原的易感性增加。

  通风不良:为降温而过度密闭猪舍,导致氨气浓度升高、空气污浊,诱发呼吸道黏膜损伤,为细菌入侵创造条件。

  应激因素:热应激、转群、断奶等应激反应会抑制免疫系统功能,促使隐性感染转为临床发病。

  3.免疫程序缺失或抗体水平不足

  部分猪场未建立科学的免疫程序,或疫苗接种时间不当(如未在夏季高发期前加强免疫),导致猪群抗体水平不足以抵抗强毒攻击。

  二、猪丹毒的危害

  1.直接经济损失

  急性死亡:败血症型猪丹毒病程短(24-48小时),死亡率可达80%-90%,尤其在未免疫或免疫力低下的猪群中。

  生长性能下降:亚急性或慢性病例表现为食欲减退、发热、关节炎,导致日增重降低20%-30%,饲料转化率恶化。

  繁殖障碍:妊娠母猪感染可能引发流产、死胎或弱仔,降低产仔数。

  2.公共卫生风险

  猪丹毒杆菌可感染人类(尤其是皮肤有伤口时),引发类丹毒(局部红肿、疼痛),虽不常见但需警惕职业暴露风险。

  3.市场贸易影响

  疫情爆发可能导致猪场被列为疫点,限制生猪调运,影响销售渠道。

  三、典型临床症状

  1.急性败血型(最常发)

  体温升高:突发高热(41-42℃),稽留不退。

  皮肤病变:初期耳根、颈部、胸腹部出现充血性红斑(指压褪色),后期形成菱形或不规则紫红色疹块(“打火印”),是猪丹毒的特征性症状。

  全身症状:食欲废绝、呕吐、结膜充血、粪便干硬呈栗状,后期可能出现腹泻。

  死亡:多在发病后2-3天内死亡,死前鼻孔流出泡沫样分泌物。

  2.亚急性疹块型

  皮肤疹块明显,但全身症状较轻,部分病例可自愈或转为慢性。

  3.慢性型

  关节炎:四肢关节肿胀、疼痛,跛行,严重时关节变形。

  心内膜炎:表现为呼吸困难、消瘦,最终因心力衰竭死亡。

  皮肤坏死:耳尖、尾尖等部位干性坏死,脱落形成溃疡。

  四、综合防控措施

  1.环境控制:切断传播途径

  清洁与消毒:

  每日清理粪污,保持栏舍干燥,定期用2%-3%火碱溶液或过硫酸氢钾复合物消毒。

  控制舍内湿度(50%-70%),安装风扇或湿帘降温,减少热应激。

  灭蚊蝇:使用纱窗、灭蝇灯、敌百虫溶液喷洒猪舍周围,饲料中添加环丙氨嗪(抑制蝇蛆繁殖)。

  2.饲养管理优化

  饲料管理:添加脱霉剂(如蒙脱石)防止霉变,保证营养均衡(尤其维生素C、硒等抗氧化物质)。

  降低密度:合理分群,避免过度拥挤,每头猪占地面积不低于1.5㎡。

  减少应激:转群、断奶前后在饮水中添加电解多维或葡萄糖,增强抗应激能力。

  3.免疫接种:构建主动免疫屏障

  疫苗选择:推荐使用猪丹毒-猪肺疫-猪瘟三联活疫苗,或猪丹毒灭活疫苗。

  免疫程序:

  种猪:每年免疫2次(春季、秋季各1次)。

  商品猪:35-40日龄首免,60-65日龄二免;高发地区可在90日龄加强免疫。

  4.药物预防与治疗

  敏感药物:猪丹毒杆菌对青霉素、阿莫西林、头孢噻呋高度敏感,泰乐菌素、替米考星也有较好疗效。

  预防方案:在疫情高发期前,饲料中添加阿莫西林(200ppm)或金霉素(300ppm)连续使用7-10天。

  治疗原则:

  早期病例:肌注青霉素G(2万IU/kg体重),每日2次,连用3天。

  重症病例:配合地塞米松抗炎,同时静脉注射葡萄糖生理盐水防止脱水。

  5.疫情应急处理

  隔离与消毒:立即隔离病猪,对污染栏舍彻底消毒,病死猪进行无害化处理(深埋或焚烧)。

  紧急免疫:全场未发病猪紧急接种疫苗,配合抗生素控制继发感染。

  6.生物安全强化

  禁止外来人员、车辆未经消毒进入生产区,猪场周边设置防鼠、防鸟设施。

  定期进行血清学检测(如ELISA法),监测猪群抗体水平,及时补免。

  夏季猪丹毒的防控需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通过环境控制、科学免疫、合理用药及生物安全措施,可有效降低发病率。养殖户应密切关注猪群健康状况,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处理,最大限度减少经济损失,保障猪场生产稳定。

【版权声明】

中国养猪网旗下所有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中国养猪网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需注明来源且保持图文完整性、中国养猪网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我们所有刊登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参考学习,不构成投资意见。若有不妥,请及时联系我们,可添加官方微信号“zgyangzhuwang”!
详情广告
中国养猪网

中国养猪网手机APP端

精华推荐

双胞胎养猪网共建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 | 服务介绍 | 招聘信息 | 版权及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中国农业百强网站 互联网经营备案 网信认证 网络警察 报警平台 网站备案

中国养猪网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10053 中国养猪网备案号: 赣B2--20110053-5 网安备案号:36010902000949

Copyright©2010-2023 https://www.zhuwang.com.cn Inc.All Rights Reserved.新海传媒版权所有